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居民财富属于居民自身所有,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对于其所拥有的财富在不同资产形态之间进行有效地转换,以实现最大程度保值增值的财富管理目标。总体来看,居民财富在不同资产形态之间的切换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居民财富在银行存款与现金(含活期存款)之间的切换
从实践中来看,这种资产切换形式又表现为两个不同方向的资产切换:
1.居民将现金转化为银行存款的资产切换形态。一般而言,居民进行这种形态的资产切换,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居民暂时不需要大量的货币现金支出。理论上说,居民之所以需要拥有一定数量的现金,凯恩斯将之归结为满足于交易需要、防范不确定风险以及进行货币投机的需要。笔者认为,相对于定期银行存款而言,居民拥有现金或活期存款,主要是为了满足居民的日常消费需求,这种需求更多地表现为居民日常支出的一种流量,其在空间和时间上带有支出的不确定性特点,如居民日用品支出、菜篮子支出、医药支出、宴请支出、娱乐支出、旅游支出等。虽然这些支出主要以实物形态的资产或服务形式表现出来,是居民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要的支出,但是,相对于衣、食、住、行等使用价值消耗时间较长的资产而言,这些支出所依附的资产具有不易储藏、使用价值期限较短的特点。因此,其使用价值形态只能以流动性较好的现金形式来与之相对应,从而便于居民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实现以现金作为表现的价值形式向上述以日用消费品形态表现出来的使用价值形式的过渡。在这种资产切换模式下,居民对于资产的流动性水平要求较低,归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居民可能拥有较多数量的现金;另一方面,也可能在于物价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社会对于通货膨胀预期相对较弱,由此使居民不急于将现金转化为现实的货币购买力,以实现货币的保值增值。由于银行存款是付有一定利息的,因此,在现金向银行存款资产切换模式下,居民通过向银行存入现金的方式,以期获得一定数量的银行存款利息,而从银行存款的最终使用方向来看,银行存款一般是与银行贷款和委托投资相匹配的,就此而言,银行存款资金的使用具有明显的投资性特征,相对于居民手持现金主要用于消费而言,居民通过现金向银行存款资产形态转换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为将用于消费性资产转化为投资性资产,只不过是这种投资性资产的实现,是居民通过间接方式委托银行来进行的。
2.居民将银行存款转化为现金的资产转换模式。在这种资产切换模式下,居民之所以将银行存款转化为现金,其主要目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居民所拥有的现金相对较少,其需要进行必要的流动性较好的现金储备;二是居民近期用于消费性支出的需求较大,必须通过将银行存款转化为现金的方式,满足其应对流动性支出的需要;三是在经济运行中出现较大的通胀压力,一方面使居民银行存款的实际收益下降、甚至为负数;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加剧所导致的潜在金融危机,也促使居民将风险相对较高的银行存款转化为流动程度较高的现金,并且通过尽可能现金消费的方式,确保信用货币的现实购买力不会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而出现急剧贬值。需要指出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居民用银行存款进行刷卡消费的现象,其实际上也是这种银行存款向现金资产转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总体来看,银行存款向现金资产的转换模式,其实质上是投资性资产向消费性资产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