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蒙召的故事--基督教讲道


 很多人都很喜欢彼得,可能是因为他很单纯,虽然他是成年人,表现得却像个孩子。他也常常失误,常常冲动,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大家都很喜欢他。

彼得最开始是施洗约翰的门徒,当耶稣经过时,施洗约翰就对站在身旁的两个门徒说:“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背负)世人罪孽的!”129那亲耳听见这话的两个门徒就是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和约翰。他们听到后就感悟到:“哦!我们所等候的弥赛亚!我们所等候的逾越节的羔羊!这就是我们素来等候的那一位!”这两个门徒深受感动,就追上耶稣,问他说:“拉比,在哪里住?”  他们心里想:你是作什么的?你想作什么事呢?”

这时耶稣只说了一句话:“你们来看。”【约139】这句话虽然很简短,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

 

于是,他们与耶稣同住了一天。晚上也在一起谈话,可能谈着谈着就累了,渐渐地睡着了。第二天早晨一起来,安得烈就赶紧跑去找彼得,对他说:“我们见到弥赛亚了。”

他们并没有看见耶稣登山变像时所显出的那种荣耀,因为那时耶稣还没有行过一件神迹来表明他就是弥赛亚。那天耶稣刚从旷野禁食四十天回来,所以他显得十分憔悴,没有任何佳形美容。

在一起的时间那么短,他们就能坚定的相信,耶稣就是上帝所差来的弥赛亚。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耶稣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品行。耶稣是被圣灵充满的人。弥撒亚基督都是君王的意思,受圣灵恩膏的君王,被称为弥赛亚基督。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基督徒呢?基督徒就是像基督的人,像耶稣一样领受圣灵恩膏的人。   

人们并不会因我们所知道的知识、道理、预言或是浅薄的讲论而受到感动,只能因我们与真理一致的生活而受到感动。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遇到问题时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精神呢?我是否在按照真理生活呢?我们带给别人的感动,不全在于我们所讲的话,而是在于我们的为人。向别人介绍真理,传讲福音这是容易的,只要我们把准备好的内容,讲给别人听就够了。但是用我们的生活去见证真理,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什么叫凡物共享呢?凡物共享并不是把所有的一切都给别人。凡物共享是指:我的是你的,你的仍然是你的。并不是我的是你的,你的是我的;而是你的属于你,我的也属于你,这才叫凡物共享。如果有其它人来到我家中一起吃喝,住了一年,不要有任何的埋怨。你无偿地待别人,供应别人的需要之后,不该有任何的不满,不该觉得是不方便的。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面临初代教会那样凡物共享的时期,那时我们要成为像耶稣一样的人,使别人看到我们,就说:这些人真是基督徒。”无私之爱的生活,言行一致的生活,以基督的柔和为特征的生活,是一种足以影响全世界的能力!

安得烈说:“我们遇见弥赛亚了。”“你怎么知道呢?你看到了什么?看到天使了吗?难道是上帝给了什么光,还是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有什么证据?……” 我们与他度过了一天,这就足够了。

当安得烈说我们见到了弥赛亚之后,彼得有什么反应呢?

他们曾经见过拉比,祭司以及大祭司,无论见到多么伟大的人物,见到多么优秀的教授,都没有过这种反应。你才接触这个人一个晚上,就能确定他是弥赛亚吗?

“是的,他就是弥赛亚。

“是吗?好的,我们去看一下。

这样,彼得第一次见到了基督耶稣。当我们和别人介绍上帝和真理的时候,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当别人和我们一起生活时,别人就能发现我们是跟过耶稣的人。

 

这是彼得与耶稣见面的故事。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彼得三次被呼召的经历。

 

【礼拜证道】彼得蒙召的故事--基督教讲道视频 <wbr>文稿

彼得第一次被呼召,是什么时候呢?

41822耶稣在加利利海边行走,看见弟兄二人,就是那称呼彼得的西门和他兄弟安得烈,在海里撒网。他们本是打鱼的。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他们就立刻舍了网,跟从了他。从那里往前走,又看见弟兄二人,就是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他兄弟约翰,同他们的父亲西庇太在船上补网,耶稣就招呼他们。他们立刻舍了船,别了父亲,跟从了耶稣。

每当读到这些话,我就意识到,这就是我的故事,也是大家的故事。

这是什么意思呢?彼得认定了耶稣就是要来的弥赛亚。作为第一批被呼召的门徒,他们舍弃了所有的一切跟随了耶稣。我们明白真理之后,决心跟随主时,不也是全然地跟随吗?如果我们是一个真正因真理而重生的基督徒,真的抛弃了罪,就会乐意按照主的话语生活,乐意放弃自己所有的一切,成为全身心地跟随主的门徒。我们会下这样的决心:从今以后,我愿放下自己所有的一切,只按主的话语和主的旨意而行。比起自己的家庭、事业,更重要的是按照主的旨意生活,所以就摆脱一切的缠累跟从耶稣。

彼得和其他门徒虽然舍了船,但在第一次被呼召的时候,他们其实并没有全然地屈服,真正地献身。为什么?因为他们心中还有不安、焦躁和忧虑。“这就是真理!”对很多人来说,单单凭这一点是不够的。初信时人们都喜欢寻找一些蒙福的凭据,很多人会想:“我已经全然地跟随主了,但为什么看不到凭据呢?”

