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学者的榜样——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我纪念张纯如【新月新语】
赵新月:她是中国学者的榜样——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我纪念张纯如【新月新语】
文/赵新月
也许,罪恶没有阴阳界。也许那个世界里,也需要正义。
12年前,她饮枪去了那个世界。
她留给阳间的,是一个倩影,还有一部名著《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今天,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庄严肃穆。绵绵不绝的阴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默哀中寂静无声的广场,凄厉的防空警报,震撼心灵的和平大钟,振翅群飞的白鸽,30万无辜的亡灵……
这样的日子,我想起了她。
张纯如,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祖籍江苏淮安,1968年3月28日生于美国,2004年11月9日自杀身亡,年仅36岁,以英文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而闻名世界,第一次让西方人直面了南京曾经发生过怎样的人间惨剧。
《南京暴行》1997年一出版,一个月内就打入美国最受重视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被评为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书籍。美国《新闻周刊》评论该书:对二战中最令人发指的一幕作了果敢的回顾,改变了所有英语国家都没有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详细记载的状况。该书曾连续14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再版十余次。
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学者?
张纯如,就是我们的榜样。
——她正直善良。从小听父母讲述南京大屠杀,她惊诧万分;长大后一个偶然机会,看到南京大屠杀真实的历史照片,她内心滴血,顿感生理上都浑身不适。在《南京大屠杀》一书的写作过程中,张纯如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她做学问的道德禀赋。
——她千山独行。在西方人只知道纳粹屠杀犹太人而不知道南京大屠杀时,在国际舆论只谴责纳粹暴行而很少抨击日军罪恶时,她毅然踽踽独行,穿越荒原。没有千山我独行的勇气和自信,此生必将与学者无缘。
——她面向现实。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室、互联网,只是张纯如学术上的“导航图”,而她要寻索的,是可以触摸的现实。她冒着酷暑穿行在南京城的大街小巷,询问每一个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她不远万里,到欧洲寻访当年见证人的后裔。她看到了活动的历史,她听见了石头的尖叫。她不是象牙塔里的雕凿手,而是阴阳界上的拓荒者。
——她不惧恫吓。由于张纯如“一意孤行”要揭开并向全世界讲述南京大屠杀真相,右翼分子气急败坏。面对莫名其妙的恐吓信和恐吓电话,她义无反顾,大义凛然,丝毫不为所动,更不会有半步退却。
——她不图名利。对于美国这样的物质社会,年轻人都在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而一个年轻女孩要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但当时只有25岁的张纯如,却志向明确:“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
——她夙兴夜寐。她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不知疲倦地在世界各地奔忙,每天休息很少,永不停歇地向历史的巷道掘进。她是工作狂,异常投入,她总是把自己推向极限,经常工作到累倒为止。
——她视野宏阔。张纯如基于全球视野,站在当代和历史、民族与世界的交汇点上研究南京大屠杀。她辞世前,正在进行第四本书的工作,主要是描述二战期间在菲律宾巴丹半岛和日军作战的美军坦克营官兵,他们后来被日军拘禁并残忍虐待。无论写南京大屠杀,还是写美国被俘军人受虐待的历史,她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人性本善吗?未来世界如何才能美好?张纯如说,日本只有认罪,才会变成一个好的民族。她在第一次踏上南京这块故国土地的时候,就感叹:“忘记大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
——她义正辞严。张纯如与日本驻美大使一同接受电视访谈,日本大使居然含糊地宣称日本政府“多次为日军成员犯下的残酷暴行道歉”,张纯如当场指出,正是日本使用的含混字眼使中国人感到愤怒。她还重申了自己写作《南京暴行》的两个基本观点:一是日本政府从未为南京大屠杀作过认真的道歉;二是在过去几十年中,日本政府在学校教科书中从来就是掩盖、歪曲和淡化南京大屠杀。
——她治学严谨。张纯如除实地采访多位大屠杀幸存者,还佐以大量历史档案、第三方当事人的日记和书信,讲述了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中国平民的西方人士的故事。在调查中,她听不大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方言,但她全录下来了,并打破砂锅问到底。她著作列举的事实,铁证如山,不容置疑。
——她深入思考。张纯如曾说,写作使她对人性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既有做出最伟大事业的潜能,也有犯下最邪恶罪行的潜能——人性中扭曲的东西会使最令人难以言说的罪恶在瞬间变成平常琐事。
正直善良的情操;
千山独行的气概;
面向现实的抉择;
不惧恫吓的勇气;
不图名利的淡然;
夙兴夜寐的激情;
视野宏阔的主张;
义正辞严的风骨;
治学严谨的态度;
深入思考的执着。
以上所有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学者张纯如。
今日黄昏,一位社科界的朋友打电话来:“赵新月,今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你要写一篇文章。”
身为理论工作者,看到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我自然想到了张纯如,想到了一个好学者的标准,而张纯如就是榜样。
张纯如的家人回忆说,她多年来调查日军二战时期的暴行,从《南京暴行》到她近来准备写的新书,接触的全都是无比残忍和血腥的历史事实,一个个悲惨故事让她陷入痛苦深渊,加上艰苦的采访和写作,最终导致她抑郁乃至崩溃。
张纯如走前,曾留给家人一张纸条,要求家人记住她生病前的样子,她说:“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
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
她把一部《南京暴行》放在人生的天平上,让多少所谓的学者和著作,失去了分量!
以张纯如的一段话,与真正的学者们共勉——
你们会发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国际法,还不如国际政治和金钱更能实现真正的正义。那些拥有权力的人,经常以为自己凌驾于真理之上。我最大的希望,今天在座的各位当中,有几个人能成为为真、善、美而战的斗士。我们需要这样的人,为人类的下一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并保留人类文明的延续。请相信个人的力量,一个人也能让这世界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个人,甚至一个信念,就能引发或结束一场战争。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改变千万人的命运,所以,不要局限你的视野,永远都不要妥协你的梦想和理想!
是啊,永远不要局限我们的视野,永远都不要妥协我们的梦想和理想!
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
向优秀学者张纯如致敬!
2016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深夜赵新月看完央视六频道电影《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之后写于野草书屋。
欢迎关注“新月新语”!
欢迎留言,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