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城发展管见(四):论农科城的品牌经济战略选择


 

农科城发展管见(四)

——论农科城品牌经济战略选择*

熊义杰

(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710054)

 

  摘 要:品牌是市场竞争的核心,发展品牌经济是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杨凌农科城在农业科技产业化、农用生产资料制造、农产品深加工以及特色旅游方面具有发展品牌经济的比较优势。为此杨凌农科城应当实施三大战略,即“走出去”战略、“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和“旅游兴市”战略。要达到这一目的,应分别采取相应策略:政企有机结合、加快金融业发展;发展主导产业集群化、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创建崭新旅游文化、发展农村目标市场、建设旅游综合功能。

关键词:杨凌农科城;品牌经济;品牌战略

 

市场经济规律表明,一个发达地区的发展过程就是打造市场品牌的过程。通用、微软、可口可乐托起了美国经济;丰田、三井、松下使战后的日本得以振兴;奔驰、宝马、西门子则标志着德国的强大;再观国内,品牌效应的力量也不容小视。海尔、青啤、澳柯玛等一批知名品牌使青岛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格兰仕、美的、万家乐使顺德这个广东小城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家电制造基地。

发展品牌经济对区域经济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以青岛为例,其知名企业为青岛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是无法比拟的:2002,“十大”名牌企业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1 070亿元,比上年增长31.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73.8亿元,占全市税收的49.3%。不仅如此,这些名牌企业还通过强劲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了青岛市诸如运输、原材料加工等其它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此外,作为打造青岛城市品牌、构建品牌文化的主力军,这些名牌企业为青岛在国内外赢得知名度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毫无疑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买方市场的形成以及国民收入提高所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我国已进入“品牌消费”时代。毫不夸张地讲,品牌经济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地区经济实力最直观的评价指标。因此,品牌经济建设将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一、杨凌农科城与品牌经济

()杨凌发展品牌经济的必要性

中国西部地区总体尚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初期工业化社会过渡的阶段,因此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西部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杨凌示范区就是针对西部的农业生产特点,以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技术开发为中心研究内容,为提高西部及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水平做出贡献而建立的。从这个层面看,杨凌示范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关中经济带的加速发展,更牵动了我国西部大开发总体战略的实施,这也从客观上呼唤杨凌成为具有较强经济实力、较大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区域经济中心。

杨凌示范区自1997年成立以来,经过几年艰苦奋斗,已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果。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财政收入1.13亿元,1997年增长了7倍。截至2003年年底,入区企业由建区之初的17家增至689,已初步形成了生物工程、环保农资、绿色食()品等几大特色产业,技工贸收入以每年40%~60%的速度增长,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可以相信,置身于西部大开发和陕西省“一线两带”建设的历史浪潮,凭借国内唯一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的巨大优势,杨凌将享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杨凌同样面临着始料未及的严峻挑战:虽然杨凌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国内外数百家企业入区投资,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但年营业额在亿元左右的只有两家,多数企业规模较小,产品竞争力较弱,整体而言缺乏能支撑整个产业的企业。此外,虽然入区企业中不乏像泰国正大、美国华盛、深圳光明这样的大型企业,但至今尚未形成杨凌自己的知名企业,这与杨凌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十分不符,也影响到杨凌自身进一步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就是发展属于杨凌的知名企业,打造杨凌的名牌产品,铸就杨凌的品牌经济,使杨凌迅速发挥地区经济中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速提高陕西乃至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及产业化水平。总之,无论从杨凌自身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促进陕西“关中高新产业带”建设及西部大开发总体战略实施的方面考虑,杨凌的品牌经济建设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杨凌发展品牌经济的着力点

一个地区品牌经济的发展一定要与当地社会经济的特点和优势相联系。杨凌示范区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农业生产、绿色环保及生物工程等技术领域卓越的研发实力:杨凌拥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等学府及大批农业科研领域的专家教授,每年为社会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上千余人,本、专科生5 000余人。拥有各类科研成果5 000多项,获奖成果1 500多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2 000亿元,在作物遗传育种、生物工程、节水灌溉工程、植物资源与病虫害防治、家畜生殖分泌及胚胎工程等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由此可见,农业生产、绿色环保及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科技产业化将成为杨凌品牌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此外,随着杨凌科技产业化的不断深入,其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将大有可为,其中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制造业、农产品深加工行业以及杨凌新兴的特色旅游产业。

示范区的农业产业化是在农业高新技术条件下进行的,其生产资料的技术含量势必高于一般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而作为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开拓者,杨凌所具有的农业科技优势和自身市场潜力将是无法比拟的,这无疑将为杨凌的农业生产资料制造业和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另外,杨凌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交通便利,与陕西省省会城市西安仅相距82公里,使其特色旅游产业不断发展,2002(2003年受“非典”影响为不正常年份,

