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就是要深入研究市场变化,理解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要加强激励、鼓励创新,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
这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全面而深刻的表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之后,曾经有一部分经济学家试图用美国供给学派进行解读。然而,中国经济目前的情形和美国供给学派兴起的背景完全不同。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可能受供给学派的理论指导。用供给学派的理论解释供给侧改革是个重大的理论错误。
美国供给学派兴起之时,美国经济正深陷在“滞胀”困境中,一直被美国主流经济学家奉为圭臬的“凯恩斯主义”面临着破产危机。美国人为了摆脱“滞胀”困境只有重新寻找新的理论。于是,有部分经济学家重返经济自由主义,杜撰出以“供给会创造出需求,需求会主动适应供给”为核心的供给理论,形成了所谓的“供给学派”。暂且不论这个供给学派是否真的能解决美国的“滞胀”问题。即使假设其能解决“滞胀”问题,也未必适用当下的中国。
当下,中国经济虽然有下行压力,但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虽然整体看,在周期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之下,中国经济有下行压力,但是中国经济增长率还保持了6.5%以上的经济增长率,今年前三季度增长率均为6.7%。CPI也在3%以下。既不存在“滞”,也不存在“胀”。试图解决“滞胀“问题的供给学派无法解决中国当下的经济问题。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根本原因是结构性问题。多年来,忙于对经济总量的追求,没有下大力度进行结构性调整。结构性问题的逐渐累积导致了今天的经济下行。结构性问题的最终表现是供需的结构性失衡。供给结构无法适应需求结构。而非需求结构无法适应供给结构。供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脚点在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不关注“需求”,而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使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使供需实现结构性的动态平衡。发力点虽然在供给侧,但落脚点却是需求侧,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点在供给质量。提高供给质量的最终表现是提高产品质量。但是提高产品质量不等于产品高端。现在无论哪个行业都借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其产品的高端化,以“高端化”实现“高价化”。人的收入是分层的,市场需求也是分层的。提高供给质量的内容丰富,具体到产品层面就是产品质量合格、生态环保无公害、市场定位精准、适销对路。如果都生产满足高收入群体的“高端产品”,中低收入者的需求如何满足?供需的结构性失衡会更明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点在激活市场。破除人为设置的市场壁垒,建立统一、规范、有序的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鼓励引导市场主体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产品和服务,激发市场活力。
正是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美国供给学派,都关注供给,因而必须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被供给学派的错误理论所误导,瞄准落脚点、找准发力点、抓住关键点,推动供需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