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龙屋的风水玄机
----- 兴宁东兴围(九厅十八井)风水考
曾祥裕(广州杨公风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咨询QQ175613195,微信号ZXYFS6146794)
丙申年我再次登上兴宁神光山顶,俯瞰粤东北最大山间盆地兴宁县城一马平川,这是一个客家千年古邑和精华所在地。
著名广东兴宁罗家通书传承人罗锦炎先生是一个皮肤白净而帅气的中年男子,他温文尔雅,待人和蔼,热情地推荐我们去考察九厅十八井,说这是规模且保存较好的客家围龙屋。兴宁围龙屋反映了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族聚而居”特有的民俗建筑文化象征。
从我们住的宾馆到九厅十八井不远,开车仅六分钟。我们在兴宁文化广场附近下车后步行通过一条小巷子,转至一开阔处,见到高楼挤压下的兴宁东兴围(九厅十八井),见到这座始建于1127年宋元时期的客家围龙屋,我们对它的建筑形式如此工整有序而赞叹不已。
东兴围又称“九厅十八井”,座北朝南,经测坐山壬兼亥,院门立甲庚向。建筑主体呈半月形,整体布局如满月形。建筑用地近6000平方米,内有九厅,四廊,一百多个房间以及配套的天井、天街等。上中下三个正厅的两侧有花厅六间厅,九厅即由此而得名,屋前有禾坪、半月形池塘。专家认为,东兴围作为现今发现保存完好的最古老大型围龙屋,不论是对围龙文化历史还是对围龙屋建筑风格考证都具有不可替代参考研究价值。
据罗锦炎介绍,该屋始建于元代初期,有700余年历史,系罗氏四十六世洪德公第十八子小九公兴建。小九公,名君姿,字盛龄,南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生,卒于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原籍福建宁化石壁村,派分江西宁都鸦鹊林,南宋末,由贡生任广东循州(今龙川县)学正,任满返家途经兴宁,见此地山水秀丽,沃野丰裕,遂在县城东郊筑室落业,起名九厅十八井,意为纪念其父洪德公九妻十八子盛事。门前有禾坪和水塘,分布面积917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阔83.8米,进深 76.1米,建筑占地面积5850平方米,有9厅190间房18个天井。禾坪左端有斗门,墙基以三合土夯墙,上部为土砖、木、瓦构筑,硬山顶。九厅十八井经1884年及2004年修缮,现为兴宁境内年代最为久远之围龙屋,2009年8月评为“兴宁十大古民居”,2011年2月评为“梅州市客家古民居”。
九厅十八井是客家民居的三种典型代表(土楼、九厅十八井、围龙屋)之一,广泛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客家地区,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相结合而构建的大型民居建筑。
九厅即指门楼、下、中、上、楼上、楼下、左花、右花、天厅等九个正向大厅,十八井包括五进厅的五井、横屋两直各五井、楼背厅三井。九和十八,只是一个表多数的词,不一定就只是九个厅十八个天井,往往很多民居都有超过九厅十八井的格局。其厅、井布局科学合理,各厅各有功用。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政,偏厅接客会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炊沐,家族聚居,集政、经、居、教于一体。
"九厅十八井"设计构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通风、采光、排水、卫生,连同子孙的发展都纳入规划之中。另外,它能够使各种人才施展在建筑技术方面的艺术才能,造出飞檐翘角、雕梁刻柱。它继承了中原的宗族府第式的建筑风格,沿中轴线两边展开,层层递进,左右对称,布局严谨,这种民居规模大的可以容纳一个家族上百户人家居住。
