1月7日,周四,9点42分,沪深300指数跌幅扩大至5%,第二次触发下跌熔断线休市15分钟。9点57分,沪指再度开市后继续下跌,沪指跌7.32%,触发休市熔断,9点59分A股提前休市,全天成交时间不足15分钟。

造成股市下跌的原因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了。造成股市大幅下跌的原因,则主要集中在宏观形势、政策变化或窗口出现、恐慌情绪三类。
熔断机制解决了这些问题了吗?目前看没有。有学者说,熔断机制是那些没有涨跌停限制的国家未稳定股市推出的措施。这种说法对不对,我没有调查,但从统计数据看,大盘指数7%的熔断停市和10%的个股涨跌幅限制,其实区别并不大。看看今天的股市,沪深300指数跌7.21%,这是仍有几十家公司的股票涨停,上涨的更多,也就是会所,除非环境或政策出现重大利空(那时可能就是全线停盘了),如果没有熔断机制,触发沪深300指数7%停牌很难。开年四个交易日两次触发熔断停牌,更多的原因是制造了恐慌,且没有能够及时采取任何消除手段。如果没有熔断机制,反倒可能由于恐慌逐渐消散,或有新的资金进入、新的消息发布,推动股市自动回调。
这时,我们应该反思两个问题:
第一,出台熔断机制是否必要。按照上面的分析,实际熔断机制起不到明显的正面效果,反倒是接近下跌5%时引发恐慌进而在15分钟暂停交易后开市不久直接引发7%的全天熔断停市。
第二,出现5%、7%熔断后如何应对,准备好了吗。看看上次熔断后证监会怎么说(注,不是5%熔断后的暂停交易的15分钟,而是第二个交易日前):

至于后面的内容,一是希望外界包容引入熔断机制后的问题,二是境外是什么经历,都是无意义的补充。因为,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决策,特别是关系到海量资金变动的决策,如果没有经过事前严格的全方位的“战争模拟”(竞争情报术语)就投入实际应用,带来的“失控”风险很可怕。目前看,证监会在技术准备上,熔断基本都比较及时,技术上按程序实现了‘熔断“,包括5%的暂停交易阈值和7%的全天休市阈值,都已实现。但在停市后的应对上,还处于举足无措的状态。
看看我对两次熔断的评分:
- 4日第一次下跌5%熔断15分钟临时停牌是给用户清醒的时间,更是给相关主管部委和证监会解释说明的时间,第一次“演练”结果,管理者措不及防,将时间浪费了,导致恐慌加剧,直接催发下跌7%第二次熔断。演练成绩:35分(熔断技术实现),满分100。
- 7日第二次熔断演练,全天交易15分钟,直接二次熔断停牌,演练得分-10,满分100分。经过上次演练,居然仍未能采取任何措施。技术已经过4日考验,再次就只看应对了。很遗憾。
我用了“演练”,但这并不是“演练”,而是实战,是真金白银在流动,这是非常可悲的。看看某媒体的标题“A股再次熔断 现史上最早收盘”,网上则在传段子,操盘手是最舒服的工作,15分钟挣一天的钱,股民只能“苦中作乐”了。
再回到问题:推出熔断机制的是证监会,对熔断机制准备最不充分的居然也是证监会,谁该为此负责?推出熔断机制做过充分的调研和全方位、多角度的实战模拟吗?下次熔断随时可能发生,做准备了吗?15分钟够减少股民恐慌、提振股民信心吗?
补充一个花絮,之前征求意见时,达到5%后的暂停交易时间计划是30分钟,不知道采纳了哪些人的意见,将时间从30分钟改到了15分钟,这是一个非常可悲的政策被意见误导的例子,征求意见不错,采纳合理意见也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这些建议合理吗?调整后没有负面影响吗?好像这个话题,又没人回答了。如果真找人担责,不会去找那些提建议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