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困境”


“李嘉图困境”

 

在价值理论发展的历史上,李嘉图达到了古典经济学时代的最高成就。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很多继承自李嘉图,所以马克思说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但是,因为历史的局限,李嘉图的价值理论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李嘉图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是在李嘉图体系中无法解释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李嘉图生前,这些问题就不断受到马尔萨斯的攻击,李嘉图去世后,马尔萨斯还不依不饶地持续攻击。“李嘉图学派”(这个学派实际上只有李嘉图、詹姆斯·穆勒和麦克库洛赫三人)的詹姆斯·穆勒为捍卫李嘉图的荣誉而与马尔萨斯论战,也陷入困境。最终,因为李嘉图体系中的这些问题无法解决,李嘉图体系就崩溃了。导致李嘉图体系崩溃的那些问题,就叫做“李嘉图困境”。

“李嘉图困境”指的是李嘉图价值理论中两个李嘉图理论无法解释的矛盾:一是价值规律与资本利润的矛盾;二是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

我们先看第一个矛盾。按照李嘉图所主张的价值规律,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的原则。就劳动与资本的交换而言,等价交换就意味着劳动创造的价值与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相等,(按照马克思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要求v+m=v。这样的话,m,也就是剩余价值或者利润就等于零。于是,根据价值规律,就否定了利润的存在,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可是,利润是实际存在的,资本主义是实际存在的,这就是一个矛盾。在李嘉图体系中,这个矛盾得不到解释。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可以解释的。实际上,在工人和资本家的交换中,工人出售给资本家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工人是不能出卖劳动的。工人所拥有的,能够出卖的只是劳动力而已。在工人与资本家的交换中,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是存在并发挥作用了的,也就是说,资本家是按照劳动力价值向工人支付工资的。只是,资本家按照劳动力价值向工人支付工资,得到的是工人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劳动力在被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创造出一个高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是两个在性质和数量上都不同的东西——这其中的余额,就形成剩余价值,或者利润。可见,就李嘉图困境的第一个问题而言,关键在于李嘉图不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马克思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之后,问题或者困境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个矛盾要稍微复杂一些。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或者说商品按照价值出售。这样的话,等量资本投资于有机构成不同的行业,所获的利润应该是不同的。比如有两个资本AB,都是100,有机构成分别是802050:50,如果剩余价值率都是100%的话,则价值分别是

A:80c+20v+20m=120

B:50c+50v+50m=150

剩余价值分别是2050

可是,现实中的情况不是这样的。因为资本可以自由流动,不同部门的利润率会出现平均化的趋势,相同资本会获得相同利润。这就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也就是马克思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所解释的内容。在我们上面的例子中,资本自由流动的结果,是形成35%的平均利润率,两个相同的投资获得相同的平均利润35

马尔萨斯就这个矛盾向李嘉图提出了挑战。李嘉图确实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在他的理论体系中,缺乏解释这一问题的核心工具。李嘉图只能敷衍和搪塞,说价值规律还是存在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只是一个例外。这样的说法显然不能让人信服。马尔萨斯攻击说,你所说的规律可能是例外,而你所说的例外可能才是规律。

