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问题和出路思考


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问题和出路思考(此文已于2017年1月正式发表)

刘保强

   【内容摘要】政治经济学自创立以来,经过了不断的发展,最后呈现为了今天的西方现代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两种主要形态。然而,经济学中最核心的内容价值理论却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西方经济学放弃了价值理论,代之以流于表面的价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虽然固守了价值理论,但却存在价值概念认识上的偏差。本文先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价值概念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做一必要说明,然后结合西方经济学中价值理论的缺失,提出了重构价值理论以及在其基础重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发展出路,并当前的形势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 问题 出路 思考

 

威廉·配第以来,政治经济学经过斯密和李嘉图等人的发展,到后分化为了今天西方现代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两种主要形态。由于西方经济学放弃了经济学中最核心的价值理论,代之以流于表面的价格理论,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经济规律,但在面对经济的深层问题时往往会表现的有心无力。特别是在面对时不时会出现的经济危机时,只能表现出无奈和彷徨。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虽然固守了经济学的核心价值理论,并试图对频繁施虐的经济危机进行根治,但由于在价值概念这一关键性问题上出现了偏差,从而使得整个经济理论都陷入了困境。在面对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时,只能是表现出无能为力。显然,经济学要想发展就不能回避价值理论,也不能固守教条或者说拘泥于马克思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价值所做的具体论述,而是需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对价值理论进行思考和反思,对其进行发展和创新,以探索出一个能反映事实经得起推敲的价值理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价值理论做为构成经济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是任何经济学都无法真正回避的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理论里面找不到什么明显的价值理论,而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里面则存在着对价值概念认识的偏差,这就使得价值理论的缺失和无效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政治经济学发展所面临的根本问题。由于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主要马克思价值概念认识的偏差做一说明由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了能够使我们认清马克思价值概念认识的偏差,还得要从斯密对价值解释的缺失说起。

1、斯密价值观点的缺失
   在经济思想史上最早对价值一词做出明确解释的要算是斯密认为价值一词通常有两种意思,一是指使用价值,二是指交换价值。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他说“价值一词有二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或没有。例如,水的用途最大,但我们不能以水购买任何物品,也不会拿任何物品与水交换。反之,金钢钻虽几乎无使用价值可言,但须有大量其他货物才能与之交换。”[]从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大小的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从抽象的人与物的关系出发来思考价值,从而得出了物品交换价值的大小与其使用价值大小无关的结论。然而斯密在这里却犯了一个极不易引起人们注意的错误,那就是他忽视了人类交换活动的具体性和社会性。也就是说,他忽视了人类所进行的任何一次交换活动都必须是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由交换双方来共同完成。显然,如果是在沙漠中,一杯水也是可能交换到钻石的;而如果是只有一个人,即使有着无数的钻石也不可能会用它交换到任何东西,此时的钻石便具有任何的交换价值。这就使得,无论我们要考察什么样的交换活动,都必须将其放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才可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否则,所得出的结论便不可避免地会有所缺失

毫无疑问,斯密仅从抽象的所有者本身与物品的关系出发来理解和认识只有在具体的社会交换中才可能形成的产品的交换价值,不可避免地存在认识的缺失。这就导致了斯密所界定出来的交换价值概念必然会存在着重大理论缺陷,从而也就为我们后人理解和认识交换价值带来了巨大的困惑麻烦
2、马克思对斯密错误的延续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其实并没有就价值这一概念给出一个直接定义,而是通过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进行分析后,从交换价值中撇除了使用价值,进而从中抽象出了劳动来做为商品价值而对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些概念,只是沿用了前人的传统说法,并没有给出什么自己的新的解释,这就导致了马克思在对价值的认识中会存在先天的不足,不可避免地会延续斯密在认识价值时所犯的错误。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对交换价值进行分析后,认为一方面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体属性无法成为交换中的共同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商品交换关系的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进而才将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抽象出劳动做为商品价值的。[]然而,在这里延续了斯密的错误,同样没有考虑到交换行为的具体性和社会性,因而才会认为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体属性不能做为交换中的共同的东西。显然,对于同一个人而言,用于交换的两个物会对其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否则他便不会去寻求交换了。然而,当我们考虑到交换双方或者说在社会范围内来认识交换物的使用价值时,情况则变得不一样。一个产品对自己来说虽然已只具有较小的直接使用价值了,但对他人或者说社会而言却不一定也是那样,如果其对他人或者说社会仍具有较大的直接使用价值,我们便可以将其拿来与他人进行交换,从而通过交换到其它对自身具有较大直接使用价值的产品来实现其较大的间接使用价值。而交换也是产品的一种使用方式,能够交换到对自己具有较大直接使用价值的产品正是产品的一种间接使用价值

