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发生一场悄悄的人力资本革命


 

  谈政府进退:政府不能老呆在这个位置上,因为你呆的时候是企业还没有成长起来的时候,企业没有成长起来政府可以代替市场的主体起作用,但这个只是短期的,否则对经济是有害的,历史已经证明了。

  谈就业:快递员这种新的职业怎么产生的?他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全国的快递员有多少自备工具、自己参加某一个组织或者帮助你取得信息,哪儿有货,收货、送货,所以说对就业问题我们发展看来,虽然跟科学技术进步有关,比如缝纫机的发明、比如电的推广、比如网络销售的实现。还有一点,就是经济中需要新的机遇、就会产生新的就业。

  谈法治:这么大量的诈骗到处在发生,为什么不好管呢?因为法律还不健全,制定一部法律、法规不是很严密的,经验要成熟,所以它始终是个较量问题。使所有的诈骗者能够伏法,使所有的欺诈行为能够受到打击。所以结构问题之所以重要,关键还涉及到法治往往是滞后的,我们必须更加注意这样的事情。

  谈观念:观念的转变是不容易的事情,我们今天谈结构性改革,很多重要的观念是不是转过来了?不一定转过来。我们可以讲创新,创新的观念转变没有?你天天谈创新,你也从事了创新,但是你创新的观念可能还是旧的。

  谈创新:什么是创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叫创新?在熊彼特时代,这是对的。工业化初期,制造业需要不断的生产要素的重组。但今天的情况不一样,100年了,100年前工业化刚开始,所以把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看成那么重要。现在更重要的是什么?信息的重组,有了信息的重组你就知道创新的方向在什么地方,这才有创新。

  谈企业家:“企业家”这个名词是过时的名词。大量正在涌现出来的年轻人,他们现在不是企业家,但是将来可能是比企业家更有影响的人。一个新领域的发现者,领路人。结构性改革能够起作用,一定要依赖大量年轻人,大量的年轻人在探讨寻找新路子、寻找产品的新功能。

  谈消费:古典经济学是最优原则,我以最小的价格能够买到最大的满足。但现在变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提出有限理性。因为最优是做不到的,人们能够做到最优吗?信息那么多,你能做到吗?

  谈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第一,重在预调,发现苗头做在前面。第二,重在微调,不要大幅度波动,让它微调。第三,结构性调控,有重点、一贯式的调控,而不要像过去大水漫灌。过去已经吃过亏的,大水漫灌的好处是浪费了资金,滴灌,精准扶贫就是滴灌的表现,一定要做到这样。

  厉以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渐进过程

  厉以宁在“2016新浪金麒麟论坛”主旨发言时表示,我国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注意多方面问题:首先,供给与需求是并重、互动的关系;二是改革的主要涵义,在于培育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三是须解决好就业问题;四是改革必然是渐进过程,观念转变至关重要。

  厉以宁表示,供给与需求二者并重,关键点在于需求侧容易做到,供给侧相对较难,要使得各方面协调,必须把方向先搞清楚。“一般来看,需求是因应短期问题,包括需求不足或过热;而把供给领域的改革作为中期任务,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简单刺激需求或供给,是可以做到的,但对经济没有太大好处,问题会不断发生。”

  他说,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主要涵义,是培育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使企业自主经营、独立进行、适者发展。政府的作用,在于规划、引领和微调,并在市场还未发育、企业还没成长起来时,由政府代替市场主体的作用。这在许多国家既往都曾有类似案例。“但在企业成长后,需要政府及时退出。”

  厉以宁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会涉及就业问题,这是不得不面临且须解决的问题。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就会产生新的就业。对此情况,应有清楚认识。当前的互联网经济增加了大量就业,比如快递员这个职业的产生就是如此。

  他表示,改革必然是渐进过程,不要着急。“我们今天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观念是否转变过来了。天天谈创新,我们是否在观念上真正实现了创新呢?许多年前的创新,是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而现在更重要的,是信息的重组。这才是创新的前提和方向。”

