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发出,立即有人问:“既然供大于求,为什么还会有人增大这个供?”我想说,人类天天喊人口爆炸,为什么还是天天在生。人类就是这种充满感性。每一个人都在想,绝不会因为我多生一个人口就会爆炸。投资者也会想,管他什么整体供大于求,只要在我这一亩三分地上是“稀有之物”就行。我这个城市有多少人口?每年应当产生多少需求?我在这个需求中应当占到多少的市场份额,所产生的销售额与投资之间形成怎样的损益关系?现金流的回笼呈怎样的态势?只要一算算,算得过来就OK了。
是的,理论上大体如此,但凭什么去决定你应当占有的市场份额呢?你就这么有信心保障你的产品就一定能取得预期的市场反应和收获吗?在我己走过的地方,看到的都是十几二十年前的产品的简单模仿,有的甚至是不及被模仿的产品,甚至不自觉地模仿的市场的淘汰品,自然也不上创新与升级。这是十分危险的。在我看来,生命知识是产品的灵魂,生命文化是产品存在的价值,具体的产品是灵魂和价值的载体。生命的知识刺激顾客购买的动机的形成,生命价值给顾客决定选择此而非彼的自我说服的理由,具体的产品则给顾客以一种满足需求和价值的“非不可”的感性审美。而产品在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的观照下的基础功能则成为了“第二性”。这就是类似把冰箱卖给摩斯基摩人的销售之策。在今后的市场中,生命本质的知识和生命的价值合一而成的一产品才可能是创新的知识文化产品,才可能被人们所选择。“供大于求”的剩余产品就可能退行为淘汰品。平均七十年才产生一个一次性需求,这个周期己十分幸运地成为一种令人着实鼓舞的周期,同时,对于产品的要求就不可能不比二十年前高,这也是必然。
创造而不是模仿式的制造,这是很重要的,至于怎样的生命知识与灵魂才合市场之需,就留给造园者自己去思考吧。
2016年12月24日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