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采访冯兴元说,为何最近经济学界和大众对林张这一论争进行了空前的关注?冯兴元回答道,因为大家都对现状有些不满。这个辩论背后恰恰就代表两派,一派就是以张维迎为代表的产权派—通过发展自发秩序的市场,实际上更容易获得创新;一派是林毅夫为代表的,认为产业政策有犯错,但不能就不搞了—其中一个依据是,成功的这13个国家都搞产业政策。这相当于说有13家医院,每个医院都有医生给病号做手术,尽管手术的成功率是比较低,但我们不能不做手术—这说不通的。我之所以说林毅夫的观点错误,是因为林毅夫把很多事情都套在一起了。产业政策可以做,但需要在一些条件上才能做。第一个是产权保护,第二个不与民争利—市场能做你政府不要做;在德国,叫辅助性原则,就是政府只提供服务性支持。还需要“竞争优先”,德国的欧肯认为,竞争秩序有7个原则,其中一个发挥作用的是价格体系,但如果产业政策多了,价格体系就乱了,实际上最后的结果是劣币驱逐良币,好的企业有时候因为游说政府的能力不如差的企业,反而衰败下去了。我苗实认为,冯兴元先生的评论,还是有道理的。可以说,在当前中国,需要的不是什么遍布天下的产业政策,而是市场机制真正起作用,并在法治条件下把公平竞争真正贯彻到底,就行了。而且,之所以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迟迟得不到国际认可,就是因为改革不彻底,计划经济堡垒未除,市场遭受严重扭曲,难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也就是说,中国既缺市场,又缺法治,更缺有限政府。
林毅夫老师曾经说过,{1}我想,若是我们有所作为,我们可以改变人民的命运、国家的命运达一千年。{2}我爱我妻子。我爱孩子们。我觉得亏欠他们。但身为知识分子,我也强烈觉得,自己对中国的文化与繁荣有责任。若是我强烈信仰什么,那么我有必要追随它。{3}整个大陆正在以一个飞跃的速度向前进步,人民充满朝气和信心。我深深地相信,中华民族是有希望的有前途的。而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值得骄傲的,也是可以抬头挺胸昂立于世界之上的。{4}我依然相信,我台湾的朋友们也有相同的抱负,想对中国有所贡献。我尊敬他们的志向,我相信自己能对中国历史有所贡献,只是要借由这一方式。离台是我的个人选择。从以上陈述看,我苗实认为,林毅夫老师有自己的雄心,家国情怀很浓。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我与他有相似的心理,精忠报国,为民请命,尽管一个高在朝,一个低在野。而且,他是大学问家兼活动家,我只是小学生兼网红,无论经历,阅历,知识,视野,还有不同。
一路走来,林毅夫老师在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实现着自己的抱负,从投奔大陆,到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到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到世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到国务院参事,到十三五(2016-2020)规划专家委员会副主席。据有关资料显示,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公布了“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名单,中央财办原主任、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王春正为委员会主席,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为副主席,委员会秘书长由国家信息中心党委书记、常务副主任杜平担任。专家委员会阵容堪称强大,55位成员来自政府部门、权威智库和知名企业。这些专家里面既有参与过“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老兵”林毅夫;也有初次参与五年规划编制的新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十三五”规划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做出的首个五年规划,不仅体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十三五”规划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细化方案,将吹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号角。
当然,林毅夫老师,在我苗实看来,是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之非常人物,自然誉满天下,谤满天下。譬如,有人说他反对改革,有人说要把他钉在什么耻辱柱上,有人说他是经济学界的郭沫若,有人说他居心不良乱我中华,还有人尖锐指出,林毅夫不是经济学家,他是政客,披了经济学家外衣的政客,和李敖一类货,投机是他们的本能。可以说,学术上我苗实尊重不同观点,但是我不赞成简简单单随随便便给林毅夫老师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