  供给与需求是并重、互动的关系

  从供给和需求的互动关系,我们知道在经济学里面从来都是供给和需求并重,为什么把这两个并重呢?因为没有需求就没有供给,没有供给也就没有需求,两者之间是互动的关系。

  主要的问题现在在什么地方呢?需求方面一般容易做好,而供给方面比较难。因为从供给方面来说,你要使得各方面都能够协调得好,必须把方向先搞清楚,如果方向搞不清楚,往往没有别样的。

  供给方面最要紧的问题是什么?跟需求不一样,需求是个短期的调节,它主要是为防止需求过热、需求不足这样一些问题,供给则不是这样,供给最要紧的任务,是要形成一个自主经营的、独立经营的产业主体,就是企业。

  如果企业不能够做到这样,整个经济就不能完成它的结构调整。所以,一般就把供给方面的改革当作中期的任务。

  为什么它是中期的任务呢?因为不是短期能完成的,要让企业能够自主经营、独立经营,不仅需要一个环境,而且需要企业自身产权清晰,能够自主经营,无论对什么样的企业,这些都是有用的,它是一个中期的任务。

  我们可以讲,如果不把二者连在一起考虑,简单的去刺激需求,可以做好,简单的刺激供给,也可以做好,但是这样对经济没有太大的益处,问题会不断的发生,所以结构调整作为一个中期的任务应该得到重视。

  政府要懂得及时退出

  供给侧方面结构的调整主要含义是什么?

  刚才已经讲过,我们谈到结构性方面一个主要的含义是在这几方面,培育独立的自主经营企业,就有市场的主体,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主体的话,实际上供给侧的改革很难推进。即使推进,又反复,即使推进,也可能中途变化,变成什么样子?根据各种情况来定。但这点是很重要的,我们当前应该看得到这个问题,就是供给侧的改革的含义首先在培育适应于市场的主体。

  关于政府调节的作用在什么地方呢?政府的调节作用应该是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方面,政府有规划作用、有引领作用,还可能有微调,这些都是在供给侧改革中需要的。

  但政府的第二个作用,在市场还没有发育的时候,在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经营者还没有成长的时候,政府可能在一段时期内有代替市场主体的作用。

  这在许多国家都是有的,许多国家都可以说,俄罗斯在彼得大帝的时期,由政府来充当企业主体,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企业力量不足,政府来代替,其他的西欧国家也有过,但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政府及时的退出。

  政府不能老呆在这个位置上,因为你呆的时候是企业还没有成长起来的时候,企业没有成长起来政府可以代替市场的主体起作用,但这个只是短期的,否则对经济是有害的,历史已经证明了。

  就业问题可以在发展中逐渐解决

  供给侧方面的结构性改革究竟要完成什么样的目标?

  第一个目标,刚才讲过了,就是让企业有独立经营的地位,然后慢慢培育起来,但另外还有,就是一定会涉及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供给侧改革不得不解决的问题,遇到的问题。

  我们现在可以举个例子,供给化开始以后,劳动力从哪里来?劳动力在西欧国家,农民、旧农民,因为农民在农田里头感到了自己的收入太低,他要寻找出路,就进城。

  大量农民的进城在西欧这是事实,农民进城是为了找工作,跟中国的情况不一样,因为中国从50年代以后,我们的户口就变成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是户口制度是二元的,城市是城市户口,农民是农村户口。

  西欧没有这种情况,农民进城的时候老婆、孩子都带进来了,老婆、孩子都带进来以后,男的可以从事建筑工、修路工、采矿工等等重体力劳动,女的找不到工作,孩子在这个家庭中没有钱不能上学。

  这个问题渐渐引起了社会的注意,一定要让女的也工作,有收入才能搬出临时搭建的棚户区,女的到哪儿找工作?这个在西欧工业化过程中发生的大问题。

  现在又遇到了第三次就业的浪潮,第三次就业浪潮在什么关键时候,第三次就业浪潮主要是在这些新的互联网的出现,它带动了很多就业。就以中国现在来说,“11·11”很普通的一点,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大量的销售,我们先不谈,增加了多少就业。

  比如说快递员,快递员这种新的职业怎么产生的?他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全国的快递员有多少自备工具、自己参加某一个组织或者帮助你取得信息,哪儿有货,收货、送货,所以说对就业问题我们发展看来,虽然跟科学技术进步有关,比如缝纫机的发明、比如电的推广、比如网络销售的实现。还有一点,之所以这样,就是经济中需要一种新的机遇,就会产生新的就业。情况就是这样,我们对这些情况应该清楚认识。

  宏观调控作用怎么理解?

