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部发布《关于开展文化产业园区清理检查工作的通知》,主要面向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命名和认定的文化产业园区、集聚类基地,开展专项清理检查工作。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产业园区 “大扫除”行动就此展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文化产业园区也遍地开花,但是在繁荣背后也显现出诸多弊端。在分析园区发展瓶颈问题的同时如何把握时代发展命脉,让园区的发展搭上“一带一路”顺风车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园区“大扫除”除什么?
《通知》指出,近年来各地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文化产业园区集聚效应和孵化功能,有效提升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但当前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中仍存在资源要素配置不够优化、产业层次不高、经营管理机制不完善、功能定位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土地等资源闲置浪费等问题。开展文化产业园区清理检查工作,是规范和引导各级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健康发展,促进文化产业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我国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前,文化部办公厅已经下发通知,部署进一步完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一手抓规范管理、一手抓繁荣发展,切实提升各级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质量和水平,坚决防止盲目建设、一哄而上、过多过滥,更好发挥各级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二、“僵尸园区”的问题在哪?
1、定位雷同,同质化现象严重
据统计,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在2002年仅有48个,从2012年开始井喷式发展。各地区政府也纷纷受到利益驱使,开始在本地迅速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数量也随之蜂拥而上。我国2015年国家承认的的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已达2056个左右,大体可以分为产业型、混合型、艺术型、休闲娱乐型、地方特色型和混合型,其中仅混合型的产业园区就有1661个,也就可以理解为这些混合型的文化产业园区目前大多数是定位不清或是雷同的。
产业园区数量的飞速增长,使得园区主导产业不清晰,许多园区都是有企业没产业;园区内的主题特色不鲜明、整体规划大同小异,使得许多园区的可复制性强;园区的创意孵化开发等功能定位不清楚使得园区的公共资源利用率低,造成了巨大的资源的浪费;这也是此次政府决定对园区进行“大扫除”的重要原因之一。
2、业态单一,全产业链开发不够
目前,就大陆的文化产业园区来说,尽管许多园区入驻的企业都有一定的规模,形式上可以说形成了集聚效应,但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并未形成互动效应,企业与企业之间缺少交流,没有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生的全产业链结构,使得许多园区的经营业态独立且单一。同时,文化产业园区的产业链并不是简单地上下游关系,而是以市场为导向、创意为核心的价值创造链。但是目前无论是在园区之间还是园区中的企业之间都没有成熟的全产业链。
3、出租为主,盈利模式固化
从全国的文化产业园区情况来看,10%是比较成功的,20%基本维持,70%是经营状况很不佳的。造成这个窘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园区的盈利模式过于固化,园区管理者做的仅仅是对园区进行土地经营。园区盈利大部分为租金收入、土地增值和地产等,使得产业园区发展模式越来越偏向于房地产模式,但是仅靠租金并不能维持园区的日常需求。所以经营者不得不提高租金,而租金的不断提升使入驻企业不能负担,只能选择搬离园区,“空壳园区”由此而来。
三、未来园区路在何方?
1、“互联网+”时代下的融合发展驱动
如今,“互联网+”已经紧密融入到各个产业当中,所以 “互联网+园区”也是园区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互联网+”与园区的融合可在各个方面:第一,线下线上的虚拟平台的搭建,可以是企业与园区的虚拟平台,不仅可以提升园区公共服务建设水平。也可以增强园区与企业之间的粘合度,促进全产业链的开发;第二,“互联网+”驱动下的融资模式的创新,例如线上众筹平台的搭建,不仅可以解决园区内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企业有了资金后也可间接解决空壳园区问题。所以,如何与“互联网+”更加紧密的融合是未来园区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2、自身主导下的资金内源驱动
未来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园区会越来越往自主经营的方向转变,因为政府资金支持只能在短期内解决园区经营问题,但终归是治标不治本。园区要想长久发展只有通过资金的内源驱动,实现自给自足才是王道。所以,园区的经营者应该做的是如何丰富园区的盈利模式。例如第一,搭建并维护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可为企业整合资源,促进本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第二,建立园区文化品牌,文化品牌不仅能增强园区的影响度和辐射度,更能为园区带来一个巨大的文化IP,例如美国迪士尼的品牌建立与开发已经非常成熟。
3、深挖文化内涵下的人文驱动
文化是一个产业园区的灵魂和主导,有了文化注入的园区才是有血有肉有生命力的园区,所以文化的深层开发也为未来园区发展的一大趋势。然而目前许多园区管理者认为园区文化内涵的建设并不能为园区带来经济效益所以并不重视,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文化内涵的挖掘不仅是园区品牌搭建的第一步,而且一个独特的文化风格也能影响更多人,促进“情怀带动购买”。例如,台湾的松山文创园不仅以历史文化与生活设计两条线路进行深层外挖掘,还有自己的文创品牌店“松烟小卖所”。让游客进去后就能深刻的感受到当地文化特点和带有人文关怀的设计,使客户有更深的代入感和归属感。
4、科技时代下的互动体验驱动
科技越来越发达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浏览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互动性与体验性是各个产业越来越追求的一方面,所以园区的发展未来趋势也会更加趋于互动性与体验行的开发。园区的发展不应只停留在单纯的企业入驻和简单的游客浏览,应在这个之基础之上增强企业与园区之间、园区与游客之间的粘性。例如可以针对园区建立自己的公众号或是APP,定期举办各种主题活动,企业和游客既可以参与活动也可以参与策划设计。
总的来说,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要求园区管理者应该牢牢紧跟时代,积极推动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找到一条属于自己园区特有的发展之路,着眼于未来、着眼于长远,才能使园区的发展经久不衰。
文章来源:言之有范
参考来源:
1、文化部网站《文化部部署文化产业园区清理检查工作》
2、智研咨询《2016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分布及关注格局现状回顾》
3、张京《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
4、刘结成《2016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五个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