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城发展管见(一)
——规划建设中有待研究的两个问题*
熊义杰
(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710054)
杨凌示范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东与咸阳市相接,西部与宝鸡市毗邻,行政区划包括一镇三乡加一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94.18KM2,总人口13.6万人。杨凌示范区自然条件优越,城区由漆水河和渭河等河流三面环绕,气候温和,交通便利,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西宝南北二线公路从中穿过,城市发展基础较好。
杨凌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早在4000年前,我国农业始祖后稷就在杨凌“教民稼樯,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先河。1934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建立,为杨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杨凌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97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使杨凌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陕西省“一线两带”战略的实施,关中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城镇区域职能分工将进一步形成,杨凌不仅要充分发挥其农科教优势对全国、西部和陕西省的经济示范作用,而且将在关中点轴空间体系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1. 五年建设成绩卓著
五年来,杨凌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为示范区的长足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科教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打开了科技创新的大好局面;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为科技和经济的融合建立起稳固的支撑平台;对外交流的扩大、特色旅游的兴起,提高了杨凌在省内省外乃至在国际上的影响和知名度。杨凌以其较强的示范、辐射效应,为陕西和西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具体表现在:
一、经济高速发展。杨凌示范区的国内生产总值2001年达到6.2亿元,较1997年增长了99.8%,年均增长18.9%,远远高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8%左右;技工贸易从过去的几百万元增加到12亿元;财政收入2001年达到4888万元,较1997年增长了近3.6倍,年均增长46.1%。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为促进科技成果实现转化,示范区管委会多方面采取措施,着力培育、创新中小企业。截止2002年6月底,已有514家企业入驻示范区,注册资金达到30.2亿元;示范区还投资1000万元,设立了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直接为企业融资服务,并与陕西高科技投资公司合作成立注册资金1亿元的风险投资公司,扶持成长型的风险企业发展;示范区为给企业发展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建立了我国西部第一个农业专利信息中心。
三、科技示范作用明显。示范区通过各种有力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深入,实现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步。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42元,较1997年的1396元增加了746元,增长率为53.4%,年均增长11.3%,位居陕西省前列。在加快区内发展的同时,杨凌向区外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也在不断加强。杨凌在区外的示范、辐射主要是通过建立试验与示范基地而发挥作用的。目前示范区在陕西省内6个地区建立了13个试验与示范基地,在西部其他省区建立了44个区域综合治理、旱作农业、林果业、畜牧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五类试验与示范基地。一些入区企业也纷纷在全国各地设立基地。据有关部门统计,杨凌向周边省市区示范辐射的经济效益已从1997年的20亿增加到2001年的100亿元,示范区成立后辐射效益累积达400多亿元。
四、科教实力明显增强。为了解决科教力量分散这个长期困扰杨凌发展的难题,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地处杨凌的原农业部西北农业大学、国家林业局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科院、陕西省西北植物研究所、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等7个科教单位,合并组建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陕西省农业学校、陕西省水利学校、陕西省林业学校合并组建成立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这次科教体制改革使杨凌形成了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格局。通过深化改革,杨凌示范区共转化科研成果785项,科研成果转化率从1997年的32%提高到2001年的43%。一大批科技人员走出校门,积极创办或领办科技型企业,推动了技术与资本的结合。目前,在示范区已建成或即将建成的项目中,有46项源自杨凌的科技成果,有两家企业已形成近亿元的销售额。
五、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示范区成立以来,先后同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台湾、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大学建立了联系,共接待外宾3000多人次。出国访问280多人次,并成功的举办了第二届国际葡萄酒研讨会、海峡两岸农业产业化研讨会等10多场次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接待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8万多人次来示范区考察参观。
