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日记(三十五):扬帆起航,要有必胜的信念


      楚汉之争以刘邦胜出,并不是因为刘邦仁义得民心,而项羽暴戾不得民心。而是因为刘邦有必胜的信念,项羽却只想在乱世偏居一隅。岂不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项羽出身高贵,文韬武略,但他一心只想推翻暴秦,做个霸王,偏居于江南,并没有家天下的想法。从他的称号便可窥知一二,要知道霸王的“霸”并不是霸道之意,而是指排位在众王之上,是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境界,并不是周天子家天下的思想。但此一时彼一时,秦一统天下之后,民心思齐,无人再愿意回到春秋战国时期那种诸侯争雄和民不聊生的封建时代,项羽的执政理念不合乎历史的潮流。

正是因为项羽无意于家天下,做天下人的皇帝,因而在分封土地和选聘人才时,才会任人唯亲。把和自己关系不好的,分封到土地贫瘠和交通不便利的地方,比如刘邦被分到巴蜀之地。把和自己关系好的,则分封到土地富饶和交通便利的地方,而不是以战功论赏。《汉书》记载,项羽此人心思颇细,经常会关注手下将领的生活起居,问寒嘘暖。但是每次分封土地时,把印玺放在手里不停地把玩,直到印玺的四个角都磨平磨光滑了,才肯舍得给属下。《汉书》给项羽这位西楚霸王的评价是四个字:妇人之仁!这和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荧幕形象大相径庭。

刘邦与项羽相反,出身低贱,地痞流氓加混蛋无赖一个,《汉书》对他的评价也不高。但这个人慷慨大方,虽然一无所有,却有家庭下的胸怀和必胜的信念。刘邦和项羽争斗多年,一直处于下风。鸿门宴死里逃生,有几次战斗也是全军覆没,只身逃脱,可谓九死一生。有一次,刘邦平定三秦,出函谷关与项羽争夺天下,在攻打彭城时被项羽打败。刘邦落荒而逃,途中遇到了自己的儿子(后来的汉惠帝)和女儿鲁元,刘邦就把他们带上了车。可是,项羽的追兵追太紧,马车多带了两个人,因为太重所以跑得比较慢(那个时候还没有涡轮增压),刘邦害怕被项羽抓住,竟然厚颜无耻将自己的一双儿女推下马车。马夫夏侯婴赶快停车将刘邦的儿女扶上车,不多久他们又被刘邦推下车去,几次三番,夏侯婴都耐心地停车然后重新扶他们上车,刘邦最后自己都觉得没脸了才肯收手。

在分封土地和官职时,刘邦比项羽则更慷慨大方,无分亲疏,一律慷慨封赏。刘邦的信念是,天下都是老子的,暂时封给你又怎么样?韩信就是吃了这个亏,最后死得悲惨。当年项羽被围困垓下之时,如果韩信能够听从项羽的,对刘邦倒戈一击,那么鹿死谁手,犹未可知。刘邦就是这么一个地痞无赖,虽然多次败于项羽,但他依然坚持自己家天下的信念,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终于打败项羽,完成了他家天下的信念。

当然,仅凭这几件事情,还很难断定刘邦有家庭下的信念,而项羽没有。那么我再说一件关于定都的事情,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在那里,可他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竟然一把火把咸阳宫烧得干干净净。刘邦打败项羽之后,也想过定都洛阳,因为那里离老家沛县近,是真的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可后来张良跟他建议,洛阳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而长安有秦岭黄河这种高山大川做为天然屏障,进可攻退可守。如果天下有任何的异动,即可顺黄河而下,朝发夕至平定叛乱,有王者之气。刘邦恍然大悟,立即放弃了自己定都洛阳的想法,选择了定都长安,这就是家天下的胸怀和信念!

给大家讲楚汉之争的故事,不是要大家都建立“家天下”的信念,而是指做人做事都要有自己的信念,有必胜的决心。无论任何比赛和活动,都要树立自己的信念,坚持努力奋斗,不害怕不退缩。这样的话,无论输赢,其实回头去看,都是一种收获。我们都还很年轻,和成功相比,成长的过程更需要失败的教训,才能变得更强大,就像汉高祖刘邦一样。但关键问题是,你们不能因为失败就丧失信心,不去努力,不去尝试。像西楚霸王项羽那样,失败了就自绝于天下,如果刘邦和项羽一个性质,都不知道死几百回了。做人做事,不要太在意一事一物的得失,一时一刻的胜败,而应该有长远眼光,不断地去挑战自己,提升自己,做人生真正的赢家。

现在大家都很年轻,除了亲情和友情,可以说一无所有,没有财富,没有权力,也没有社会地位。不会因为做错事情而倾家荡产或者身败名裂,犯错的成本很低。因而,不要怕犯错误,要不断地去尝试各种努力,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很重要的收获。

我们的信念是什么?

飞扬一班,翘楚国际;

宇宙洪荒,信敏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