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城镇化和工业化时代,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迫切需要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
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探索已有十多年的历程,住建部一直倡导实施住宅产业化工作,在推进产业化技术研究和交流的基础上,组织标准规范的编制修订工作,同时陆续建成一批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包括住宅开发、施工安装、结构构件、住宅部品等相关产业链企业,对推动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广泛实施奠定基础。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我国建筑业摆脱人工短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频发的必由之路,对我国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可行性分析
建筑业已成为我国重要支柱产业,目前我国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建筑企业盈利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我国建筑业发展绝不能依靠粗放型和数量型的增长方式,而应当抓住建筑产业化发展契机,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推广“绿色低碳” 的工业化建造模式,升级再造建筑产业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现阶段首先应在面大量广的住宅建设领域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全面提高住宅建设质量和性能,减少管理环节过多造成的内耗和资源浪费,住宅产业化是未来我国实现住宅功能的高度集成和精细化建造的必由之路。我国必须迅速转变目前的住宅建设管理模式,实行标准化、工业化的产业化设计建造模式。
(一) 政策条件分析
在国家大力提倡住宅产业化并提出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国家住建部和全国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均已成立住宅产业化和绿色建筑推广机构,出台了系列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商品房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激励办法,包括面积奖励、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以及贷款贴息等政策。住宅产业化和保障性住房政策必将成为推进我国建筑产业化进程的根本保证。
(二) 区位条件分析
从区位条件上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工程建设规模很大,产业化基础较好,具有技术研发和人才集聚优势,市场分工协作比较成熟,实施建筑产业化的时机已经成熟。按经济发展进程和产业规模初步建立我国建筑产业化区域发展模型预测如图1所示。
1 、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和以上海、江苏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已成为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两大引擎,未来将成为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重点核心区,产业规模非常大。
2 、以深圳、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沈阳、大连、长春为中心东北工业基地是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第二梯队,产业基础好,市场需求大,未来的产业化发展潜力很大。
3、 部分中心城市将成为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的第三梯队,如合肥、济南、青岛、成都、武汉、西安、福州、厦门、重庆、长沙、杭州、郑州等,初步具备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础条件,是推动我国建筑产业化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其他城市和我国的城镇化的发展也将逐步导入建筑产业化实践,但需要因地制宜的利用当地资源条件,不断提高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
图1 我国建筑产业化区域发展模型预测
(三) 产业基础分析
从产业发展基础来看,我国的构件和部品加工基地已达上万个,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产品质量和生产规模还有待完善。施工方面各种大型吊装设备已经开发应用成功。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基础已初步具备规模化实施建筑产业化的条件。
(四)市场需求分析
住宅产业化市场主要由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组成。我国大中城市住宅产品主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住宅为主,辅以钢结构和砌体结构的低多层房屋。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住宅主要是全现浇剪力墙形式,今后随着住宅的建造质量和性能的不断提高,采用现浇和预制相结合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或剪力墙建造方式会成为主流。商品房和政策性住房的市场定位、设计建造技术和工程管理实施有明显区别,产业化住宅市场特点分析详见表1所示。
表1 产业化住宅市场特点分析