六、特色旅游方兴未艾。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农业观光和科技旅游为主的特色旅游正在成为示范区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据统计,仅2001年杨凌示范区接待中外游客11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创收1.1亿元。
总之,经过5年时间的建设,昔日的“农科乡”正在逐步向现代化的农科城转变。五年来,杨凌示范区不断加大产业调整力度,产业结构从高农业比例的极度不合理状况变得日趋合理,第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97年的31.4%、30.6%、38.0%发展为2001年的14.3%、44.2%、41.5%。至2002年,杨凌城区面积从4平方公里增加到15平方公里,共完成22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00年国内最先进的集数据传输、电话、电视三网合一的光纤网络系统的建成及千兆宽带信息网络的开通,使杨凌有了通畅的“信息高速公路”。高标准的国际会展中心、创业大厦、医疗中心、中小学校、农业专利信息中心、四星级的国际会展中心酒店等配套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都使得杨凌农科城正在不断地迈向现代化。
然而,与杨陵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的要求相比,杨陵农科城在进一步的规划建设中尚有两个方面的重要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切实解决好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对于加快杨陵示范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农科城在关中高新产业带城市群中的地位尚有待明确
杨凌农科城目前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概括为三小,即辖区范围小、城区面积小、经济总量小。
示范区成立之前的杨陵,只是下属于咸阳市仅有几个小乡镇的县级区,其基础就是早些年前的杨陵镇。尽管杨凌示范区国内生产总值2001年较1997年增长了近1倍,年均增长近20%,远远高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8%左右,但就综合经济实力来看,杨凌示范区经济总量偏小,2001年杨凌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陕西省国内生产总值次小的铜川市的六分之一,与省内发达市区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几乎没有可比性。因此,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杨凌尚处于城市发展的初期阶段。
杨凌示范区现下辖一区一城两个行政区。从陕西省各市区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可以看出,杨凌示范区国内生产总值虽然只有国内生产总值次小的铜川市的六分之一,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626元)却仅次于咸阳市(4873元)位居陕西省第五位,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低的商洛市几乎高一倍。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是因为杨凌人口规模太小。杨凌地处关中平原,是人口较密集的地区,所以人口少是因为城市辖区范围小。这是杨凌示范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反差大的直接原因。实际上,杨凌区的城市规模较周边的武功、扶风县辖区规模还小。生产要素积聚及基础设施共享程度不高,使得示范区的积聚、辐射能力也必然受到多方面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杨凌示范区的进一步发展。
“三小”问题存在的最重要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杨凌区在整个关中高新产业带城市群中的地位没有明确。
关中地区是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经济最密集的区域。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是指以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西宝、西潼高速公路为纽带,以西安为中心,联结西安、宝鸡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区域内的若干高新技术产业园、大学科技园、民营科技园等形成的关中产业经济体系。它是一个以西安为龙头的城市带。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建立,将充分地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使之成为科技、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高速发展的中心。关中可依此形成以点带面的“点轴式”城市带。
在这里,西安市的中心地位非常突出 ,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 ,也是整个西北地区的交通、商贸、金融中心。它必然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首要的增长极 ,并与陇海铁路沿线的咸阳、宝鸡、渭南共同构成关中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轴线。此外,在区内还分布着几个次位城市形成了次位区域中心,可构建4个次增长极和4条次级开发轴线:以宝鸡市为中心 ,经由陇县、千阳、凤翔、凤县的宝中与宝成铁路轴线 ;以咸阳市为中心 ,沿途有长武、彬县、永寿、乾县、礼泉的312国道轴线 ;以铜川为中心 ,沿途有耀县、富平等城镇的延安—西安—安康铁路轴线 ;以渭南市为中心 ,包括澄城、合阳、韩城等城镇在内的西候铁路轴线。点轴开发是一种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开发形式 ,它可以转化城乡二元结构 ,促使整个区域逐步向经济网络系统发展。关中高新产业带城市群及杨凌区位图可以由图1得到反映。
图1 关中高新产业带城市群及杨凌区位图