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相识于1810年关于银行券发行的争论,他们分别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拥有大量土地的李嘉图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很少拥有土地的马尔萨斯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当时英国与法国处于战争状态,为应付军费需要,政府大量发行国债,而国债的发行,又推动了银行券的发行,推动了物价的上涨。李嘉图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代表,对银行券发行持反对态度,因为通货膨胀会恶化产业资产阶级的经营环境。马尔萨斯则对银行券发行持肯定态度,因为如果不发行银行券的话,政府就只能通过增加农业税来应付战费支出,这对地主阶级大为不利。李嘉图与马尔萨斯的立场针锋相对,竞相发表文章攻击对方。在此过程中,马尔萨斯向李嘉图提出交好的建议,通过信件往来交流意见。自此,李嘉图和马尔萨斯成为终身的论敌和朋友。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之间的再一次论战发生在1815年,也就是滑铁卢战役发生之前。英国和法国仍处于战争之中,为了进一步控制法国粮食进口,英国实施新谷物法,提高谷物进口限价。谷物价格的提高,对于产业资本来说是个灾难,因为谷物价格提高会导致工资成本上升和产业利润下降;但是,对产业资本是个灾难的事情,对于地主阶级却是个福音。谷物价格提高,直接导致的就是地租的上升。——地租是价格提高的结果。在这场争论中,李嘉图发表了他最重要的论文之一《论谷物低价对资本利润的影响》。在这篇论文中,李嘉图建立了他的地租理论。这篇文章体现出李嘉图卓越的理论分析能力,显示出李嘉图已经是一流的经济分析家了。在詹姆斯·穆勒的鼓励和督促下,经过两年的努力,李嘉图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写作出版了他最重要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这之后,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之间又展开一系列论战,其中就包括马尔萨斯对李嘉图体系中上述两个矛盾的指责。马尔萨斯对李嘉图的著作几乎是作了逐段逐句的批评,其结果是在此基础上写成了他的一部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尔萨斯的著作出版后,李嘉图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对其分析和论证进行了批判,其结果是写成了他最后的重要著作《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

李嘉图去世后——李嘉图离世之前,还赠送了马尔萨斯一笔生活费——马尔萨斯继续对李嘉图体系进行批判,这时候,为李嘉图体系辩护的任务就落在在詹姆斯·穆勒的身上。詹姆斯·穆勒的经济分析能力要远远在李嘉图之下,李嘉图未能解决的问题,詹姆斯·穆勒也解决不了。最后,詹姆斯·穆勒不仅未能挽救李嘉图体系,反而加速了李嘉图体系的崩溃。下面主要讲一讲詹姆斯·穆勒对李嘉图困境中第二个问题即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的解释。詹姆斯·穆勒讲了一个“新葡萄酒和陈葡萄酒”的故事,来解释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这个故事与这个矛盾有什么关联呢?价值规律要求的是,商品价值由劳动决定;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说明,决定价值的似乎还有劳动之外的因素。新葡萄酒与陈葡萄酒,其生产上投入的劳动相同,但是,陈葡萄酒的价值要高于新葡萄酒,这说明陈葡萄酒的价值决定中还有劳动之外的因素。这样来看,从新葡萄酒和陈葡萄酒的价值比较中,是可以找到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矛盾的源头的。詹姆斯·穆勒的解释是这样的——新葡萄酒与陈葡萄酒使用了相同的活劳动,活劳动在其中凝聚的价值相同;陈葡萄酒价值高于新葡萄酒的原因在于,陈葡萄酒窖藏过程中,其他因素参与了价值创造。一是自然力的作用创造了价值,二是资本的生产力创造了价值。詹姆斯·穆勒的这一解释,毫无价值,而且危害严重。本来李嘉图所坚持的是一元的劳动价值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而在詹姆斯·穆勒的辩护中,价值的来源不仅有劳动,还有了自然力和资本力。一元价值论就变成了多元价值论。詹姆斯·穆勒看起来是在为李嘉图辩护,实际上是抄了李嘉图的老底,直接否定了李嘉图。就这样,詹姆斯·穆勒的辩护加速了李嘉图体系的崩溃。

关于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在马克思体系中是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的。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有历史性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价值规律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之前,商品是按价值出售的,而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在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形成之后,商品价格就不再由价值决定,而是由生产价格决定;或者说,在资本自由流动背景下,决定价格的不再是价值,而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决定价格,是价值规律在资本自由流动背景下的新的表现形式。这样的认识,李嘉图不具备,詹姆斯·穆勒更不具备,所以,面对马尔萨斯的质疑和批判,他们就无法进行有力的回击。

阿蓉上学期间,就“李嘉图困境”问题问过我三次。每一次解答之后,我的认识都会有一些深化。对阿蓉来讲也是这样的,每一次的“听懂”都不同。最后应该是真正理解和把握了的,她写成了一篇论文,还公开发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