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1月,北洋大学堂学生年终大考,直隶总督王文韶特
派严复到堂当主考官;严复在《国闻报》上发表《拟上皇帝
书》(《严复的一些史实》之一百三十)
严孝潜
1898年初,严复又为通艺学堂聘请了一名外籍教习。(《汪康年师友书札》(二)第1719页)
1898年1月2日(十二月初十)和3日(十二月十一),严复连续两天在《国闻报》上,发表《论中国之阻力与离心力》(《严复集》第二册第465页),以物理比附政理。
1898年1月5日(十二月十三),严复拜会了直隶总督王文韶。(十二月十五日《国闻报》)
1898年这一年,严复一改与李鸿章自觉保持距离的清高态度,注重同新任顶头上司----直隶总督王文韶的关系,王文韶后来也多次对严复予以疏通保护。
1898年1月6日(十二月十四)至7日(十二月十五),天津育才馆学生年终大考,严复任主考。(十二月二十六日《国闻报》)
育才馆创办于1895年,在馆学生60名,学习英语、理学诸科,总办为孙宝琦。(1897年10月26日《国闻报》)
1898年1月7日(十二月十五),《国闻汇编》第四册出版,续登了严复的《斯宾塞尔〈劝学篇〉》和《<天演论>悬疏》。
1898年1月8日(十二月十六),北洋大学堂学生开始年终大考。直隶总督王文韶特派严复到堂当主考官。(十二月二十六日《国闻报》)
1895年10月2日,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清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并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在盛宣怀和直隶总督王文韶的参与下,125名新生入学呑纳学院,学院由此更名为天津北洋西学学堂。 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成为近代中国的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1898年1月10日(十二月十八)和11日(十二月十九),严复在《国闻报》上发表《论沪上创兴女学堂事》(《严复集》第二册第468页)。指出:“名既为人,不以男女而异也”,“妇女自强,为国政至深之根本”。
该学堂系由经元善、严信厚、汪康年等创设于1897年11月。“学生以60人为额,教以洋文、汉文、以及算学、绘图、医学、中外艺事等学”(1897年12月1日《国闻报》)
1898年1月13日(十二月二十一),严复再次拜会了直隶总督王文韶。(十二月二十三日《国闻报》)
1898年1月15日(十二月二十三)至17日(十二月二十五),严复在《国闻报》上发表《中俄交谊论》。(《严复集》第二册第471页)
严复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这是因为严复在去年《国闻报》上所发表的反对沙皇俄国代保旅顺、大连的文章,与当时清政府幻想联俄制日的外交政策相冲突,并引起沙皇俄国的敌意,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向《国闻报》施压,为了缓和这方面压力,严复一方面被迫违心地撰写了《中俄交谊论》,在《国闻报》上发表,一方面与日本驻华公使取得联系,试图利用日俄的矛盾,来抵挡俄国的压力。
1898年1月27日(正月初六),清廷开经济特科。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恭亲王奕领衔上奏,对上年十一月,贵州学政严修招“经济特科”人才议案予以支持。光绪皇帝依此批准了这个议案。
1898年1月27日(正月初六)至2月4日(正月十四),严复在《国闻报》上分九次发表不署名的社论《拟上皇帝书》。(《严复集》第一册第61页)
这是严复的一篇长篇议论文章。在这篇洋洋洒洒的万言书中,严复首先指出中国面临着将要亡国的危急形势,举朝无能,上下没有为皇帝出谋画策抵抗侵略者,感到非常痛心。他分析了中国积弱的原因,认为中国的积弱,至今己达到极点,究其原因,“内治”占十分之七,“外患”占十分之三。
严复在《拟上皇帝书》中,明确指出,在外敌入侵的新形势下,继续用过去的办法治国是不行的,必须起用与古初不同的人才,来策外交而辅内理。他强调求財非难,而理财为难;求才非难,而知才实难。严复主张变法,但是,他看到了变法的难度极大,各方面交相关联,牵扯不清。他认为变法不仅增新,而且要除旧,补泻兼施,除旧布新。
严复在《拟上皇帝书》中,向光绪皇帝提出在变法前急须实行的救亡图存,先治标的三项建议。第一,“联各国之欢”,即同各国搞好外交关系,出访各国,对外宣示变法,结交主持公道的国家。第二,“结百姓之心”,就是笼络天下人心,借出访之便,到沿海各地巡视,检阅军队,振奋全国士气。第三,“破把持之局”,即打破贪官污吏盘踞要津,把持政局的格局,对顽固守旧的官吏,进行必要的斗争。