一个人信从耶稣以后,还要继续不断地寻求真理,经历真理,经过多次的徘徊、跌倒、屈服和兴起之后,才能唯独只信赖真理。换句话说,只有那些属灵经验十分成熟的人,才能在看不到任何凭据的情形下,绝对地信从真理。

当我们第一次跟随主之后,心中还会有什么愿望呢?“我这么地献身,全然地献上,上帝应该会看顾我吧!应该会引导我吧!”我们心中很期待上帝的祝福,一种特别的祝福。可能有人会否认说:“哦,不会的,我们都背着十字架,否认自己而跟从基督了。”但是仔细想想,我们内心深处会希望什么呢?希望别人认证我们:“他为了跟随主抛弃了多少啊!”希望上帝认证我们,特别的赐福我们,使我们物质生活丰富。那些跟随主还没成熟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通过对比我们自己的经验,就可以理解彼得第一次被呼召而跟随耶稣之后的心态。

当施洗约翰指着耶稣说:“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我们等待了四千多年的一位就是他吗?……那好,我们跟随他吧!况且他也呼召了我们,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啊!” 他们似乎已经抛弃了一切跟随了耶稣,但他们并没有自己的心完全献上。这时彼得并没有完全理解跟随耶稣,跟随真理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回顾过去初信的阶段,就觉得非常亏欠主。回想自己曾经的那些幼稚的行为,我们的内心是多么懊悔啊!于是,就有了随后让彼得真正悔改的一段经历。

 

彼得第二次被呼召

515耶稣站在革尼撒勒湖边,众人拥挤他,要听上帝的道。革尼撒勒湖就是加利利湖。他见有两只船湾在湖边,打鱼的人却离开船洗网去了。有一只船是西门的,耶稣就上去,请他把船撑开,稍微离岸,就坐下,从船上教训众人。讲完了,对西门说:“ 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西门说:夫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但依从你的话,我就下网。”

彼得第一次跟随主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地屈服,因为心中还保留了一些人的期待。

这一次是什么场面呢?这是圣经里非常有趣的故事我们在这个故事当中能看到什么呢?

耶稣想传讲上帝的道,但是由于人太多了所以耶稣就坐到了彼得的船上,稍微离开岸边,坐在船上教训众人。

讲完之后,耶稣对西门说:“你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主啊,我从小就是打鱼的。主啊,你对打鱼有什么经验吗?因为加利利湖水太清澈,白天很难打我们都是晚上打鱼,虽然一整夜劳碌,但是我们连一条小鱼都没有抓着。” 耶稣对他说:“你试试吧。”一整夜打鱼之后,渔网都塞满了垃圾,要花很长时间去清洗。现在好不容易洗干净了又要撒下去,这真是让人烦躁的事情。

门徒看到耶稣并没有搭救施洗约翰,又被犹太公会逼迫,没有得到丝毫的认证和支持,他们感到前面似乎一片黑暗,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他们一整夜都没有睡觉,连一条鱼也没打到,这时人也很疲乏,心里也极度失落。

我们也很容易产生这样灰心的想法。我们最初跟随上帝,按照真理生活时,因为心中有太多属世的期待,所以常常会这样。虽然我们说跌碎自己、屈服在主面前,但我们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地跌碎,总有一些保留所以这不仅仅是彼得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

在耶稣的时代,真理是不受欢迎的,现在也是一样彼得仔细观察之后,觉得不能把自己的一生交在耶稣的手上,所以他就偶尔回来打打鱼因为他在耶稣身上并没有得到什么。

每当我们有需要的时候,上帝并不会立刻说,“哦,知道了。好,这个给你。那也需要吗?好,也给你。”上帝绝不是这样的一位。其实,上帝并不会太重视我们肉体的需要。生活是否丰富,经济是否宽裕,是否健康,是否有能力……” 对于这些,上帝并没有太多地关心。上帝关心的是我们的属灵的生命,我们能否获得永生,能否永远居住在天上。我们灰心常常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多人的期待。

 

耶稣对彼得说:“你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 真是挺烦琐的,但既然是主说的,那就试试吧!

