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杭州创纪录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举办的准公益课《行菩萨道——唤醒您的能量与智慧》将于10月下旬在杭州开课,主讲人为中国百业实战著名行销教练、超级演说家、国际行销大师、该公司董事长叶俊先生,经记者连线该公司课程部得知此项活动目前正在火爆预定中。为了了解该活动的更多更具体的情况,记者专程赶到位于杭州市滨江区元光德大厦的杭州创纪录企业管理公司,有幸见到该公司董事长叶俊先生,让他来给我们解密这次即将开始的盛典,并解读叶俊先生的公众演说与行销之路,分享他的创业情怀。
在切入今天采访的主题之前,跟叶俊董事长相互进行了采访前的一些沟通,得知他更愿意别人叫他叶老师的时候,记者顿时感觉他的谦和与虚怀。(为此,以下均以叶老师相称。)
记者:叶老师,请您详细的谈一下贵公司将在10月份举办的《行菩萨道——唤醒您的能量与智慧》(以下简称课程)这个准公益课程的一些情况?
叶俊:好的,主持人。谢谢您的专访。我们的这个活动迄今已经举办了两届,一年一次,这是我们第三届,课程为期四天,将定于10月18日到10月21日在杭州举行。前两届反映都很棒,场面非常火爆,受到众多学员的喜爱与欢迎。从字面上理解,可能会误认为我们的课程是与佛教相关的内容,其实不然,我们的活动课程主旨是让企业中高层学员通心破障,破除学习、经营、生活以及自我关系人际关系中的常见障碍。课程内容包括破除潜能激发的障碍、打开正确学习的开关、掌握保持能量状态的秘诀、用精神的营养品喂饱心灵、找对激活人际关系的关键、发现自身真正的优势、重塑高效团队模式以及改写生命剧本,以帮助更多的人提升他们的成功程度和幸福程度。此次课程我们将融入更多的新元素和新内容进去,会有耳目一新的效果,相信会有不错的反响与结果。
记者:好的,很期待,也预祝您的课程火爆开启。叶老师,有个问题我比较感兴趣,就是采访前与您的接触让我深感您是一位比较有人格魅力和受人尊敬的老师,您认为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者,特别是企业的领袖人物,礼貌与素养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点上,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去践行呢?
叶俊:记得史书上记载,孔子曾经千里迢迢跑去拜见老子,老子除了几句话以外,什么都没有给孔子,而孔子却因为这聊聊数语而对老子感佩有加,并且奉为贤师。你看,真正会要的人,不是要别的,而是要精神与智慧财富;而真正会给的,也是只给精神与智慧财富就足够
了。而今社会更是如此。管子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这个根本不缺乏物质的时代,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我们知道,越是物质富有,就越需要精神刺激,越在乎精神感受,就越会讲究礼节。所以社会越繁荣,礼仪越会被重视。我们自己也深有体会,遇到一个人,并不会先去判断他有没有别的,而是立即去启动开关去感受这个人有没有素质,而判断素质的最重要标准就是他的言行举止是否有礼貌。我们发现,一个人如果没有礼貌,及时他有才华,及时他有实力,人们打心眼里也是不喜欢他、不服他的。 有人说,我心里其实是尊敬他人的,但我一到具体行动上就不知怎的会让人生气或者看不惯。这里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礼”?礼者,敬人也!礼,就是尊敬人的意思,是敬人之心。而心是不能被直接看见的。所以就要通过正确的“仪”来表现。所以,礼仪就是通过恰当的方式来表达你的敬人之心。然而,礼貌与素养,基本上来源于从小的教养。小时候若没有养成好的礼仪习惯,长大了是比较难纠正的。可惜现在的学校教育,德育的成分实在太少,讲礼仪的比例更是少的可怜,更不用说考核礼仪了。不考核,孩子们怎么会重视呢?所以我们必须自己承担起这部分的责任。
记者:谢谢您的回答,能感受到叶老师的学识非常的渊博,相当受益。据了解您平时开课密度非常的大,经常国内国外去讲课,您是怎么调整您的状态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叶俊:我们知道,决定事情结果的内部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水平,一个是状态,缺一不可。但人非圣贤,谁也难免会有状态低迷、情绪低谷的时候,如何快速走出情绪低谷,是历代社会精英考虑的问题,也是表现一个人战斗力等级的重要标志。
我本人当然也会遭遇现实的挑战以及情绪的低谷。通常我们在课程里面说调整状态的三大秘诀是改变关注的焦点、改变使用的词汇以及改变肢体动作。当然,我经常这样实践在我自己的身上。然而最近我发现我调整情绪的速度越来越快了,为什么呢?因为无意当中找到了对我目前阶段而言非常有效的具体办法。
记得电影《1942》里面河南省政府主席找到蒋介石想要申请中央的支援,在一边早餐一边等候的过程当中,这位主席亲眼目睹了蒋介石听报告的所有过程,发现每件事情都比自己的事情更大,更关键。于是他便知趣地把话题隐了下来。其实,这就是秘诀!秘诀就是我们完全可以找到比令我们情绪低落的事情更值得我们操心的事情、目标或者使命。
比如像我。我心情低落时,会提醒自己想到自己的使命,想到那些信任我并且需要我的人,想到自己的父母,甚至会想到崖山,想到陆秀夫,或者想到家乡的经济排名, 天马行空一阵乱想,基本上不好的情绪会被打断!因为以上事项,都比较大!有时候我也会快速地看一看名人传记,也是能比较快令我恢复能量的。
记者:叶老师,从网络上了解过您经历过创业初期的艰难和不易,但是您坚持过来了,并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和认可。创业这个事很多人都是临渊慕鱼,但是不能退而结网。您能分享一下您对创业的看法吗?