当然,产品的这种间接使用价值的大小或者说能交换到对方产品的多少则不仅取决于所有者自己的主观意愿,还要取决于其对交换者直接使用价值大小及其代表的交换者自身产品可能实现的间接使用价值的大小及交换者的交换意愿。从这里我们便不难看出,一个产品间接使用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能代表的对于交换者产品间接使用价值的大小及交换双方对此的认同。也就是说,一个产品能实现多大的间接使用价值还要看其自身具有多大的间接使用价值。这就使得,决定一个产品间接使用价值的关键就成了交换双方对于这一使用价值的认同。这样一来,产品在交换中的使用价值就成了得到交换双方认同的产品的间接使用价值,一个对于交换双方共同的使用价值,也就是产品在交换中所具有的社会使用价值。当分析到这里时,我们会发现,这个产品在交换中所具有的社会使用价值就可能成为在交换中共同的和相等的东西。

当得这一论时,我们发现这一推论在现实中是完全可行的交换双方虽然无法直接就彼此产品的社会价值达成共识,但在通过讨价还价后最终还是在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成交的。我们在市场中进行讨价还价,以至最后成交的过程,就是交换双方各自产品在交换中的社会使用价值或者说交换价值形成过程的一个生动写照如:有甲、乙二人分别生产羊和斧头,他们都想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对方的产品,甲拿一只羊想换乙的三把斧头,而乙不同意,他只愿意拿一把斧头来换这只羊,最后经过双方讨价还价后以一只羊换两把斧头成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起初甲认为自己一只羊在交换中的社会使用价值应该可以相当于乙的三把斧头在交换中社会使用价值,于是其提出了以一换三的交换方式;而乙则认为自己一把斧头在交换中社会使用价值应该可以相当于一只羊在交换中的社会使用价值,所以其提出了以一换一的交换方式。结果是双方对彼此产品在交换中的社会使用价值认识有差距,无法达成共识,不能成交产品在交换中的社会使用价值也就还没有形成。于是,甲降低了对自己羊在交换中的社会使用价值的认识,认为自己的一只羊在交换中的社会使用价值应该能相当于乙的两把斧头在交换中的社会使用价值,所以便又提出了个以一换二的交换方式;同时,乙也降低了对自己斧头在交换中的社会使用价值的认识,认为自己的一把斧头在交换中社会使用价值应该能相当于半只羊在交换中的社会使用价值,所以便又提出了个以二换一的交换方式。此时,甲乙双方便就彼此产品在交换中所具有的社会使用价值达成了共识从而甲用自己的一只羊换回了乙的两把斧头,而乙则用自己的两把斧头换回了甲的一只羊,一只羊在交换中的社会使用价值就等于两把斧头,两把斧头在交换中的社会使用价值就等于一只羊产品在交换中的社会使用价值或者说交换价值也就形成了。从这一过程我们不难看出,交换双方首先是通过推断彼此产品在交换中社会使用价值来要求进行交换的,但由于仅凭自己并不能确定产品在交换中的社会使用价值,便有了开始的相互讨价。由于无法一下达成共识,便有了后来的还价。经过双方还价后,如果能就产品在交换中的社会使用价值达成共识,便有了成交。这一过程产品在交换中的社会使用价值或者说产品的交换价值的形成过程如果这一形成过程及产品的生产都是完全竞争的,那么人们交换行为的最终结果也便只能是在交换彼此的劳动时间。因为,没有了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的不同的质的差异,剩下的便只能是彼此的劳动时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便不难看出,使用价值完全可以做为交换中的共同的东西,来形成交换价值。马克思之所以会将使用价值撇开,抽象出劳动做为形成交换价值的共同的东西,是因为他延续了斯密对交换价值的错误抽象过程,同样忽略了交换的具体性和社会性,进而才导致了他将商品中最本质的东西使用价值或者说效用给抛到了一边从而仅剩下了劳动时间

3、马克思在认识上的失误
    尽管马克思在价值概念认识上的偏差主要是根源于斯密在价值认识上的缺失,但其在具体认识中也存在着失误的地方,其将劳动直接做为商品价值的做法在逻辑上并不能得到支撑。