5:67他们下了网,就圈住许多鱼,网险些裂开。便招呼那只船上的同伴来帮助。他们就来,把鱼装满了两只船,甚至船要沉下去。没有想到,当他们要拉上来时,太重了,彼得吓了一跳!因为鱼太多了,所以他就请其它的同伴来帮忙装满了两只船,船都要沉下去了。

这时他们非常惊讶。啊!这是上帝的作为啊!这时候太阳高照,大白天,是不可能打到鱼的。况且这也不是离岸太远的地方,怎么会有这么多鱼被网上来呢?只有能命令自然界的主,才能使鱼群聚集到一起。

对彼得来说,这真是一个令人惊喜的神迹。彼得是渔夫,他了解鱼群的动向,他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怎样做,才能抓到鱼;而耶稣的吩咐与他的经验是完全相反的。耶稣稍微给彼得展现一下他创造世界的能力,管理万物的能力。耶稣用彼得可以理解的方式,显明了自己。

彼得大吃一惊:这位到底是谁呢?他感受到了上帝的临格,所以他走到了耶稣跟前跪下。这时彼得已经对鱼没有任何兴趣了。因为他通过这件事情,看到了上帝。所以他急忙跑过去对耶稣说什么呢?5:8】西门彼得看见,就俯伏在耶稣膝前,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离开我吧,像我这样的人,你怎么能收我这样的人做门徒呢?我这样表面上的门徒,怎么值得您又来寻找呢?主啊,你离开我吧,像我这样的罪人!

为了使我们认识上帝,上帝有时用只有我们能理解的方式向我们说话。我有的时候也是这样,上帝用只有我能够理解的言语告诉我一些事。使我明明地意识到这就是上帝,无法再用其它方法理解了。每当这时候,我心中受到的感动和震撼都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这是我能理解的上帝的作为,就是对我说的。彼得理解了上帝对他说的话,而且他知道了自己是个罪人,从此以后,也就是在第二次被呼召之后,彼得成为了真正跟随耶稣的门徒

《历代愿望》25章第10段,对这个场面有以下精彩的描述。

 彼得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但他仍然依恋于耶稣的脚前,感到不能与主分离。”意思就是,“主啊,我不能没有你!” 他一边说我是个罪人,另一边却紧紧抱着耶稣的脚求他不要离开自己。

救主回答他说:‘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当日,以赛亚看见上帝的圣洁,并觉得自己的不配后,上帝才将神圣的信息托付他。”

只有在我们真正地认识到上帝的大能,看到他的临格,深深地领悟到自己的罪和不足时,我们才能真正地屈服和献身,真正地跟随上帝。只有正确地认识上帝和自己时,才有正确的悔改。

彼得也是到了自惭形秽,完全依靠上帝的能力之后,才蒙召为基督作工。虽然他早已被呼召,成为了耶稣的门徒;但是他成为自发内心的跟随耶稣的真门徒,是在他认识了耶稣,否认了自我,真正领悟到自己的罪之后才开始的。很多基督徒只有第一次被呼召的经验,他们心中还保留着许多人为的期待。我们要得到第二次的呼召,要看到上帝的能力,我们要理解上帝对我们的引导,在其中要看出我们自己的软弱,不足和罪恶,然后我们才可能有更深、更彻底地悔改,才可能完全信靠耶稣。这时我们才会爱上帝,信赖上帝,有跟随上帝的心,成为真正的门徒。

 

彼得第三次被呼召

211517他们吃完了早饭,耶稣对西门彼得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彼得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对他说:“你喂养我的小羊。” 耶稣第二次又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牧养我的羊。” 第三次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因为耶稣第三次对他说“你爱我吗”,就忧愁,对耶稣说:“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喂养我的羊。

 

我们对这个内容非常熟悉。耶稣在复活之后,升天之前,他托付人对门徒说:“我要在加利利海边见你们。”那时门徒们鞋也破了,口袋里也掏不出一分钱,什么都没有。在人看来很凄凉,跟随耶稣三年半,现在竟然穷得身无分文。这时候彼得约了几个门徒,说:“我想回去打鱼,我想回家,我得先买双鞋,买一套衣服,怎么也得有一点吧?我们也得吃点什么吧?我们只能去打鱼了。”他们只会打鱼。

那天晚上,他们一条鱼也没有打到。快到早晨的时候,有一个人在岸边问他们:“喂,你们打到鱼了吗?”

