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进场真的就能打造慢牛吗?少一份炒作吧!


   在中国股市,养老金入市一直是一个重大而敏感的话题,也常常导致市场出现一些较大的波动,就养老金对股市运行而言,市场也存在一些分歧,管理层也相当慎重,3月份扫清政策障碍,时隔半年才算尘埃落定,当养老金进场总体上来说偏向于正面,这个结论没有太多争议之处。

   日前人社部启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组织第一批委托省份与社保基金会签订合同,公告第一批养老基金管理机构,这意味着养老金真的来了,市场也出现了很多解读,

    首先笔者反对一种观点,养老金进场是与民争利,是股市大利空,国家将砸盘为养老金进场制造机会,国家纵容养老金使用内幕交易获取非法利益。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是很不负责任的。

     李大霄同志自然不会甘居落后,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密不可分,一个健康强大的的证券市场是养老金保值增值的天然场所,而庞大的养老金也给证券市场带来稳定的资金来源。这是非常重大的利好消息,为推动中国股票市场稳定上扬创造了强大的基础条件。媒体也对增量资金作出解读,根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余额、投资限制和地方委托比例,测算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初次入市规模为4000亿元,占流通市值比重为1.1%。4000亿元资金即使很快建仓,相对于数十万亿元市值而言,能掀起多大风浪?何况也不可能快速建仓。

     从国际市场来看,养老金投资股市已经成为股市的常客,中国评论人员总是拿美国401K计划来说事,认为美国股市正是得益于401K计划才出现了长期慢牛走势,实际上美国401K计划并不是养老金,美国基础养老金也主要投资于美国债券而不是美国股市,笔者认为美国长期牛市的确立与401K有多大关联,目前缺少具体的数据佐证,美国慢牛建立在美国股市的监管和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以及大开大合的新股发行与退市机制,笔者查阅了一下有关401K的评论,在笔者的能力范围之内美国本土评论没有把股市慢牛与401K挂钩。

    值得一个警惕的倾向是养老金救市观点,不能把养老金作为托市的工具,成为拉动经济的工具,那是会遭遇巨大问题的,笔者先引用日本的一则数据,“据新华社电 日本养老基金管理机构29日公布2015财政年度养老基金管理报告,显示亏损高达5.31万亿日元(约合512亿美元),为金融危机以来最大亏空。但是,由于日元升值、股市低迷,基金损失惨重。这是日本养老基金5年来首次出现赤字,亏损额仅次于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2008年和2007年。其中,投资日本国内股市部分亏损大约3.5万亿日元(340亿美元),海外股市投资亏损约3.2万亿日元(310亿美元);外国债券投资亏损6600亿日元(65亿美元),仅日本国内债券盈利2.9万亿日元(284亿美元)。安倍2014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时说,将改变养老基金资产组合,“作为对拉动经济增长投资的贡献”。但是,至今年3月底2015财年结束时,日经平均股价下跌了大约12%。安倍政府把养老基金作为促经济增长的“原料”,却演变成为使国民陷入不安的事态。日本智库机构日本总研资深研究员西沢和彦说:“一旦把持有的股票抛售,就会打压股价,所以回到原来(的资产组合比例)是不现实的。应该暂缓积极运用(养老基金)。”

   虽然中国养老金进场能为中国股市带来新的增量资金,按照4万亿元养老金结余,最高30%投资比例,理论上最多可以带来1.2万亿元,首批将高达4000亿元,但是获批额度以后,并不意味着4000亿元全部马上建仓,这里有一个择时的问题,有一个择机的问题,毕竟养老金是一种特殊资金,保值是第一要务,美国次贷危机期间,就让401K资金遭遇巨大损失,严重影响居民收益,日本的教训是异常深刻的,因此养老金不是解放军,不是为托市而来,不是为了投资者解套而来,是为了保值增值而来,这个责任可能更加迫切,更加现实,实际上官方也在多个场合不同时机阐述了养老金入市不是为托市而来,不是为救市而来,有这种思维倾向的专家和投资者是一厢情愿,因此养老金进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冒冒然然横冲直撞,生拉硬拽的把股指拉起来,把股价拉起来,从而出现一波疯牛走势,让大家皆大欢喜,而是一个小心翼翼的逢低建仓过程,是一个春雨润如酥的过程,是一个只会捡漏的过程,或许当你心灰意冷割肉的过程就是养老金进场建仓的过程。就目前点位而言,中位数市盈率高达50余倍,创业板市盈率高达70余倍,养老金大规模入市的基础是不存在的,作为市场低估值的银行等金融三剑客,投资价值存有巨大分歧,大面积建仓笔者认为值得商榷。笔者有这么一说,是因为市场有一种观点认为证金公司三季度减持银行股是为了养老金入市,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养老金入市投资运营方案刚刚公布,证金公司减持在前方案运营宣布在后,牵强得很,如果真的是为养老金入市,那定向减持就可以了,何必多此一举。