里不列其数)接待国内外游客共计146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0 530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1.89亿元,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并具备发展品牌经济的基本条件。

综上所述,杨凌品牌经济建设应围绕农业科技产业化、农用生产资料制造、农产品深加工以及特色旅游这些方面展开,并且这些方面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不能孤立看待的,要形成以科技产品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而上下游产业的成长又反哺科技产业化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杨凌发展品牌经济的战略措施

杨凌发展品牌经济的任务十分艰巨,不仅表现在杨凌自身发展时间短暂、经济实力有限,更在于杨凌地处陕西这个本身品牌经济发展就比较薄弱且总体观念落后、思想保守的地区,因此要求杨凌品牌经济的建设要迈得开步子、做得出动作、富有新创意。

()“走出去”战略

近年来,杨凌越来越多地被人们称为“绿色硅谷”,主要因为杨凌独一无二的农业科技地位,也表达出人们对杨凌发展前景的乐观预期。但是,杨凌和硅谷有很大的不可比性,这是由于硅谷主要从事电子技术的科研和产品生产,而电子产业是目前产业结构中层次最高的,其特点之一是劳动生产率极高,单位用地产值极高,如此一来全美近一半的电子产品出自硅谷并不为奇。杨凌建区的初衷是加速发展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所从事的科技研究大都涉及农业或农业相关领域,而农产品生产普遍存在劳动生产率低下、占地面积巨大的问题,即便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很难想象让杨凌生产出全国一半的某种农产品。所以杨凌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不能仅限于招商引资,仅满足于入区企业的增加,更不应囿于技术就地物化和“made in杨凌”的发展模式。杨凌品牌经济的发展思路,关键在于企业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要大胆地“走出去”。

()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

企业集群通常指众多既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关系在地理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的集合。集群不仅包括生产企业,还包括研发、中介、流通等相关机构,这种扩展了的企业集群就叫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定义反映了两重基本涵义:为数众多的企业和相应的支撑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性和业务上的相关性,这两者缺一不可。产业集群化较典型的案例是丰田的发展模式。丰田模式的一个特点是将采购半径严格控制在50公里以内,形成以丰田为中心,以其它诸如玻璃、轮胎等供货商为策应的产业集群。在该产业集群中,丰田以其中心地位促使其它供货商改进生产、加大成本控制,甚至形成相同的企业文化,造就丰田汽车无法比拟的产品优势和丰田的迅速发展,而丰田的发展又相应带动其它供货商的成长,最终形成整个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

实施品牌经济战略,杨凌必须走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但产业集群化是目前杨凌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这表现在两个方面:杨凌入区企业数量不少,但大都集中在生物工程、环保技术和绿色食()品等几大领域,且之间业务联系较少,离形成企业集群还有一定距离;此外,由于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联系不够广泛和深入,致使科研缺乏市场导向,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可供产业化的科研成果有限。这些不足影响了科技产业化和上下游产业的良性互动,阻碍了杨凌产业集群化发展。因此示范区应当从培育、扶植产业链和提高区内企业创新能力方面入手,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旅游兴市战略

杨凌旅游业近年的发展是可喜的,200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共计146万人次,这对促进杨凌经济发展和提升杨凌国内外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年杨凌旅游业总收入仅为1.89亿元,游客人均贡献不足130,与同年西安接待海内外游客共计1 98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1亿元,游客人均贡献660元的水平无法比拟,表明杨凌旅游业的发展与品牌经济还相距甚远,也说明需要对杨凌旅游业进行重新审视。

首先,农业观光旅游能走多远?如前所述,游客人均贡献不足130,仅相当于区内昆虫博物馆、人工降雨大厅等8个观光景点门票总合。可见游客只是走马观花,鲜有机会参加高附加值的旅游项目,加之示范区面积小、景点少,游客驻足时间相对短,旅游收入自然以门票为主要来源。此外,旅游收入的另一来源是旅游购物,杨凌旅游业是建立在农业科技基础上的农业观光旅游,而农产品价格普遍低于工业品或艺术品,这也不利于旅游收入的增加。

其次,杨凌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如何?第一,软件优势突出。杨凌具有4 000年文明史,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并于1997年设立为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此外,杨凌还是我国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工业园区之一,我国六个海峡两岸合作试验区之一及“十五”我国重点支持发展的五个高新区之一。无疑,这些条件促使杨凌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第二,硬件优势明显。杨凌位于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关中平原腹地,东西各距西安、宝鸡80多公里,客源市场广阔。陇海铁路、西宝高速贯穿其中,交通极为便利。区内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拥有昆虫博物馆、人工降雨厅等若干处景点。