不难看出,现有的城市格局实际上是一种不均衡发展。咸阳市距离西安仅20公里左右,实际上相当于西安市郊区的一个外围城市,城市化建设实际上完全可以纳入西安市整体之中进行一体化布局,比如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就设在咸阳市的北郊,虽然距离西安市中心约1小时车程,但在总体布局上显得比较合理,有利于西安大都市的长远发展。铜川(位于西安市北部)和渭南(位于西安市东部)距离西安大约均在70公里左右,作为次增长极按照辐射圈层理论尚属比较合理,但在西安和宝鸡之间,由于两市距离较远(约170公里),却形成了辐射断带。其实,在西安和宝鸡之间,现成的增长极就有,这就是杨凌农科城。杨凌有陇海铁路和西宝高速公路从城中穿过,东西距离西安和宝鸡各80余公里,正好可以在两者之间发挥承接和中转作用。尤其重要的是,杨凌(含武功)是周边县域包括乾县、周至、岐山、扶风、眉县等地的客货经西宝高速公路和陇海铁路线进出西安的必经之地,多年来在事实上就担当着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所以,在杨凌农科城的建设中,必须考虑把杨凌作为西安和宝鸡之间的过渡带,同时作为第一增长极西安大都市的一个次增长极来建设,这是增长极理论关于辐射圈层原理作用的基本要求,必须尽快规划实施。
初步设想,可以先按照一区三县的设想建立杨凌地级市,包括农科城区、武功县、乾县和扶风县。目前,属于副省级级别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驻杨凌区,杨凌区目前的建制与此很不相称。先期发展可考虑仍由示范区管委会履行地极市政府管理职能,不另建班子。待运作一段时间后再行考虑。这一阶段可以称作虚拟地级市阶段。尽快尽早建立杨凌地级市,不仅对于促进一区三县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对于协调和管理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城市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向心力作用非常重要。这种向心力作用,也就是城市对于周边地区社会经济要素的吸引作用。增强这种吸引力,要求城市必须具有多方面的中心功能,比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等中心来发展。这一点,在近年来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十分明显。比如,就拿与杨凌毗连的武功来说,近年来随着农民富裕程度的提高,一些“小富”即纷纷在县城购房投资,而“中富”大多则在咸阳买房投资(武功隶属于咸阳),“大富”则多选在西安买房投资。这就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向心力作用。这种向心力作用对于促进城市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如果能够尽快地确定杨凌的区域中心地位,建立一区三县体制,无疑将对于加快农科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一区三县体制的运作,一旦“西安—咸阳”大都市经济圈形成(目前这方面的许多设想正在逐步变成现实),即可及时地将咸阳市区并入西安,将咸阳市政府迁往杨陵,建立杨凌地级市实体政府,同时将辖区范围扩大至除原咸阳市区以外的范围内。这就是实体地级市阶段。在这一阶段,示范区管委会将不再履行政府职能,将从中分离出来专司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工作。
随着国家级现代化农业产业开发带“关中星火产业带”的建立,关中将逐步形成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农业带,形成集种植、储存、冷藏、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实现农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农业”的基本构想。随着环开发带高速公路(也叫做关中环线)的批复和建设,一个新兴的物流带将迅速形成。快速、便利的物流将推进经济高速发展。与之相匹配的信息流、人才流也会快速发展起来。一个新兴的区域经济中心将逐步形成。
3. 农科城的城市综合功能及特色城市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杨凌农科城之所以成为农科城,这是由杨凌得天独厚的农业科技资源优势所决定的。杨凌是传说中的中国农神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在20世纪30年代时当时的国民党元老于佑任老先生就在这里建立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这也就是后来的西北农业大学。全国解放后,国家在投资办好西北农学院的同时,又先后在这里建起了中科院西北植物研究所、中科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学校、陕西省农业学校、西北林学院等农业教育及科研机构。建国50多年来,无数的农业高新科技成果由此飞往全国各地,甚至越洋过海,打入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杨凌为中国农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但是,多年来困扰杨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城市化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协调,教学科研人员的很多切身问题难以解决,如青年人的恋爱问题,中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问题等等,因而人才流失问题十分严重。从产业结构来看,过去杨凌常常以聚集着十大农业教育科研机构而自豪,但却常常为文化用品的供应不足而担忧,比如印刷业常常因为纸张供应不足而停工待料。多少年来,杨凌区一直设想要投资兴建一个现代化的造纸厂和纸制品厂,却一直因为投资不到位而不能如愿。所以,在杨凌农科城建设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凸现农科城特色的同时,努力完善城区的城市综合功能。这不仅对于稳定农科城的教育科研队伍,而且对于促进农科城的全面协调发展,都十分必要。
农科城是一个特色城市。特色城市也叫做资源型城市,比如我国东北的石油城大庆,四川的钢城攀枝花,湖北的车城十堰,陕西的飞机城阎良等等。特色城市都是依赖于某一方面地特色资源发展形成的。特色城市发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对于特色资源的依赖性强。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独一无二的鲜明特色。杨凌农科城的特色资源就是农科城的农业教育科研实力,包括基础资源和人才资源。这一点在全国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要充分发挥农业教育科研基础资源的作用,必须首先调动人才资源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必须完善农科城的城市综合功能,包括政治中心功能、经济中心功能、工业中心功能、文化中心功能、商贸中心功能、金融中心功能、科技中心功能、信息中心功能、交通运输中心功能等等。
