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的互补之一见
喻建国
美国物理学家惠勒(J·A·Wheeler)1981年访华时曾说:他来到孔子、老子、淮南子、墨子、朱熹、陆象山以及李政道、杨振宁的故乡访问,好像带着两对耳眼,一对是自己的,另一对是玻尔的。量子论的中心思想是互补性,这种思想在西方似乎是革命性的,在中国却是一种自然的思想方法。惠勒在宇宙学研究中提出了“从无到有”的生成假说,使他惊讶的是,中国哲学家早在三千年前就已提出了这种思想。他的“质朴性原理”同老子的“道”也是相通的。
玻尔在1928年提出互补原理(complimentarity principle),又称互补性原理、并协性原理,是量子力学基本原理之一。原子现象不能用经典力学所要求的完备性来描述。在构成完备的经典描述的某些互相补充的元素,在这里实际上是相互排除的,这些互补的元素对描述原子现象的不同面貌都是需要的。他称这个原理为互补性原理。玻尔的互补原理首先来自对波粒二象性的看法。波和粒子在同一时刻是互斥的,但它们在更高层次上统一。光和粒子都有波粒。
二象性即波动性与粒子性又不会在同一次测量中出现,那么,二者在描述微观粒子时就是互斥的;另一方面,二者不同时出现就说明二者不会在实验中直接冲突。同时二者在描述微观现象,解释实验时又是缺一不可的。因此二者是“互补的”,或者是 “并协的”。玻尔的原话是:“一些经典概念的应用不可避免的排除另一些经典概念的应用,而这‘另一些经典概念’在另一条件下又是描述现象不可或缺的;必须而且只需将所有这些既互斥又互补的概念汇集在一起,才能而且定能形成对现象的详尽无遗的描述”
道德经第四十章原文如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周而复始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而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物质,有形物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物质。
宇宙中的存在几乎全是互补的,任何一项存在如需加以定义,都不可能只有一个定义,都可能具有多个定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显示了该存在,也只有这些互补的定义才使该存在能够真正地凸显。
就拿互补性这一存在,它也凸显于社会心理学中,在人际关系理论中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就凸显了一项互补性。
人与人一旦开始交往,其所建立的人际关系能否得以持续或停止,有赖于彼此动机得到相对满足,即所谓的社会增强作用。双方相处,对双方都有助益,或彼此都有类似的态度时,两人的关系便有继续的可能。两个人通过彼此间的互补作用所获的超过由此而带来的损失时,人际关系才能得以维持。另一方面,人际间的互补性还表现在彼此特性包括人格相反者互有吸引的现象,这是所谓心理品质的互补性。例如,喜欢主动支配他人者,与期待别人支配自己者,其心理动机有互相得以满足的趋向,这两种类型的人生活在一起,可以相得益彰,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情况在男女两性婚恋交往中常成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