围屋的主体是堂屋,堂屋由天井、廊道和厢房组成,是“三堂六横三围龙”结构:三堂指南北中轴线上,上、中、下三个大厅;六横指六厢;三围龙就是位于房子后部、把左右的横屋连在一起的、筑起围墙形按半圆形排列的一溜房子,每围层正中一间为“龙厅”(是族人聚议的公共场所 ),故名“围龙”屋。
我们先入正大门,此门以石为框,门楣书写“九厅十八井”屋名,大门左右置一对石鼓及石墩,门联“龙门夺锦 凤阁鸣珂”。入得大门,可见上中下三堂,间以天井,宽敞明亮。天井放水是两侧厢房天井水排入中厅天井,汇合后排出。天井内来水右庚左艮,中厅三个天放水均出午口。一般来说阳宅放水须宜在甲、庚、丙、壬、乙、辛、丁、癸和乾坤艮巽干维上 忌十二地支放去。但是“九厅十八井”放水出午口。可见法无定法,可变通为用。
我们迈进中堂,满满的贵气充盈着,看到左边梁架悬挂“文魁”匾,右边为“举人”、 “钦点进士”及“内阁中书”匾。
罗锦炎自豪地夸耀祖先洪德公的阳刚之气,说他有九妻,生十八子。据《兴宁罗氏族谱》总谱及《小九公右八房》载,小九公之父洪德公,字必元,行任郎,福建汀洲人,生南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年),为南宋景定年间进士,曾官湖北咸宁县令,嗣擢抚州太守、桂林太守,官至朝散大夫等职,配九妻,生十八子。
我欣赏着陈列的对联,觉得写得工整,又雅致,如下堂屏风柱联“春深碧海腾龙甲 花满丹山起凤毛”;中堂堂面联“五百星迥留旧泽 三千骥展发新猷”,中堂联“九厅毓秀七百春秋留芳史 十八井泉无数风流颂古今”;上堂堂面联“忠孝流芳千千世 诗书传家万万年”,上堂联“泽沛先儒当思永绳仲素业 源流学士还期远接孟郊风”。
我们从上厅神位后面的小门走到外面,见到宅后隆起的化胎则像椅背一样,为人工风水,以此为围龙屋提供安稳坚固的靠山,土质红黄色,较为宽阔,有650余平方米。化胎饱满隆起,象征女人腹部,这就是围龙屋独有的“化胎”(亦称花阶、花头脑,背湖岭)。颠沛流离的客家人,把他们对孕育子孙庇护后代的恳求,托付给"化胎”。“化胎”上铺的石块越多,寓示子孙后代越兴旺,所以“化胎”寄托着客家人世代兴旺的美好愿望。
化胎是客家围龙屋的必备构件。学者江金波、梁德新认为, 客家围屋一般坐北朝南,房屋的主体群建筑与围墙之间的露天部分呈半圆形,称为"花台"或是“化胎”。其从后向前倾斜的半月型坡地,用作种植花木或以碎石、鹅卵石铺砌,而不用石块或三合土铺平,寓意龙气闭塞,是全屋的风水宝地。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吴庆洲老师曾撰文《从客家民居胎土谈生殖崇拜文化》,认为胎土源自生殖崇拜文化客家民居的围龙屋和五凤楼中,均有一处称为胎土(或称化胎、花胎、花头)的所在,其位置在中轴线上的祖堂之后,形如半月,高于祖堂地平。
东兴围化胎外有原有三围围龙,外围龙部分已拆,仅在左后侧仍存三围与横屋相连成势。屋右前端有口古井,井围以石打造,累年磨损,井沿磨得凹凸不平。
围龙屋建筑服从风水学上的“左青龙右白虎”之说,一般右边第三层围龙缩短了一些,以减少虎的杀气;左边三层围龙均比右边凸出,以增加龙气。
围龙屋的设计与建造,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生存智慧,融风水玄机于其中,并具有实用性、观赏性。我们面对这座走过了七百多年的历史的围龙屋,虽经沧桑巨变,保存至今,感到与后人的珍惜和维护分不开。如今,古老的围龙屋,空空荡荡,仅留几户人家,其后代繁衍至百万人口,分布在海内外,遵照“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早晚勿忘亲命语,晨昏须顾祖炉香。苍天佑我十八子,九妻孩儿共洪徳”的祖训,四海为家,走向辽阔的世界,寻找人生新的发展平台。如今的围龙屋成为一种宗族历史的遗迹和游子归乡祭祖的精神家园!
(温情提示:赣南杨公风水培训中心,由曾祥裕亲自授课和指导野外实习。2017年元月一日将在风水名城赣州古城办班,联系电话13766307454,QQ421184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