杨凌要进一步发展,则必须不断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同时尽最大可能地突出城市特色。因为,任何城市首先都是一个人口的聚集区。既然如此,就要求首先必须完善城市综合功能。非如此,就永远无法解决“人气不旺”的问题。一个城市作为人口聚集区,首先要求具有维持人口生存的多方面综合功能。在此基础上,才是突出城市特色,建设特色化城市。事实上,在杨凌区目前客观上仍然存在着一个“人气不旺”的问题。虽然,示范区几年来在“引凤筑巢”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示范区的城市综合功能不具备,在人才引进方面仍然起色不大。
城市首先是人口聚集的中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目前杨凌农科城的城区人口只有区区几万。城市综合功能的完善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城区人口的发展。因此,目前首先需要从工业中心和商贸中心的建设入手,重点搞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协调。要围绕着为农业教育科研服务的宗旨,尽快建立起一批轻型工业企业,如造纸厂、纸制品厂、制衣厂、食品厂、酿造厂等等。要建设几个面向农业教育科研服务的大型综合购物中心。工业中心和商贸中心的功能尤其是工业中心功能要逐步完善,这必须纳入到全省乃至整个西部的整体规划和布局之中统筹安排。通过工业中心和商贸中心的建设,使杨凌农科城的城区人口规模逐步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力争在2020年使杨凌农科城的城区人口达到30万人左右,在2050年时达到50万人左右。
杨凌依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单位,汇集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具备发展成为科教领先的农业科学城的必备条件,这正是杨凌最大的优势与潜力所在,如能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可能成为中国发展科技领先、经济发达及产业的领先城市。从现状及未来发展来看,杨凌示范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城市的综合功能、培育城市的特色:
(一)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发展高科技效益型经济
杨凌经济社会发展,对全省的经济发展具有特别意义。工业是现代经济的主体,无论是经济总量的扩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的发展,工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在坚持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以工业为主攻方向,加速工业发展,对加快杨凌经济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杨凌交通区位条件优越,现代化工业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加速工业发展具有良好的条件。工业的发展要与开发本地资源和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加快工业发展,一方面要对现有工业基础进行调整优化,增强其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培育产业竞争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发挥开发区的体制优势和环境优势,积聚产业、人才,共享基础设施,形成规模优势。在这方面,要从实际出发,抓住机遇,积极利用比较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的协作,强化产业、产品的对接和优势互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在另一方面,我们从杨凌的现有条件出发,在中小企业建设方面可参考温州建设经验,突出产业集聚效应,即通过区域集聚众多小规模企业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总量规模,发挥群体规模优势。以市场交换为纽带,以优势互补的企业群体规模为特色,发挥着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将行业群的集聚优势有效地转化为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建立专业市场,使专业市场成为大量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中小企业产品营销的主渠道,及时取得市场信息和社会化服务,促进生产分工协作,有效地降低成本,形成商品生产与市场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坚持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杨凌农业示范区的建立为杨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高科技农业开发为重点,以现代农业高科技为支撑,以农业区域结构调整为关键,扩大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带,继续推进农业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分布格局。杨凌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开发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基地为依托,以品牌为载体,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积极推广公司加农户加科技的经营方式,运用市场机制,形成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生产经营体系。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加快高科技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多技术和信息服务。实施品牌战略,重视并培养品牌产品。重视基地标准化建设,制定农产品生产标准。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不仅可以扩大劳动就业,提高生活质量,而且也可以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杨凌区必须以加快城市化建设为契机,加快服务行业的市场化和社会化进程,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农业、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促进作用。