不难看出杨凌旅游业发展水平与自身优势极为不符,也说明杨凌旅游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杨凌应当依靠自身优势,加速发展特色旅游,提升旅游产品整体档次,走出农业观光旅游阶段。

三、杨凌品牌经济的发展策略

()“走出去”发展策略

一是要政企有机结合。“走出去”战略当以技术和资源为依托,企业为主体,项目为纽带,以“龙头企业+科技人员+农户”的运营模式,在杨凌周边地区甚至更远的经济腹地建立产业化生产基地,以其广阔的市场为导向,大力促进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品牌经济。这不仅需要企业的积极介入,也有赖于杨凌政府出面牵线搭桥,与目标市场的当地政府进行协作攻关,使双方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开展经济合作,以便给予杨凌的企业和合作项目最大的政策优惠。

二是要加快区内金融业发展。近年来,杨凌区GDP年增长率基本稳定在20%左右,但贷款余额年增长率却不到10%,近几十年的发展经验基本说明,经济高速增长总是伴随着金融业的高速增长。从这点来看,杨凌的发展和杨凌企业的成长缺乏后劲,“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也很艰难。解决这个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介入政府力量,特别对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提供带有政府担保性质的专项贷款;第二,完善资本市场。鼓励企业公开发行融资债券,并支持风险投资机构入区发展;第三,加强“诚信”文化建设。诚信是银企合作的重要前提,发展诚信文化就是要形成促使企业重视信用的社会风气,为金融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产业集群化发展策略

一是要加快主导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首先,通过杨凌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使相关企业强强联合,以形成主导产业的“航空母舰”,带动整个“舰队”的发展。其次,按照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吸引国内外相关大型企业来示范区投资。因为一家大型企业的落户,往往会有不少与之在产业链中相配套的企业跟进,这样容易产生产业集聚,并为产业集群化提供发展空间。

二是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示范区产业创新能力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加速科研成果开发转化机构和相关设施建设,为科技创新搭建硬件平台;第二,鼓励科技人员走出校门,积极参与建设或创办科技型企业,推动技术与资本相结合,营造产、学、研一体化的社会氛围;第三,加强对研发机构、技术中介和培训机构的吸引力度;第四,采取“外引”与“内生”相结合,科技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并重的人才政策,优化示范区人才结构。

()旅游业发展策略

一是要创建新型的旅游文化,以文化促进旅游发展。杨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自身优势十分不符,因此杨凌应当凭借优势主动造势,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活力。目前,杨凌在造势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改进,虽每年举办一届“农高会”,但主要功能是招商引资,对旅游的促进作用相对有限。实际上,在造势方面可以借鉴的例子很多:如西双版纳泼水节、青岛啤酒节、大连服装节等,不仅在国内外叫响了这些城市的名字,还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杨凌完

全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创建自己的城市文化节(比如葡萄酒节、园林文化节等),以节造势,以节促建旅游文化,以文化为动力提升旅游业的发展。

二是要发展农村目标市场。杨凌区以先进的农业科技著称,建区目的也是为了提高西部农业生产水平,因此杨凌旅游业的目标市场应包括广大的西部农村地区。吸引西部地区的农业人员来示范区旅游,并使其亲身体验高新农业技术也是提高杨凌示范区科技示范和带动作用的有效途径。所以,杨凌应当加大在西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塑造“西部农民朋友”的形象,营造“要技术,来杨凌”的社会氛围。

三是要加速旅游综合功能建设。以农业科技展示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已经限制了杨凌旅游业的发展,杨凌应当依托得天独厚的优势,结合旅游业休闲化、度假化发展势态,发展具有杨凌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提升旅游产品整体档次,尽早走出农业观光旅游阶段,努力将杨凌建设成为“以休闲、度假、娱乐、会展为主,科普、农业观光为辅,旅游产品高低档次搭配的多功能旅游城市”。

参考文献:

[1] 郭建义,元文杰.品牌是经济的命脉[J].管理与财富,2003,(7):22~23.

[2] 牛兴第./青岛现象0谈品牌经济[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学报,2003,(3):58~62.

[3] 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21~122.

[4] 熊义杰,刘本伟.杨凌农科城城市功能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90~94.

[5] .杨凌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4,(3):38~41.

[6] 苟小东, ,张晓慧.杨凌示范区农业旅游特色定位及发展策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6):48~52.

[7] 王慧莹.金融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3,(3):155~157,161.



* 本文曾在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月第6卷第2期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