叶俊: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感慨我们“生不逢时”,有很多创业者感叹“创业的最佳时期已经错过”,甚至有从政者也要哀嚎“为官的黄金时代已经成为往事”。
这样的慨叹,必将大大削弱人们的内心能量,这样的自我打击,几乎对事业和人生没半点益处。好多人都会问“你觉得现在做什么行业比较好做?”
事实上,真的有一个行业很容易就会成功的吗?每个学习力不够、没有与时俱进的人都在感叹自己的行业不如别的行业好做。但我们真的可以很容易看到:每个历史时期、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穷人和富人。中国的唐朝有富人和穷人吗?中国的太平天国年代天下大乱,那个时代背景当中有没有白手起家的人呢?那个时代有家道中落的人吗?当今的美国,有穷人吗?有富人吗?当今在你所从事的行业当中,有没有比你起步还艰难的晚辈超越了你?有没有比你起步早的前辈,现在做的比你还艰难呢?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时代与背景的作用。但我们的眼光、格局、信心、德行与能力,必将是更重要的因素!
唐朝刘禹锡著名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实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记者:我们怎么看待在创业过程中或人生的输与赢呢?非常期待您的分享。
叶俊:通常人们往往是放不下输赢的。绝大部分人都狂热地想赢,想成功。但很遗憾,即便是以他们自己设定的标准为标准,大部分人终其一生还是没有成功、没有赢。
要想赢得一场比赛,最关键的莫过于自己的实力。但人们往往太急切地想要赢,却时常忘了问问自己凭什么会赢。急功近利,好像是大多数人的通病。太多人一旦确立目标,恨不得一天就能达成。于是一次又一次地冒进,冒进之后一旦遇到挫败,又往往不太喜欢找自己的原因,常喜欢找一堆外部的理由。有的人一蹶不振,从此将梦想封存,打着低调的旗号了却残生。有的人伤疤好了后却不知悔改,又在下一次的急功近利当中再次摔跟头,如此几次三番以后终于把青春、资源与斗志消耗殆尽,终究逃不了一事无成的结局。
只有那些稳扎稳打的人。他们并不急于一时,他们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他们不在乎一时的成败输赢。在他们眼里,奋斗路上每一次的困境与突破都是上天在赋予他更多的智慧与能量。他们从不会真正计较眼前这件事对自己意味着成功还是失败,他们只在乎这次经历带给自己哪些成长。因为他们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眼下的成功与失败,输或者赢,于未来而言,都是暂时的,片段的,甚至是表面的。输和赢,成与败,从来都不是绝对的,更不是孤立的。
所以这样的人,才能轻松面对成败,坦然迎接输赢。不为输赢所累,方能保持长久的清醒与智慧。这样的人,一辈子快乐。这样的人,是真正的赢家。
(插曲)在采访借接近尾声的时候,记者与叶老师互相加了微信,并谈到关于微信朋友圈微商广告的一些话题,对此就这个话题让叶老师谈一谈他的观点。
叶俊:大家是不是发现近来微信朋友圈上有越来越多的老朋友新朋友突然都摇身一变,成了服装鞋包珠宝化妆品减肥药的代理商?各种代购信息、各种产品图片更新不断?尤其是服装的最多,一不留神,就会把我们的微信朋友圈刷屏刷出好几十公里啊。
我的好朋友,微信营销专家杨光老师的私人微信里面有超过5000个微友。我问他,如果里面有很多人经常发些对我们而言完全没有意义的图文,你怎么办?杨光老师说,他正在逐步通过朋友圈权限设置而屏蔽那类更新。于是我得到了启发,最近也对一些整天只发广告刷屏的微信进行了权限设置。
然而昨天晚上我的一位高中女同学在聚会时跟我说她有位亲戚是开服装厂的,所以她晚上用业余时间晒一下新款女装,一个月也有五六千的纯利润收入当零花钱啊。而且我前不久把她加进了我建的一个老乡群,结果老乡群里面的女生主动加了她,也向她买了衣服。
这件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基本上我们对某些信息会反感是因为我们自己对这些事情没有需求,所以不会产生动力,也不会去发现他们的价值。当我们很烦躁地把这个信息屏蔽掉的时候,人家女生正在那里挑款式、问价位,聊得热火朝天。就好比经常有企业家抱怨或者假装抱怨说,哎呀!烦死了!好多培训公司的电话啊!我接到就想挂!可同时,他们的竞争对手正在课堂里面贪婪地吸收资讯。总有人在皱着眉头排斥,在找各种理由拒绝参加学习,甚至恼羞成怒地屏蔽这类信息,同时,也总有人在付出行动,在课堂上正在为学到全新的高效的理念和方法而欢呼。
恰如我们眼中那些微信上的服装鞋包化妆品,不是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没有价值,而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梦想。没有梦想,所以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需要谁,当然也不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该把时间花在哪里。
因为有需求,所以我们才发现事物的价值。因为有渴望,所以,我们才奋力出发。因为有梦想,所以我们继续前行。
记者:最后一句话很经典,因为有渴望,所以,我们才奋力出发。因为有梦想,所以我们继续前行,一起共勉。非常感谢叶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叶俊: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景,非常感谢您的专访,很高兴认识来自媒体的朋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