众所周知,马克思是通过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来说明商品价值的。也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然而,其这一抽象过程却是存在瑕疵的。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在解释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时,谈到“上衣和麻布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同样,决定它们存在的劳动即缝和织,也是不同质的。如果这些物不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从而不是不同质的有用劳动的产品,它们就根本不能作为商品来互相对立。”[]从这一表述,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在这里是想强调上衣和麻布是不同质的有用劳动的产品。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在上衣和麻布里凝结着不同质的有用劳动。毫无疑问,在这里劳动的不同质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有用性或者说生产了不同的使用价值,而不是因为缝和织具有不同的劳动形式。而在马克思解释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时,却谈到“作为价值,上衣和麻布是有相同实体的物,是同种劳动的客观表现。但缝和织是不同质的劳动。然而在有些社会状态下,同一个人时而缝时而织,因此,这两种不同的劳动方式只是同一个人的劳动的变化,”[]在这里他只提到了缝和织是不同质的劳动,而淡化了不同质的劳动的不同有用属性。也就是说,他在这里不自觉地忽略了不同质的劳动是以其有用性质的不同来做区分的,而是代之以劳动形式的不同来做区分。于是,紧接着他便说到“劳动形式发生这种变换时不可能没有摩擦,但这种变换是必定要发生的。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显然,在这里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应该是指因缝和织的劳动形式的不同而导致的生产活动的不同性质。如果我们撇开的是这一生产形式的不同性质的话,那么我们紧接着的只能是将劳动的不同有用性质撇开,而不能是将劳动的整个有用性质都撇开。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生产活动中所剩下的一点,就不是简单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而是人类有用劳动力的耗费有用劳动力和劳动力是有着重大区别的。当分析到这里时,我们便不难发现,马克思在这里误将商品中耗费劳动力的有用性给抽像掉了,而商品价值在逻辑上却只可能是有用劳动力或者说有用劳动的耗费。显然,这正是造成其在理论上提出计划经济否定市场经济这一失误的根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对马克思价值概念认识的偏差有了一个简要的了解显然,马克思将劳动直接做为商品价值的认识是没有理论依据也无法得到实践支持的,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大胆地突破和创新。到此,政治经济学发展所面临的根本问题也就清楚了,那就是价值理论的缺失和无效。

二、对于出路的思考

    在了解了政治经济学发展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后,相应的出路也就不言而喻了,那就是重构价值理论并以其为基础重建经济学理论。当然,这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情,还需要一个艰苦而漫长的探索过程。但这不表明我们可以继续无视和回避问题,我们只有严肃地对待问题,认真地分析问题,才可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否则,经济学将永远也达不到真正科学的那一天,而在面对经济危机的施虐时我们也只能是无可奈何。下面,我就政治经济学如何走出当前的困境,给出一些我的思考。

首先,正视问题,迎接挑战。我们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面对问题,以革命大无畏的精神来迎接挑战。实事求是原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正是依靠这一原则,我们党才在革命和建设中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从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今天我们面对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困境时,同样离不开这一法宝,同样需要运用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应对它。马克思主义者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者,而不是唯心主义者,更不是机会主义者,在面对问题和可能的挑战时从来都不应是躲闪和回避,而是要勇敢地去正视和直面。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真正地认识到问题,从而才会去认真地研究和分析问题,为最终有效地解决问题提供可能。

其次,鼓励探索,百家争鸣。这些年来,面对政治经济学中存在的问题,人们也不乏各种各样的探索。但对于经济学中最核心的价值理论的探索,却主要是集中在民间。而真正担负着理论创新责任的正式学术机构的探索却基本上都是停留在价值概念不动基础上的探索,这就在无形中极大地限制了创新的可能性。一旦这一价值概念本身是有偏差的,就等于将大量正规的精锐部队投入到了一个不可能打胜仗的战场。尽管基于我国的国情,出现这种局面也是有情可原的,但这种情况却不应该再继续下去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民立场才是其关键的活的灵魂[],只要是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可以对其一切具体论述进行大胆的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受制于一些具体的条条框框,才可能结合实践而作出更多有益的探索,从而在价值理论上真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最后,博采众长,综合创新。对于价值理论,前人已经作过众多探索。既然能在经济思想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其思想中必然有着某些合理的因素。我们要进行价值理论的创新,首先便面临着一个对前人思想的继承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前人的思想,深入分析各家观点的缺失与优长,充分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博采众家之长,进行综合创新。当然,对于当代探索者们合理思想的挖掘,也是进行价值理论创新所无法避开的。毫无疑问,只有集思广益,才能有效推动价值理论的创新和经济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3] 刘保强.浅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继承、发展和创新[A].西南财经大学:全国第四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创新论坛论文集[G].成都,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