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而言,要实现货币价值与商品使用价值相对一致,可以采取下述措施:
1.适当控制货币发行规模,确保增量货币的适度发行。通过适度控制增量货币发行的方式,使货币价值与商品使用价值保持相对一致。 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的最优状态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张条件下保持商品价格的相对稳定,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适度控制增量货币发行规模。理论上而言,增量信用货币发行规模量的确定主要以“没有价值的自然资源货币化所需要的货币与劳动生产率提高条件下保持商品价格相对稳定所需要的增量货币之和”为基本依据。
2.加强金融监管,使信用货币更多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为了使增量信用货币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增量信用货币提供更多的使用价值形态支撑,就必需加强金融监管,防止新发行的增量信用货币进入投机领域,使增量信用货币的发行真正地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商品价值形态和使用价值形态的相对统一,使国民经济保持健康、协调运行。
3.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相对稳定,确保信用货币流通的权威性。如前所述,信用货币的发行是由政府的政治强制力作保证的,而信用货币的流通是以稳定的信用货币币值作保证的,因此,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要确保信用货币能够持续承担货币的功能,就必须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相对稳定,确保信用货币流通的权威性。
4.通过体现更高价值含量的科技产业的发展,实现信用货币价值与商品使用价值形态的相对一致。由于增量信用货币的发行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范畴,其需要通过与使用价值形态商品相交换的方式,来实现由价值形态的货币向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形态商品的转化。为了使增量信用货币不断发行条件下的商品价格保持相对稳定,就必须通过体现更高价值含量的科技产业的发展,实现信用货币价值与商品使用价值的相对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