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会产生货币资本,除了一部分从生产资本中游离出来专门承担货币资本职能的这部分资本之外,还有一部分货币资本来源于居民储蓄。就专门承担货币资本职能的资本来源而言,其一方面来自于企业闲置的货币资金;另一方面,来源于根据市场分工而出现的专门货币资本投入。
就构成货币资本来源的居民储蓄存款而言,其来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一是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导致的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理论上而言,生产力的发展会相应降低单位消费品的价值,在居民消费水平相对不变的条件下,居民既定的收入水平会出现相对剩余,由此产生了一定的储蓄。
二是由于自然资源货币化而增加的居民储蓄形态。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完全分割的。就自然资源而言,由于其自身的天然属性以及在现代工业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自然资源的价格一般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鉴于初始自然资源所有者与需求者之间并不是一种等价的价值付出和补偿关系,其主要表现在初始资源开采的成本付出与资源出售价格之间所呈现出的一种非等量关系,由此导致初始资源开采的成本付出与资源出售价格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差额,从整个社会来看,这个差额并不能通过等价的交换形态予以补偿,这就需要政府额外地发行一部分货币,来使自然资源顺利地实现货币化。在现实生活中,自然资源的货币化主要表现为土地一级市场拍卖所取得的巨额收入、自然资源开采成本与价格之间出现的巨大差额而导致的巨额利润等方面。
三是在居民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社会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居民收入的一部分不能实现对于消费品的购买,由此形成一部分储蓄。在现实经济发展过程中,一般而言,居民收入形态与其消费品形态之间是一种一一对应关系,这种一一对应关系在经济发展实践中能否得以顺利实现,关键在于一定时期社会生产资料再生产与消费资料再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当消费资料供给与居民货币收入之间相互匹配时,居民收入全部用于消费,一般不会产生储蓄增量。而当消费资料供给与居民货币收入之间不匹配时,就会使一部分居民货币化收入不能转化为消费品而出现剩余,由此导致居民储蓄的增加。
四是出于对未来不确定的支出预期,居民在既定收入水平下通过削减既有消费水平所形成的储蓄。理论上而言,这种不确定支出预期,是指维持居民基本生存需要的支出预期,其主要是指既可以由居民自己负担也可以由社会负担的,与居民基本生存需要密切相关的支出,主要包括医疗、养老、子女教育以及失业保障等几个方面内容。理论上而言,在上述支出作为公共支出由社会负担的条件下,居民完全没有必要考虑上述支出负担,居民可以将既定所得全部用于消费,以此满足其基本消费和发展消费的需要。如果随着社会变革的发生,政府将以前由社会提供的医疗、养老、子女教育以及失业保障等公共开支转由居民个人负担时,为了满足于这种支出的需要,居民必须在即定的收入中扣除一部分,以储蓄形式来为上述不确定支出作准备。
五是由于政府信贷投放过多,导致货币在投资和消费领域分布不均衡形成的居民储蓄。在现代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政府投放增量货币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经济增长。考虑货币投放在投资和消费领域分布的不均衡,当新增货币过多地用于投资领域时,在投资领域内循环规则作用下,社会投资会出现不断扩张的格局,由此导致消费品供给的相对不足,理论上而言,这种消费品的供给,既包括居民基本消费品的供给,也包括代表居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那些消费品的供给如旅游、文化产品供给等,使那些通过增量货币发行而取得收入的居民无法在消费领域找到合适的消费品,他们只能将这部分新增的货币收入用于储蓄,其一方面为投资的不断扩张提供相应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投资与消费关系的进一步失衡。
六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资鉴于对本币升值预期进入本币升值国形成的储蓄(这里包含外资投资收益留存部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一国本币出现了升值趋势,那么,资本的“逐利”性会使外部资金大量涌入本币升值国,而外部资金的不断涌入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一国本币的升值幅度,并进一步强化其本币的升值预期,受之影响,外部资金会源源不断地流入本币升值国,直到这个国家本币升值趋势发生逆转。由于外部资金在对一个国家的汇率进行投机时,其只有将外币换为本币,才能通过对被投机国本币升值的方式,来获取巨额外汇投机收益。鉴于进入本币升值国的外币持有者有一部为国外居民,因此,这些资金进入本币升值国所兑换的本币,也多数以居民的本币存款形式表现出来。理论上分析,鉴于这部分居民储蓄的最终所有者是国外居民,虽然短期之内这部分储蓄能够由资本进入国来使用,但是其使用方式应该是通过与这部分储蓄相对应的外币在国际市场购买初级形态生产要素或次级形态生产要素的方式,来获取相应的收益,并且这种收益率在一定期间内要大于资本进入国本币的升值率,只有这样,该国才能在本币升值条件下实现对于外部流入资金使用的正收益。
七是在统一的外币结算方式下,由于贸易经常性收支顺差所形成的不能实现正常购买力的储蓄。在统一外币结算方式下,一切进入本国的外币都必需按照一定汇率折换成本币,理论上而言,鉴于贸易收支的相互性,由贸易出口所导致的生产要素消耗必需通过进口相应的初级形态生产要素及次级形态生产要素的方式,来进行弥补,因此,一国最终取得的外汇存量,主要表现为通过贸易活动所获得的以外币形态作为表现形式的对外贸易利润结余。如果一国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出现大量的单边贸易性顺差,则说明该国通过出口所获取的购买力无法通过从国外进口相应物品的方式,来满足本国的生产和消费需要。在统一外汇结算方式下,这部分与贸易收支顺差相对应的外汇,有一部以本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形式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