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之间的联系而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商品流通是顺利实现资本流通的前提条件。如前所述,在资本流通过程中,资本实现增值,必需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从资本增值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分析,购买和销售环节不能离开商品流通的支持。就购买阶段而言,货币资本所有者对于初始形态生产要素和次级形态生产要素的购买,其实质上也是这些生产要素作为商品参与商品流通的过程。在这个阶段的商品流通过程中,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货币资本,要顺利地实现由价值形态向以生产要素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形态转换,必须满足于以下两方面条件:一方面要有满足于货币资本需求的生产要素供给;另一方面,这些生产要素有将自身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形态的需求。只有这样,货币资本才能顺利地购买这些生产要素,并将之用于生产。就销售环节而言,作为商品资本表现形式的商品,只有通过商品流通渠道顺利地进行销售,商品资本才能最终转化为货币资本形态,从而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由此可见,顺畅的商品流通,既是货币资本由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形态向以生产要素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形态转变的必要条件,也是货币资本由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形态向以增量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形态转变的必要条件。
2.资本流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商品流通。就资本流通对于商品流通的影响而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本以生产环节为中介的流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流通载体。如前所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要实现增值,就必须通过生产环节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形态商品的方式[1],才能实现。就此而言,货币资本以生产环节为中介所进行的不断流通的过程,也就表现为新的商品生产不断进行的过程,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以生产环节为中介的流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有效的商品流通载体;
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逐利”特征,要求其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的方式来组织生产,从而确保其生产的商品能够顺利地实现销售。理论上而言,在既有的社会分工条件下,如果所有的生产主体都能够按照市场需求生产相应的商品,那么,一定时期生产的商品一定是满足彼此需要的商品,由此确保了商品的顺畅流通,其主要表现为商品通过以信用货币为中介的流通,满足了不同市场主体的需要;
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逐利”机制所导致的货币资本的不断循环,有利于通过增加商品供给规模的方式,有力地推动商品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商品流通品种不断增加。在以自然分工作为基础的商品流通模式下,受人类自身消费的刚性影响以及商品生产者生产能力的限制,一定时期商品流通规模及其品种都十分有限。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逐利”机制的作用会使商品生产者在保持货币资本流通连续性的条件下,扩大货币流通规模[2],通过商品生产规模扩张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价值增值。而货币资本为了获取更多价值增值所进行的商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张和商品生产种类不断增加的过程,也是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张和流通品种不断增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