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和他的《韬晦术》
陈敏昭
(三门峡行政学院社会管理教研部 472000)
杨慎是明代中期文学家、政治家,与解缙、徐渭并称为“明代三大才子”。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人。杨慎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受到极好的家教,秉性耿直。正德辛未年间中进士第一(状元)。然其一生仕途却极为坎坷,命运多舛。其父杨廷和乃三朝老臣,曾任内阁首辅。但是杨慎并没有担任过什么实职,只是任过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虚衔。后来还因反对明世宗朱厚熜为其父上尊号的“大礼仪”事件而受廷杖并被谪戍云南永昌卫,流放30余年,最后客死他乡。但杨慎的夫妻生活却很幸福美满,他的夫人黄娥知书识礼,也擅长写作,时常与夫君杨慎相互唱和。虽然杨慎官场失意,但是夫妻二人过着诗情画意、相敬如宾的甜蜜生活。正因为伉俪情笃,才使得杨慎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勤学苦练,成为明代著名的博学家。他不仅对经、史、诗、文、词曲、音韵、金石、书画无所不通,而且对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也有很深的造诣。一生著述颇丰,著作等身,存《升庵集》八十多卷。杨慎广泛的知识结构,使他敢于撰写在别人看来是“阴谋”的韬光养晦术,并且撰写的如此积极而辨证,不能不让人佩服数百年前杨慎的学识与胆识。
韬晦术是古今中外达观明智者常常使用却又秘不示人的招数,是他们在险恶的政治争斗、官场角逐以及日常生活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法宝之一。尽管很多人对韬晦术心悦诚服,认真品味,仔细揣摩,并不断地创新运用,却没有人愿意把它付诸笔端,写成文章。个中原因,也许是很多人认为韬晦术是“玩阴的”,因而有“阴谋”之嫌。
杨慎饱读诗书,历经官场磨难,撰写了这篇旷世奇文,让我们对韬晦术能够有个全面的、深入的认识。然而杨慎生前在编辑自己的文集时,也没有把这部凝聚其心血的重要著作收入其中,这不能不让我们感慨:韬晦术,阴谋乎?阳谋乎?或曰学问乎?
杨慎《韬晦术》全文约两千余字,分为隐晦、处晦、养晦、谋晦、诈晦、避晦、心晦、用晦八个部分。通读全文,读者应该能够感受到,杨慎的《韬晦术》是一部积极出世用事、建功立业、厚积薄发、择机行动、功成身退的做人、做事、处官、处世的金玉良言。如诚心处世,“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如隐世“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如养晦“人所欲者,顺其情而与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后始可遂我所欲”;英雄多难,高才遭嫉,非养晦何以存身?谋晦者当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直道难行,歧路亡羊,曲径通幽,“诈以求生,晦以图存”;趋吉避凶乃人之常情,“避之道在坚,避须避全,勿因小缓而喜,勿因小利而动,当执定深、远、坚三字”;官场自古都是是非地、争战地、争宠地,欲求得官场生存,惟有“不以富贵为心者,得长居焉”;混官场“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无事者近乎天道”;用晦有时,“择时在乎识几,识几而待,择机而动,先机而动,先发制人,方见晦之功”。
美人遭嫉,英雄多难,非养晦何以存身?古人云:能行者多不识之,能识者未必能行之。杨慎就是这样的人。无论是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杨慎都把韬晦术分析的非常透彻,认识的非常深入,然而,秉性耿直的杨慎却不肯将其理论付诸行动、却不肯忍让低头韬光养晦,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以其一生的抑郁不得志、长期远戍边疆瘴疠之地,这个代价太大了!这,非不知也、非不明也、非不行也,应该说是性格使然。
2013年11月19日星期二,三门峡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