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份刚刚过去,迎来2016年最后一个月,也就意味着年关将至,迎来2017年。新年新气象,当然新年的花销也比较大,不少人在一年中努力赚钱,就为了新年能够自己、父母一个交代,和奢侈的享乐一把。偏偏此时出现了“钱荒”的消息,令人担惊受怕,毕竟3年前的那次“钱荒”让不少人刻骨铭心,抢夺资金的疯狂还历历在目。随着近期Shibor(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连续第15个交易日全线飘红,国债期货出现历史上单日最大跌幅等情况的出现,所以公众号冯楚昊认为“钱荒2.0”恐将来袭。
【钱荒造成的影响】
造成2013年“钱荒”的表面因素有四方面。第一,美国退出QE(量化宽松)明朗,导致全球资金回流;第二,外汇占款下降,货币创造渠道缺失;第三,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偏紧;第四,年中存贷比考核、上缴财政收入和缴纳存款准备金。表面来看,近期的资金面紧张与2013年的“钱荒”非常相似,但如果进一步分析,原因又不尽相同。业内普遍认为,2013年的“钱荒”深层原因是商业银行自己酿造的“苦果”,而近期的资金面偏紧背后存有央行的意图。
“钱荒”并不是空穴来风,最近市场资金确实比较紧张,某家比较大的股份行一年期的拆放利率已经达到4%了,此轮资金面的收紧从今年10月开始初现端倪,在近期的债市集中爆发,各方开始担忧。这一次截然不同,在中国的银行体系中,基础货币和资金流动方向为“央行→大行→中小行”,大行是货币市场的主要资金融出方,同时大行直接受到央行的窗口指导,是中国银行体系的“中流砥柱”。
笔者认为钱荒会带来房地产、大宗商品的投资价值下降,通胀配实物,通缩配金融。如果17年坚持地产调控不放松,那么通胀将只是短期现象。但如果未来通胀重新回落,那么实物类资产就失去了配置价值,因为不涨价实物资产就没有回报,而金融资产就成为配置首选。无论债券还是股票,前者有票息,后者有股息,都要好于实物类资产。
【持续到春节】
进入10月,央行货币政策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陷入两难。对内需压缩资产价格泡沫、降低市场资金杠杆、防范金融系统风险;对外面临人民币持续贬值的汇率约束压力。因此,央行始终坚持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态度。然而下一步政策重心将转向“主动调结构、主动去杠杆、主动防风险”。
央行如果加大公开市场投放力度,只能解决借到钱的问题,解决不了借钱贵的问题,况且目前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流动性的规模也并没有预期中的大,甚至出现阶段性回笼,对市场的心理影响不言而喻,在笔者看来债市还有机会“去杠杆”预期很可能引发部分机构真正的“去杠杆”,连锁反应可能导致市场短期的暴跌,但债市面临的基本面和外部流动性边际也将改善。因此,“深挖坑”是为了“广积粮”,当前债市的暴跌是为了以后的暴涨,经过回调以后的债市具备投资价值。
央行意图明确,它也不希望资金恐慌带来一些不好的情绪,总体上还是维持一个紧平衡,不想让资金太宽松,但也不会让流动性过于紧张。冯楚昊认为,尽管可能性不大,但央行降准的必要性在上升,如果央行继续坚持不降准,仅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进行调节,那么预期资金紧张至少会持续至明年春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