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信用货币发行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应该采取的相关措施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正确地处理信用货币发行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对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坚持适度的信用货币发行
为了实现信用货币发行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在信用货币发行上要坚持以下的原则:
1.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如前所述,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需要借助信用货币为中介才能实现。因此,为了使商品流通能够顺利进行,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就必须使信用货币的供给与实现经济的发展需求保持相对一致,使每一个商品都可以通过以信用货币为中介的交换方式,顺利地实现周转,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主要通过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格体现出来,理论上而言,商品价格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品价值总量、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应数量,而商品的价值总量又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交易结算模式及效率,而货币供应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货币管理当局的货币政策意图。就上述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言,由于生产力发展是一个缓慢上升的过程,而一定时期资金结算模式及效率也相对稳定,只有货币发行数量由于主要取决于货币管理当局的货币政策意图,由此导致货币发行数量是最容易变动的。由于信用货币的供给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货币管理当局的政策意图,因此,为了保持商品经济生产条件下价格的相对稳定,货币政策管理当局必须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适度地发行信用货币,将保持商品价格的相对稳定,作为信用货币发行所必须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由于信用货币的价值最终需要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体现出来,与黄金商品货币不同,信用货币只是体现商品价值的一种观念上的货币,这就要求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要将实体经济的发展作为社会生产发展的重点,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居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使以信用货币表现出来的观念上的价值具有真实的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做支撑,从而确保信用货币币值的相对稳定。总体来看,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1.以满足居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虽然经济发展的最终成果可以通过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体体现出来,但是,考虑信用货币的本质属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追求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归其原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商品价值总量可以通过货币管理当局扩大货币发行的方式来实现,而信用货币发行规模的增加,并不能起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商品供给规模的效果。
二是以追求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为目的社会生产,其生产的产品在总量和结构上并不能满足一定时期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需求,从而最终使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无法通过交换的方式,转换为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形态做支撑的商品。从经济实践来看,如果社会生产单纯地是为了追求价值总量,那么,社会生产必然会向那些价值数量较大的生产领域倾斜,其主要表现为在自然资源货币化条件下,社会生产将在很大程度上偏重于以资源消耗为主导的粗放型社会再生产,偏重于单位商品价值较大的投资领域的再生产,偏重于奢侈消费、畸型消费所依托的奢侈消费品的再生产。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社会商品价值总量,但是,其却与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相违背。一方面,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投资领域的不断扩张也使居民很难从经济发展中获取消费上的满足,而偏重于奢侈、畸型消费品的生产,将使多数居民生活水平不能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得到相应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生产的产品最终只有被用于消费,社会再生产才能得到持续发展,而在社会生产以追求价值总量为主要目的的生产模式下,投资品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奢侈品、畸型消费品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都会使生产与消费严重脱节,其既不利于生产产品通过消费的方式,最终实现使用价值向价值形式的转化;也不利于劳动力的持续再生产。理论上而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重要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再生产如果不能得到充分的消费资料供给,劳动力供给的短缺[1]也会使这种以片面追求价值总量为主要目的的生产模式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因此,为了使社会生产得到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生产的目的与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保持一致,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就必须克服单纯地为了追求以信用货币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的生产方式,而将社会生产的真正目的转为不断满足和提高本国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只有如此,社会生产发展才能真正地实现生产与消费总量的基本平衡,社会经济结构才能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地实现优化升级。
2.实现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上而言,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生产要素供给的可持续性以及市场需求的可持续性。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实体经济的发展不但表现为一定时点上商品使用价值总量与价值总量水平的高低,而且更多地表现为商品使用价值总量和价值总量在动态时间点所实现的持续增长。
从供给角度来看,要实现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保持生产要素供给的可持续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资金而言,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其必须保持与经济发展总量相适应的资金供给,以保证商品正常的周转;二是就劳动而言,其必须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不断延续,并且劳动者素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得到提高;三是就技术而言,其必需保证维持经济运行的既有技术得到传承,并且随着教育、科学研究投入的不断增加,使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此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四是就管理而言,在货币经济条件下,其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以确保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五是就自然资源而言,一方面要通过提高自然资源使用效率的方式,尽量延长自然资源的使用年限;另一方面,要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早日实现对于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再生产品的替代,使社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需求角度来看,要实现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具有可持续的市场需求,在经济实践中,其主要表现为保持生产与消费的相对一致[2],为了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相对一致,就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产业结构纵向布局上,使国民经济各产业的上、中、下游产品结构相对合理;二是在产业结构横向布局上,使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总量和结构相对合理;三是就消费资料的最终需求而言,要实现社会消费需求与产品供给的相对匹配,使居民生活水平都可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得到持续提高,使消费资料生产与消费需求保持基本一致,就必须通过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构建,使居民有能力消费,进而实现可持续产品需求与可持续产品供给的相对均衡。
3.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理论上而言,在一定经济发展总量的条件下,积累与消费在数量上是一种“此消彼涨“的关系,积累更多地表现为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一定时期社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增量中有一部分用于生产资料的生产;而消费则主要表现为消费资料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一定时期社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增量中有一部分用于消费资料的生产。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正确地处理好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要明确积累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消费,而不是单纯地为积累而积累。理论上而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消费品,而不在于一味地扩大积累规模。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实践中,要防止出现依靠投资内循环的方式实现经济总量扩张的误区。因为,在投资内循环的发展方式下,社会生产更多地局限于在投资领域内部不断地进行循环,以此实现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张,其主要表现为积累规模的不断增长。实际上,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来看,这种侧重于投资内循环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真正地实现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其一方面导致了大量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现象;另一方面也使经济发展由于最终缺乏消费的支撑而不可能持续。为了使积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就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投资品的生产一定要考虑消费需求水平和结构,使生产与消费之间保持相对均衡,而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发展规模,使投资陷入内循环式的不断扩张。

二是要明确消费过程也是积累的过程,消费为积累提供了进一步的动力和压力。从生产要素的再生产角度考虑,消费的过程其实也是积累的过程,其主要表现为消费可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可持续性,以此为更大规模的积累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与此同时,消费导致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张以及新型消费需求的不断出现,也为积累提供了进一步的动力和压力,由此推动积累规模和质量的不断扩张和提高。



[1]理论上而言,劳动力供给的短缺,既包括数量上的短缺,也包括劳动者素质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发展需要所出现的质量型短缺
[2]这里的消费既是指生产资料的消费,也指生活资料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