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运行中正确处理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之间的关系


根据前面关于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的论述,在经济实践中正确处理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关系,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使用价值形态的产品生产作为资本流通的基础
根据前面关于资本流通的论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并不会凭空出现价值增值,理论上而言,只有货币资本直接转化为一定的生产要素,并通过生产要素的组合,生产出具有新的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并对之进行顺利销售之后,才能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由此完成资本流通的一个循环。就此而言,以价值增值作为目的资本流通,只能通过生产环节,才能最终实现资本流通的目的。就不经过生产环节所进行的资本流通而言,其所实现的增量价值,只是一种财富的再分配,其自身并没有创造一个增量价值的原子。在现实的经济实践中,要将使用价值形态的产品生产作为资本流通的基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通过生产要素与货币资本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根据资本流通的路径分析,为了有效地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货币资本必须通过与生产要素相交换的方式,为商品生产做必要的准备。因此,增量的生产要素供给是资本实现增值的前提条件。为了有效地促进生产要素与货币资本的有机结合,在经济实践中,一方面要培育充沛的生产要素;另一方面,还要通过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为生产要素与货币资本的有效结合,创造有利条件。
2.通过适应于市场需求的有效的商品生产,使货币资本增值与经济发展目标保持相对一致。在货币资本转换为生产要素之后,还必须通过科学的产品定位,使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组合所生产的产品适合市场需求,从而为实现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变提供前提条件下。此外,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还必须通过严格的生产管理的方式,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为实现货币资本的价值增值提供前提条件。理论上而言,资本所有者通过按照需求组织生产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成本的方式,其一方面可以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使商品生产满足了市场需求,从而确保了资本增值行为与经济发展目的的相对一致。
3.通过有效的营销方式,加速商品周转,为实现更多的资本增值创造有利条件。在资本流通模式下,由于资本所有者对于其生产的产品,必须通过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顺利转化的方式,才能最终实现资本增值。因此,为了顺利地实现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资本所有者除了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之外,对于其生产出来的商品,还必需通过有效的营销方式,来尽快地实现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换。而作为卖方市场的商品营销行为,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效用。此外,从资本流通的外部保障机制来看,为了加速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速度,完善的商品市场体系建设非常必要。
(二)保持适度的信用货币供应量
如前所述,在商品流通的条件下,如果通过信用货币增量供给的方式,确保商品流通的顺畅,那么,其一方面会导致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与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的脱节;另一方面,也会使商品生产偏离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使经济发展呈现商品货币化的发展趋势。在过多的信用货币供给影响下,实体经济领域中的商品价格投机行为以及虚拟经济领域中的虚拟产品价格投机行为,都会大行其道,其最终不利于保持经济运行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使使用价值形态的产品生产作为资本流通的基础,就必须保持适度的货币供应量,使商品的使用价值总量与价值总量保持相对一致。
(三)通过有效的商品流通为资本流通创造有利条件
理论上而言,一定时期商品流通要保持顺畅,就必须具备以下前提条件,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品适合市场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有适合市场的需求,才能顺利地实现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形式向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形式转换。
2.市场主体有一定的购买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市场主体购买能力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商品的价格水平以及市场主体的收入水平两个方面。理论上而言,商品的价格水平主要取决于商品的生产成本以及市场需求,而市场主体的收入水平主要取决于一定时期国民收入初始分配政策以及再分配政策。就前者而言,要实现降低商品生产成本、提高商品市场需求的目的,就必须通过科学地组织生产、按照市场需求生产产品的方式,向市场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就后者而言,要提高市场主体的购买能力,就必须通过科学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政策和再分配政策来实现。具体言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制定最低工资保障法的方式,在确保劳动力持续再生产的同时,提高社会购买力水平。
2)通过财政再分配的方式,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理论上而言,在货币资本将通过生产领域的生产活动作为其获取价值增值的主要方式时,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与消费的均衡发展。如前所述,在通过产品生产环节进行的资本流通方式下,其生产的产品只有顺利地实现销售,资本所有者才能最终实现价值增值,而就其生产的产品类别而言,其中有一部分为消费资料,因此,为了保证消费资料实现顺畅地销售,就必须正确地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使一定时期社会投资增长的同时,以消费资料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形态与以居民货币收入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形态保持相对匹配,从而使消费资料顺利地实现销售,最终为资本增值创造有利条件。理论上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利”机制的作用,会使从事生产资料生产的资本获利机会较少,而从事消费资料生产的资本获利机会较大。归其原因,其主要与从事生产资料生产的市场主体以生产为媒介追求资本价值增值的生产目的有关[1],从而导致生产资料买卖双方在交易价格上的搏弈程度相对激烈。当然,对于技术垄断型的生产资料生产而言,其仍然可以获得较高的资本收益,由于这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这里不再详述;而消费资料的生产和销售,其主要表现为消费资料生产者追求资本增值与消费者追求消费资料使用价值形态的买卖过程,就此而言,相对于从事生产资料生产的资本而言,消费资料的生产可以获得较高的资本收益,其在一定程度上使一定时期消费资料的生产成为资本所有者获取增量价值的必然途径。由于一定时期消费资料的需求主要通过居民工资性收入体现出来,因此,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为了使消费品能够顺利销售,实现消费品与投资品的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的基本均衡,在利用市场机制自动调节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同时,还必须通过财政再分配的方式,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对于一些没有生产能力的居民进行收入补助的方式,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充分发挥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1]虽然就生产资料买方而言,其主要侧重于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但是,其最终目的还在于通过购买的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来获取资本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