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国货币资本使用效率的相关对策


 

如前所述,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模式下,目前中国货币资本使用效率依然不高,货币资本与实体经济的结合程度依然较低,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货币资本在实体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发挥。为了充分发挥货币资本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当前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提高货币资本的使用效率,建立货币资本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为货币资本取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具体言之,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严格控制增量货币发行,确保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货币币值的高低既取决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又取决于货币管理当局货币发行规模的高低。理论上而言,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货币发行规模越大,货币贬值程度就越大。为了充分保护货币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当前应通过适度控制货币发行规模的方式,减少货币贬值的程度,一方面使货币资本所有者减少币值损失;另一方面,也使货币资本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之间在总量和结构上保持相对均衡。
2.放松国内金融管制,通过资金的自由流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如前所述,无论是在间接融资模式下,还是在直接融资模式下,资金的自由流动,是市场“逐利”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只有允许市场资金自由流动,才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具体言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资金的自由流动,使一些投资回报率较高的项目能够得到增量资金的支持,从而使符合国民经济产业发展方向、投资回报率较高的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充分发挥资金在“逐利”机制作用下优化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作用;二是通过资金的自由流动,形成间接融资市场、直接融资市场合理的投资回报率水平,有效地改善实体经济的融资结构和期限。
3.通过放松国内金融管制的方式,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均衡利率,为金融产品定价提供基础性前提条件。理论上而言,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之所以还没有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定价,其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前期实行的严厉金融管制措施密切相关,在严厉的金融管制条件下,资金不能实现自由流动,银行业经营的市场准入门坎较高,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使利率不能通过资金自由流动以及金融机构充分市场自由竞争的方式,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利率水平。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真实的市场利率是间接融资模式和直接融资模式下金融产品定价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金融市场运行效率,更好地发挥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当前有必要放松国内金融管制,允许资金自由流动,降低银行业市场准入门坎,通过资金自由流动以及金融机构的公平自由竞争,尽早地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均衡利率水平,为提高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创造有利条件。

4.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中对于潜在的货币资本有着以下论述“为了以后的使用而积累的潜在的货币资本有以下几项:1.银行存款;2.公债券;3.股票。最后,贮藏货币只是货币资本的暂时处在潜在的形式上,目的是要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1]。根据马克思以上论述,货币资本只有进入生产领域,才能真正地实现了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发挥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如果货币资本仅仅停留在金融市场,追逐的是金融产品利差,那么,其本身并不能直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其实现的收益只是一种财富的再分配。就此而言,从长远来看,货币资本要实现持续的投资收益,就必须与实体经济进行密切的有机结合,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为货币资本取得投资收益创造可能条件;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理论上而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潜在的货币资本最后能否进入生产领域,关键取决于以下两个要素:一是资本市场的收益率水平;二是实体经济的景气度。因此,要实现货币资本与实体经济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货币资本的生产性职能,当前可以采取以下两方面措施:一是必须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资本市场,使资本市场投资收益建立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而不是通过“击鼓传花”的游戏规则来鼓励投机;二是在政策上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方式来扩大消费,在传统产业保持生产与消费相对均衡的同时,通过培育新兴产业的方式,来营造新的消费热点和投资机会,为闲置资本进入生产领域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资本的使用效用。



[1]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385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