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成著《汉阴拾韵》一书中文章:
汉阴、石泉、紫阳三县,不仅地畔相连,语言相近,风俗习惯基本相同,而且人员往来、商贸交易频繁,是好邻居、好兄弟、好伙伴,历史上还同属一个县,同吃“一锅饭”, 可谓“一家”亲。所以,鄙人有关汉阴历史文化的著作,不少地方涉及到紫阳和石泉。
先说紫阳和汉阴的关系
2004年出版的《安康地区志》,行政建制介绍汉阴县时说:“西汉时,境内置安阳县”。1991年出版的《石泉县志》称:“安阳县所辖,即今石泉、汉阴、紫阳3县”。 说明远在西汉时期, 汉阴、石泉、紫阳就合为一体,置县名安阳县。
《安康地区志》还记载,晋改安阳县为安康县,后又分地立宁都县。唐贞观元年(627)将宁都、广德(今紫阳县西北)并为安康县,唐至德二年(757)改安康为汉阴县。五代十国期间沿袭唐制,“今紫阳地属汉阴县”。南宋绍兴二年(1132) 汉阴县城由汉水边迁至月河流域之新店。
介绍紫阳置县时,《安康地区志》记:“明朝正德五年(1510)分汉阴及州地西南置紫阳堡,1512年堡升格为县”。 1989年出版的《紫阳县志》说:“正德初,川陕一带爆发农民起义。明廷于正德五年(1510)设立紫阳堡;七年十一月(1512年12月)升为县,割金州西南、汉阴县东南为其疆域”。 也就是说,紫阳是从汉阴和汉滨区昔日辖地分出另立的县,今紫阳县西南西北部分原为汉阴县疆域。
虽然分了县,紫阳与汉阴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县的疆域数次调整变动亦可说明。《紫阳县志》记:“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兴安州升府并置安康县;五十五年(1790),汉阴改厅,行政区划亦作相应变动,紫阳县增加了安家河、牛溪河2地,使全县总面积达到约2304平方公里,较前增加3%,为紫阳历史上最宽的疆域”。清末以后, 紫阳境内开始出现“飞地”。据民国二十八年(1939)调查和民国《紫阳县志·地理志》记载,县境内计有汉阴县属铜锣湾自然村 “飞地”。此外,汉王城、双河口自然镇均有一半分属汉阴、安康(今汉滨) 。由蒿坪河至汉王城一线尚有20余处零星“飞地”,面积100~1500亩不等,分属安康(今汉滨)、汉阴2县。紫阳插入汉阴、安康(今汉滨)境内的“飞地”则有娘娘庙、天水河圆坝子、蒿坪河磨沟、李家沟、黄泥沟等5处,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新调整了紫阳西北部边界:将原属紫阳的上七里自然镇和肖家坝、牟子河自然村划归汉阴;将汉王城自然镇原属汉阴部分(包括马家营)及其附近的草川、刘家垭自然村全部划归紫阳。
再说石泉和汉阴的关系
石泉与汉阴的关系更密切,有合有分,历经数次。
远在西汉汉阴境内置安阳县时,所辖即包括今石泉。三国时重设的安阳县,今汉阴、石泉同属。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65年,两县同属一个县长达467年。
据《兴安府志》和老《汉阴县志》记载,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将安阳县更名为安康县。《石泉县志》称:“南北朝时期,中国呈分裂局面,郡、县朝设夕废,统属复杂。南朝宋初(约420),改晋昌郡为新兴郡,后又改名魏兴郡。当时,今石泉东南部属安康县,西北部置长乐县”。
《石泉县志》载:“西魏时,废帝元年(552)因永乐县城南有石泉数眼,泉水清冽,四时不涸,因将永乐(今石泉西北境地)改名石泉。当时,今石泉南部属魏宁县,县城在梅湖(今喜河街);东北部属直城县;东南部属安康郡的宁都县。隋代初,撤销直城县,辖地并入石泉。当时石泉县,辖今石泉、汉阴2县北部。宁都县于隋大业三年(607)改称安康县”。”“唐至德二年(757),改安康县为汉阴县”。“唐代大历元年(771)撤销石泉县,辖地并入汉阴县”,“唐至德二年(757),“永贞元年(805)复置石泉县”。“北宋时,今石泉境内仍为石泉和汉阴2县”。“明洪武十年(1377)撤汉阴县并入石泉县,明永乐五年(1407)复设汉阴县”。 两县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1958年12月,石泉、汉阴、宁陕3县合并为1县,称石泉县。1961年10月,恢复原来的石泉、汉阴、宁陕3县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