   因此国家如果把养老金进场作为拯救中国股市良药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市场分析把养老金进场作为打造中国慢牛的良药是一种不客观的行为,日本把养老金投资股市作为“作为对拉动经济增长投资的贡献”就是最新的教训,笔者之所以那么一说,就在于中国股市定位问题依然不清楚,股市作为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金融工具本身也存有一些异议,有的时候还把股市作为产业政策的工具甚至扶贫的场所,这就更不对了,国家能够分得清楚那些产业有前途那些产业没有前途吗吗?股市扶贫财政政策哪儿去了?不管何种支持,都意味着股市承担更多的IPO,需要支付更多的真金白银,也就是说需要更多的增量资金。换一个角度就是需要一个稳定指数,而目前指数点位并不低,很多个股估值依然偏高,如果把养老金作为稳定指数的资金,而强硬入市托盘,那就会步日本的后尘,从而危机养老金的安全。

  在中国,实际上并不缺少资金,关键问题就是中国股市长期下来缺少赚钱效应,七亏二平一盈利已经达成某种共识,资金在大多时候总是绕着股市走而不是围着股市打转,目前国内存款就高达几十万亿元,市场有数万亿元资金到处流窜寻找炒作机会,股市楼市大蒜绿豆艺术品无不被爆炒过,因此单纯从增量资金角度看是不需要养老金前来帮衬的,只不过是长期以来投资者承受太多亏损,股市才缺少长线资金,所以市场常常需要养老金来帮忙,管理层也是深深爱戴之,也是寄予厚望。

  但是养老金真的能拯救中国股市,打造一个慢牛嘛?股市慢牛基础在哪儿,是资金问题,还是监管问题,还是定位问题,在笔者心目中更多的是监管与定位问题。

  就定位问题笔者认同社科院蓝皮书的说法,《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6)"如果让股市监管者承担与其角色不匹配的任务,则未来的股市还要重复发生类似的股灾。",近日蓝皮书再次指出,股市“大跃进”失败致中国股市市场化进程倒退。“如果不尊重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幻想一蹴而就,急功近利、过度过快透支资本市场能力,其后果必然是严重和可怕的。“中国股市承担了太多太重的发展经济重任,也就承担了太多太重的新股发行重任。确实长期以来股市定位存有某种问题,也承担了太多的不应该承担的额外责任,才导致股市扩容总是过度。美国经历几百年发展也只有3000余家公司,中国经过几十年发展也有了差不多3000家公司。

   在新股发行重压之下,新股质量堪忧,乃至造假上市也是触目惊心的,正是因为很多公司质量不佳缺少投资价值,所以才有了市场屡禁不绝的恶炒行为,而股市长期低迷不振,需要维持人气,就缺少对过度炒作的监管,生怕过严监管打击人气,让市场承受更多下跌,所以中国股市缺少价值投资理念,缺少价值投资文化,有的是投机,赌博,恶炒概念股绩差股壳资源,有的只是短命的牛市。这样氛围下,市场期待养老金来打造慢牛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因此养老金进场与否于股市走牛不存在绝对的关联,与慢牛走势也不存在绝对的因果关系,但是养老金市场一致是认为价值投资的典范,喜爱高股息率的个股,这只是一种表象,在历史上,中国养老金可能出于护盘的需要,比较多的增持了以银行为代表的大盘低估值板块,实际投资过程中,养老金也配置了大量的新技术板块高送转板块,也配置了一些中字头为代表的国企改革板块。但是养老金持股时间较长是客观粗存在的,不随意追涨杀跌是客观存在的,偏爱大盘绩优股也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  笔者认为针对养老金入市不应该过度解读,认为养老金进场是一只洪水猛兽与民争利肯定不正确,认为养老金进场就是牛市或者慢牛的开启也未必就是客观公正,是一种很势利的解读,把养老金进场作为一种长线资金看待,作为一种增量资金看待更为客观,对养老金进场少一分炒作多一分宽容为好。那种市场流传的养老金投资机会的解读也未必就是正确。

   养老金能救市 看看日本的下场!拯救中国股市的依然是制度的完善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