“唉呀,别提了,连一条小鱼都没有。”

“是吗?你往右边再试试。”

据说渔夫在船上很难看清鱼群在哪,岸边的人却很容易看到。所以他们认为,这个人可能是看到了鱼群在那里,就朝着那个方向撒下了渔网。当他们将网拉上来时,网甚至要破了,有153条大鱼,他们从来也没有抓过这么大的鱼,在加利利海很难捕到这么大的鱼。

这个内容只有约翰记载了,其它福音书中没有,因为这是约翰亲自经历的。在约翰福音中,约翰称自己是耶稣所爱的门徒,因为他知道耶稣多么爱他。这是多么大的特权啊!

“是耶稣!”第一个发现的是约翰,但是第一个跳出去的却是彼得。他束上了一件外衣,跳到海里,冲到了耶稣跟前,但他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有时我们心里很感动,跪在主面前,总想说点什么,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大家有没有经历过呢?彼得这时就是这种心态。他来到了主的面前,但不知说什么才好,静静地呆着。

 

耶稣烤了一些饼和鱼,为他们预备好了早餐。“你们吃吧,你们累了一整夜了。”他们一夜辛苦打鱼的时候,耶稣也一直站在岸边望着他们。上帝并不会按照我们的欲望,给我们降下钱来,但他一直会为我们预备早餐。虽然他们不再有从事原先职业所得的经济来源,但只要他们从事主的工作,主就必供给并满足他们的需要。

 

耶稣与他们七人一起吃早饭时,救主问彼得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爱“agape”,特指上帝的圣爱,是无限的爱,不变的爱,无条件的爱。“这些”是指着他的弟兄们说的。彼得曾一度声称:“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太26:33)所以耶稣就问“彼得,你比这些人更爱我吗?”彼得谦卑地回答:“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彼得回答的爱“filleo”,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意味着,主啊!我尽最大的努力爱你。

 

这时耶稣第二次问:“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 这一次他没有问彼得,是不是比弟兄们爱他更深。彼得第二次的回答,像第一次一样,也没有作过分的夸张。他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彼得终于认识了自己。

“是吗?我知道了,那么你牧羊我的羊。 通过他的人生经历,他终于有了作牧人的资格,终于有了成为使徒的资格。

 

救主再发一次问,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这是耶稣第三次问他,这时彼得就很忧愁,以为耶稣怀疑他的爱,他知道主的确有不信任他的理由,他曾经三次否认主,第三次更是以咒骂的形式否认了主。他心里可能非常难过。但是彼得已经深深地悔改,因而变得十分谦卑了。一个人只有在他真正地认识自己时才会谦卑。谦卑并不是我表现得很忍耐,很亲切,很谦恭;而是指你很清楚自己的过去,知道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因此你无法骄傲,无法再高抬自己,再想骄傲也不可能了。

当耶稣第三次问彼得时,他带着一颗伤痛的心回答说:“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 这时耶稣第三次对他说:“你喂养我的羊。”为什么呢?彼得曾三次公开否认他的主,耶稣又三次向他要爱和忠诚的保证。那尖锐的问题好像带刺的利箭一样,射入了他伤痛的心怀。在聚集的门徒面前,耶稣显明彼得的悔改是何等深切,并显出这个一度自夸的门徒,是何等彻底地自卑了。通过这三个简单的提问和回答,耶稣重新恢复了彼得作为耶稣门徒的资格。

 

彼得悔改的故事,彼得被饶恕的故事,耶稣爱他的故事,也就是我们的故事。通过彼得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上帝愿意接纳我们,明白了上帝对罪人恒久忍耐,永远不变的爱。

上帝昨日、今日、直到永远都是一样的(来138),所以我们才有希望!如果耶稣是这样的一位,如果上帝如此地对待了彼得,那我们是否可以坦然无惧地来到主面前呢?主啊,你知道一切,主啊,你知道我是爱你的!当我们以这种真诚的心走到主面前,我深信上帝会同样地对待我们。这就是我们的希望!


祷告。慈悲的天父,我们感谢您!为了让我们能成为被你悦纳的人,你恒久地忍耐了我们!您并不是只忍耐我们一次,也不是忍耐我们很久,而是在我们的一生中为我们提供机会。虽然主呼召了我们,我们也说要为主而活,但是我们的过去不堪回首。我们却常常因怀存属世的期待而灰心跌倒。感谢您一如既往地爱我们,为我们提供机会,感谢您为我们记录了彼得的故事,作为我们的鉴戒。主啊,愿我们能成为在加利利海边与你对话时的彼得,不是第一次呼召也不是第二次呼召时的那个彼得,而是认识自己,认识上帝,真正谦卑的彼得;在慈爱、饶恕、认证我们的主面前屈服的彼得。主啊,求您赐下圣灵,帮助我们深深地经历悔改,屈服,背起十字架来跟随您!奉耶稣基督的圣名恳切祈求。阿们!


视频播放地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0MzI3OTE1Ng==.html?from=y1.7-1.2#p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