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蓬安:特朗普当选,是互联网功能错位所致


周蓬安:特朗普当选,是互联网功能错位所致

博客中国网编辑给我留言,希望我写一篇关于“特朗普当选是互联网的胜利还是时代的悲哀”的短评。本来,有关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话题,笔者此前写过几篇博文,并多次预言希拉里将获胜,并曾公开发表《美国总统大选,我赌希拉里赢》,认为希拉里的优势包括四点:一是希拉里从政经验丰富,其他候选人无出其右;二是希拉里家庭背景显赫,将助其一臂之力;三是美国人喜新厌旧,热衷“突破”,选个女人当总统显示新意;四是具有较强的民意基础。

 

特朗普最终以306张选举人票的较大优势战胜希拉里,结果出乎预料,也让提前向投注希拉里的客户支付将近100万美元的爱尔兰大型赌博网站尴尬无比。对于与主流社会价值观大相径庭的特朗普缘何能顺利当选?笔者在《特朗普当选,得益于互联网一代叛逆》一文中曾分析了四个原因,包括:一是美国总统有“轮流坐庄”的习惯,美国选民不希望两党中出现某党“一党独大”局面;二是受“邮件门”困扰,这是重要原因;三是受克林顿基金会的拖累;四是“互联网一代”与传统老人政治存在严重的代沟,他们渴望社会变革,对老人政治不以为然,因此带着叛逆的心态投票,非得要投一个主流社会并不看好的人当总统。

对于“特朗普当选是互联网的胜利还是时代的悲哀”,笔者均持否定态度。

首先,我不认为特朗普当选就是时代的悲哀。不久前曾看到一则消息,一名支持特朗普的蓝领工人十分自信地对记者说“美国是我们的”。正是众多蓝领工人拥有参与政治的“主人翁”精神,珍惜投票权,才共同将特朗普“抬”进白宫。特朗普的胜利虽然超乎我事先的想象,但拥有成熟选举政治的美国,选民虽然不一定能选出最好的,但肯定不会选出最坏的。此外,虽然美国总统是全球最有权势的人,但美国因为“制度在先”,总统权力受议会严重制约,新总统上台后,大政方针不可能在原有轨道上过分偏离。“选举语言”只是为了夺取总统宝座的需要,一旦争位成功,就又换成另一种语言。因此,选谁当总统,对美国人而言都不是时代的悲哀。

同时,笔者也不认为特朗普当选是互联网的胜利。因为互联网对信息的“爆炸式传播”,世界对美国大选的关注度已远超越世界杯足球赛。美国总统候选人之间的电视辩论,那可是真刀实枪,哪像某些国家政客人前一团和气,背后却往死里“捅刀子”?笔者是看热闹不怕事大,真心喜欢两候选人公开揭短,这样至少不会出现“带病提拔”现象。当然,相互揭短也应该有“底线”,毕竟都是政治人物。对于候选人之间的人身攻击,连中国“党的喉舌”都看不下去了,新华社发文谈美国大选,认为“三辩”是将丑态进行到底,人民日报也发表《美国大选是场权贵间的恶斗》、《华盛顿政治竟然如此荒诞无稽》等文章,对美国大选选举方式嗤之以鼻。

在笔者看来,特朗普当选是互联网功能错位所致。此次大选共有1.276亿选民参与投票,投票率超过50%,与以往历届投票率没有多少差异,说明美国选民并非“从两个都很差的候选人中选一个相对好一点的”,而是选民主动选“我最喜欢的候选人”。道理很简单,如果两个候选人你都讨厌,你肯定不会去投票了。

从投票结果看,虽然共和党特朗普以306张选举人票对民主党希拉里232张选举人票而大获全胜,但特朗福的选民票却大大低于希拉里。对于普选(popular vote),希拉里的支持率是47.8%(60,981,118),特朗普的支持率是47.3%(60,350,241),希拉里获得的选民票多于特朗普63万票。

这个结果也是2000年美国大选的重演。当时,戈尔多出布什54万张选民票,但却因选举人票数少于布什而落选。当然,这种怪异现象也是美国独有。

笔者称“特朗普当选是互联网功能错位所致”,至少明显体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方面,民调数据严重失真。主要因为两名候选人理念差异巨大,导致双方支持者在选举前割裂,尤其是媒体“一边倒”地支持希拉里,导致支持特朗普的选民拒绝参与问卷调查,导致民调结果严重偏离事实。另一方面,希拉里的支持者因松懈而未参与投票。这主要是受失真的民调结果影响,认为希拉里当选是“十拿九稳”的事,自己去不去投票无所谓。特朗普当选后,不少地方出现抗议,可记者发现抗议者中间就有很多人没有参与投票。奥巴马在谈希拉里败选的原因时也坦言:特朗普四处游说时,希拉里却在休息。很明显,投票前的民调不但严重误导选民,也蒙住了希拉里的眼睛。

因此可以这么说,正是互联网的超常传播能力误导了希拉里及其支持者,才让原本普遍“不看好”的特朗普成功问鼎白宫。而这样的过程与结果,又分明显示出互联网在此次美国大选中的功能错位。(请用搜狗搜索“周蓬安”微信,关注我的公众号)

 

请长按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