  在新常态的过程中,不能没有宏观调控,但在宏观调控应该分两个层次来讲,第一个层次,就是宏观调控是为了物价的稳定,这是最早的。因为货币流通量是重要的,你要知道货币流通量多少,必须让它跟经济增长率相配合,所以宏观调控在货币流通量多少,如果货币流通量多了就会发生新的情况,新的情况是什么呢?新的情况就是指在经济增长率的允许下发行多少。实际上证明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把经济都捆死了,很多因素在变化,人们如果是死守着按经济增长率控制货币流通量,最后没有通货紧缩的,通货紧缩的害处比通货膨胀还要大。

  所以这个问题要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现在在中国要谈主要是谈三个问题,宏观调控,第一,重在预调,发现苗头做在前面。第二,重在微调,不要大幅度波动,让它微调。第三,结构性调控,有重点、一贯式的调控,而不要像过去大水漫灌。过去已经吃过亏的,大水漫灌的好处是浪费了资金,滴灌,精准扶贫就是滴灌的表现,一定要做到这样。

  我们在贵州调研,我之前是毕节地区扶贫的专家组组长,后来是总顾问,就发现毕节能够走到今天跟宏观调控思想有密切关系,首先重作规划,山上人要下来,山上人下来不愿意下来怎么办?盖几套房子在那里,你下来住试试看,是不是比山上好,这样慢慢推下去了。不然不符合他要求,下山以后又跑到山上住了。我们问你干吗跑上去?他们说住那个楼一点都不舒服,也不能养鸡,也不能养猪,我小孩每天吃蛋从哪儿来。所以一定要精准扶贫。

  现在中国正在发生一场悄悄的人力资本革命。农民工返乡是巨大的人力资本更新的表现,现代的农民工跟过去是不一样的。

  我在陕西考察,为了保证北京、天津用水的安全,汉江边上新建了丹江口水库,汉江水就流进了丹江口水库,为了保证这股水是清的,所以沿汉江两岸不准使化肥、不准撒农药,最好不要种稻子,种稻子可以用有机肥料,不能用化肥,不能打农药。

  汉江这个边上好多县,其中一个县叫西乡县,它把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不种粮食就不种粮食,我这里地有,多得是,我把所有的开发出来种茶树,因为它是全国富硒茶的最好生产地。一听说家家不种粮食、不用化肥改种树了,在外打工的都回来了。

  回来干吗呢?在外头打工老婆、孩子都分离,家里头没人照顾,父母也老了,赚两个钱还不够路费的呢,还不够回家送礼呢,回来干吗?种茶树,茶叶不施化肥、不施农药,精心的照料,种茶、收茶、摘茶、加工一条龙,劳动力还不够呢,这些劳动力都成为优秀的茶叶工人,这个问题解决了。

  另外一个县叫洋县,有一种濒临灭绝的飞禽朱鹮,建保护区,让它繁殖,这么多年以来,朱鹮已经有200多只,成为了旅游点。朱鹮这种动物有个习性,终身只有一个配偶,如果这个配偶死了,终身不再有第二个配偶了。结果洋县变成了附近很多县还有外省的人办结婚典礼的地方,要学朱鹮忠贞不渝,特别礼拜六、礼拜天来度假,有的年龄比较大了,过金婚的、银婚的都来了,把旅游搞起来了。

  所以路子有很多,在中国的宏观调控的时候,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就是精准扶贫。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发扬创新精神,不管熊彼特的观点在哪些地方需要修改,但是熊彼特提出创新,一直在为创新论述,这是可贵的。熊彼特时代发明了“创新”这个词,到现在全世界认为,20世纪过去了,20世纪留下的最精彩的经济学术语是什么?就是创新,其他的经济术语过去了都不用了,但是创新留下来了,所以不能忘记创新的精神。我们现在对于创新要更加加大保护力度,要更加使得供给侧改革在创新之下能够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