杨凌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关联、带动作用。加快发展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是杨凌经济新的增长点。杨凌旅游业的发展应结合高科技农业示范区的建设,重视基础设施的配套和产业区的开发,提高景区质量,丰富旅游内容。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强化与西安、咸阳、宝鸡等风景区的协作,打破地域界限,形成区域性旅游网络。在坚持特色旅游的同时,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旅游开发要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向综合开发转变,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水平,提高旅游的经营意识,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要加快专业市场的建设,不断扩大市场容量,增强集散能力,把杨凌建设成为一个新兴的商贸中心。要以资本、技术、土地和人才市场为重点,大力培育要素市场,积极采用现代化交易形式,发展电子商务,构筑和完善市场体系。要不断改造和提高商贸、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扩大规模化经营,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行仓储式批发、网上销售、集中配送、连锁经营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不断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积极建立和完善社区生活服务、幼老教育、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综合服务体系,加快社区服务网点和设施的配套建设,规范物业管理,使社区服务成为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水平、技术含量和竞争力,积极发展和健全中介机构。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是推进杨凌城市化的战略重点。由于杨凌中心城市规模小,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很难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杨凌处于关中产业经济带的中部,具有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因此杨凌的中心城市建设应当以带动区域发展为目标,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力争建设成为连接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西安与宝鸡的枢纽城市。这就要求杨凌示范区必须有相当的规模和经济势力,能够对周边地区起到较强的积聚和辐射作用。为此,应当加强杨凌市区尤其高科技农业示范区的的建设,扩大城区规模,建成中等城市的基本框架,进一步优化城区布局,逐步增强城市经济实力。
(三)继续推进科教体制改革,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继续推进科教体制改革,首先要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对科研机构进行分类管理,确定适当的公共研究机构的规模,充分发挥公共研究机构在实现创新目标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在产学研合作体系中的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知识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要鼓励发展赢利性的科研社会组织,鼓励一切有研究能力的人员独立地从事应用开发。把更多的研究活动导向创新活动。促使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转移到企业组织中去从事研究与发展活动。
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激发科研机构的自身活力,着重解决科技与经济建设相脱节的问题,切实提高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创新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首先,科学研究机构必须面对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果保护制度。科研成果的保护制度是市场化科技体制不可缺少的内容。市场的交易行为事实上是以等价交换为原则的产权交易。科研成果的产权能否保障,能否维护科研成果产权拥有者的合法利益,不仅关系到科研成果转让是否有序,而且关系到科研活动的激励机制问题。再次,要建立完善科研成果转让市场以及相应的转让制度。科研成果的转让应相对稳定、集中的场所,科研成果的转让制度应保证科研成果的合理、有序转让。
现代化建设必须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各类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尊重经济主体的首创精神,激励经济主体放手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力度,完善社会公共服务,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与技术水平,积极开发人力资源,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劳动力技能培训,以人力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
总之,一定要力争把杨凌建成农业科学家、农业企业家以及农业上下游相关产业的研究开发人员都能安居乐业、乐于奉献的神圣乐园。如果这一目标实现了,可以说建立国家级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