商品房工业化主要为市场行为,是由开发商或专业承包商为改进住宅性能、提高住宅建造质量和效率,实现住宅产业化而开发的新一代高端住宅产品。万科集团在全国开发的工业化住宅是商品房产业化的典型代表,因各家追求的目标和关注点不同,工业化商品房的技术标准差异性很大,其技术体系和建造要求都带有企业自身的性格特点。
政策性住房是政府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的政策性保障住房,其功能和性能要求比较明确,具有标准化设计建造和统一化运营管理特点,是非常适合采用工业化方式建造的政府投资性产业化公房。全国各地都将其作为推广实施工业化住宅的突破口,借鉴国外公房开发管理模式,多采用政府主导规划和配置资源的有计划开发方式实施,政府提供土地和基础设施、委托设计建造并核定价格。由于其专业性特点,通常由政府认定的专业化公司分别负责设计、生产、施工等环节,该公司要满足人员固定,设备配套,管理规范等要求,不断提高效率,确保工程质量。
未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建筑的耐久、抗震与低碳环保等要求不断提高,公共建筑和各类工业建筑也将广泛采用工业化方式建造。另一方面,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也将开始新型工业化升级,目前的地铁隧道、城市给排水、公路、铁路等建设项目都已大量采用预制装配结构建造。因此,我国的建筑产业化市场非常广阔,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借鉴国内外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和地域特点,在长期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如表2)。规划从产业化城市建设目标、产业化基地建设、产业化工程规模、产业化部品应用等四方面设定不同阶段的目标或指标,贯彻整体规划,分部实施的指导思想。
表2 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目标
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规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将不断扩大,图2是2012~2025年我国产业化发展规模预测,从图中可以看出2015年以前是市场培育期,2015年至2020年是产业化快速发展期,2021年至2025年将达到稳步发展成熟期,此时全国范围建筑产业化的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5万亿元,约占整个建筑业总产值的50%左右。
图2 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模预测(2015~2025)
建筑产业现代化实施方案
(一) 建筑产业现代化产业链资源整合方案
以国家级、省级住宅产业化基地为基础,大型开发、施工企业为龙头,培育一批符合建筑产业现代化要求的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建筑产业集团。通过产业链延伸,形成一批具有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现代化及专业化特征的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水平。表3为建筑产业现代化产业链整合方案。
表3 建筑产业现代化产业链整合方案
产业化初期应以城市为核心组建产业化联盟,涵盖开发、设计、施工、构件、设备、部品等相关企业,围绕产业化试点或示范项目整合产业链优势资源,确保工程项目实施质量。随着产业化规模扩大和技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相关资源完善,可逐步进行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运作。
(二)产业园功能定位
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产业园可依托示范园区资源整合和研发优势,采用“一园多基地”的模式,在周边原材料产地或部品生产企业较集中的区域建设分基地,整合周边产业资源,为建筑产业现代化规模推广奠定基础。
产业园功能布局力求产业化项目组成结构完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主要分为园区总部综合服务区、设计研发平台、产品展示及物流交易平台、产品加工基地、生活配套设施等功能区(如表4)。园区整体规划和建设应遵循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的原则,园区总部综合楼、生活配套设施等建筑可规划建设装配式试点和示范工程,体现产业园的绿色建筑和产业化示范特点,充分展示园区企业的实力和技术优势,使园区真正成为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引领型示范园区。
示范园的功能定位可按建筑工业产业链整体配套,通过招商引资和政策配套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入驻园区,构建产业化总部基地的管理模式,不但可以保证产业化技术推广的质量,还可以有效提高产业示范园的利税经济指标。
表4 产业园功能定位分区
(三) 建筑产业现代化产品体系
构建完善的产品体系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础,以城市为中心规划建设产品加工基地,应包括建筑工业园(PC生产厂、钢构加工厂、幕墙门窗加工厂)和住宅产业园(设备、建筑部品等加工和储存区)等两大部分产品体系。
(四) 新型建筑工业化实施方案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以施工总承包单位为实施主体,围绕主体结构建造过程进行优化配置资源,改变传统施工方式,采用机械化、工厂化、装配化的精细建造方式,实现建筑施工的质量好、工期短、成本低、安全事故少及环境保护的目标。新型建筑工业化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五)住宅产业现代化实施方案
住宅产业现代化是以开发建设单位为实施主体,整合设计、施工、设备、装修等专业资源,形成住宅产业创新联盟,持续推进住宅设计标准化、产品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设备集成化、装修一体化的建造方式,实现四节一环保的产业化目标,住宅产业现代化实施方案如下。
北京万科工业化住宅示范工程
中国建筑技术中心研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