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新时代呼唤“智慧生态城市”
陈柳钦
传统城市是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通过对自然资源的粗放式获取、加工、消耗、废弃的利用模式与生产方式发展起来的。为了应对全球气侯变化、资源能源紧缺、生态恶化的挑战,人类正在寻求以低碳为导向,推广和普及低碳绿色建筑,智慧生态城市则开始引领城市的转型发展。智慧城市引领的新型城市化是对传统城市发展的扬弃,是以人为本、质量提升和智慧发展的城市化。
几十年来,中国城市快速发展,大城市人口集聚,不少城市相继出现垃圾围城、交通拥堵、空间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城市病”,严重地影响了居民的幸福指数。智慧城市是中国城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是融合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发展的有效载体。 截止2016年6月,全国95%的副省级城市、超过76%的地级城市,总计超过500座城市(占世界智慧城市创建总数的一半以上),在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或正式在建设智慧城市。目前,以277个智慧城市试点为代表的地方城市,正在致力于让理念落地,编制与智慧城市相关的顶层设计、实施方案和若干意见等。总体而言,中国现有的智慧城市建设及其评估指标更注重经济效应,而忽略了环境保护。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科技技术体系,运用绿色科技解决城市发展中的新问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城市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内涵,“智慧生态城市”概念得以从理论探讨到实践落地。
智慧被赋予了太多理想与完美的期许,智慧城市的生态性是基于智慧城市的本质与内涵,从技术、经济、信息化应用层面来实现高度智能的、具有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现代化城市。然而,在面对智慧生态城市建设上,对于“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的认知还存在片面性,还面临着更多的制约因素。特别是在构建城市公共服务环境中,还遭遇诸多不相适应的困境。坚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经济性、效率性、多极性,需要从智慧生态城市的决策、规划、绩效考核等方面来满足城市“公共利益”诉求,破解各类难题,促进城市建设的智慧化、生态化的协同发展。
智慧城市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化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智慧城市是实现城市治理创新的关键理念与重要技术支撑,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平台,有助于实现城市规划的方法创新和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建设智慧城市是向生态文明城市转型的一个大好机遇,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着手解决城市实际问题,智慧地规划和管理城镇,智慧地挖掘、整合和配置城市各类有形和无形资源,努力实现信息化、智慧化与经济化的深度融合,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高度融合。智慧生态城市是将智慧核心特征与生态核心特征融为一体并予以升华,包含所有自然与人类文明精华的智慧与生态主题,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利用综合手段,从能力、结构、系统、关系、环境、心理艺术与美学、美德等方面构建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境界为日标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类型。智慧生态城市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探索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路径;加快构建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低风险的智慧生态发展模式,努力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
智慧生态城市是一种新出现的城市建设理论,也可以看做是生态城市理论的升级版。这一理论重新审视了城市建设路径,重构了传统城市建设理论的结构和面貌,而且作为生态城市理论的深化和发展,智慧生态城市理论力争把信息化元素和人文关怀融入到现代城市建设中,使城市成为真正的宜居之所。智慧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建立起来的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宜居环境,并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等)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知识社会创新的高级信息化形态的宜居城市。智慧生态城市不是简单地智慧城市加生态城市,而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模式。与智慧城市或生态城市的理念不同,智慧生态城市超越了人类臣服自然、征服自然的技术主导下经济优先的发展理念,采取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技术为手段科学利用自然的发展路径。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为基,智慧发展”的原则。智慧生态城市融合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低碳城市、数字城市、田园城市和园林城市等特点,用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利用等能力,便于实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绿色环保的目标。
城市系统中资源的利用方式由单一的链状演变成复合的网状结构,知识成为重要资源。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中,智慧生态城市采用“资源(减量化使用)--产品--废弃物处理、循环利用和可再生资源”流程,开发智力促进科技进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调控城镇化;城市生产和生活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从总体上而言智慧生态城市的核心目标是在提高城市的智慧化水平和生态化水平的基础上,将智慧化与生态化予以最完善的融合,提升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终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智慧生态城市的战略推进,必须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密切结合,加强与城市规划和生态文明的协同创新,促进城市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与城镇功能提升的有机融合和智慧城市运营服务端的有效实现。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