严复在《拟上皇帝书》中,最后概括了自已的观奌:“以上三端,皆未变法之先所宜亟行者也。盖不联各国之欢,则侮辱之事,纷至沓来,陛下虽变法而不暇;不结百姓之心,则民情离渙,士气衰摩,无以为御侮之资,虽联各国之欢,亦不可恃,而不破把持之局,则摇手不得,虽欲变法而不能也。一其事在各国,二其事在万民,而三则在陛下之一心。”
严复在《拟上皇帝书》中,仅仅提出在实行变法以前,应该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他还说:“既变法之时,陛下之所先宜行者四”。“所谓既变法所宜先者,臣请竭其愚陋,继今而言心。”他所说的四条,将要接着说,但是,想说却没说。他是在试探着发表政见,先提些次要问题,后再提出主要问题。但由于当时形势的发展,严复也就再也没有把四条意见发表出来。
当吴汝纶在读到《拟上皇帝书》这篇文章后,在1898年3月20日写给严复的信中,表示:“前读尊拟万言书,……独其词未终,不无遗憾。务求赓续成之,寄示全壁。”(《严复集》第五册1561页)
1898年1月2日(十二月初十)和3日(十二月十一),严复连续两天在《国闻报》上,发表《论中国之阻力与离心力》(《严复集》第二册第465页),以物理比附政理。
1898年1月5日(十二月十三),严复拜会了直隶总督王文韶。(十二月十五日《国闻报》)
1898年这一年,严复一改与李鸿章自觉保持距离的清高态度,注重同新任顶头上司----直隶总督王文韶的关系,王文韶后来也多次对严复予以疏通保护。
1898年1月6日(十二月十四)至7日(十二月十五),天津育才馆学生年终大考,严复任主考。(十二月二十六日《国闻报》)
育才馆创办于1895年,在馆学生60名,学习英语、理学诸科,总办为孙宝琦。(1897年10月26日《国闻报》)
1898年1月7日(十二月十五),《国闻汇编》第四册出版,续登了严复的《斯宾塞尔〈劝学篇〉》和《<天演论>悬疏》。
1898年1月8日(十二月十六),北洋大学堂学生开始年终大考。直隶总督王文韶特派严复到堂当主考官。(十二月二十六日《国闻报》)
1895年10月2日,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清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并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在盛宣怀和直隶总督王文韶的参与下,125名新生入学呑纳学院,学院由此更名为天津北洋西学学堂。 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成为近代中国的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1898年1月10日(十二月十八)和11日(十二月十九),严复在《国闻报》上发表《论沪上创兴女学堂事》(《严复集》第二册第468页)。指出:“名既为人,不以男女而异也”,“妇女自强,为国政至深之根本”。
该学堂系由经元善、严信厚、汪康年等创设于1897年11月。“学生以60人为额,教以洋文、汉文、以及算学、绘图、医学、中外艺事等学”(1897年12月1日《国闻报》)
1898年1月13日(十二月二十一),严复再次拜会了直隶总督王文韶。(十二月二十三日《国闻报》)
1898年1月15日(十二月二十三)至17日(十二月二十五),严复在《国闻报》上发表《中俄交谊论》。(《严复集》第二册第471页)
严复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这是因为严复在去年《国闻报》上所发表的反对沙皇俄国代保旅顺、大连的文章,与当时清政府幻想联俄制日的外交政策相冲突,并引起沙皇俄国的敌意,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向《国闻报》施压,为了缓和这方面压力,严复一方面被迫违心地撰写了《中俄交谊论》,在《国闻报》上发表,一方面与日本驻华公使取得联系,试图利用日俄的矛盾,来抵挡俄国的压力。
1898年1月27日(正月初六),清廷开经济特科。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恭亲王奕领衔上奏,对上年十一月,贵州学政严修招“经济特科”人才议案予以支持。光绪皇帝依此批准了这个议案。
1898年1月27日(正月初六)至2月4日(正月十四),严复在《国闻报》上分九次发表不署名的社论《拟上皇帝书》。(《严复集》第一册第61页)
这是严复的一篇长篇议论文章。在这篇洋洋洒洒的万言书中,严复首先指出中国面临着将要亡国的危急形势,举朝无能,上下没有为皇帝出谋画策抵抗侵略者,感到非常痛心。他分析了中国积弱的原因,认为中国的积弱,至今己达到极点,究其原因,“内治”占十分之七,“外患”占十分之三。
严复在《拟上皇帝书》中,明确指出,在外敌入侵的新形势下,继续用过去的办法治国是不行的,必须起用与古初不同的人才,来策外交而辅内理。他强调求財非难,而理财为难;求才非难,而知才实难。严复主张变法,但是,他看到了变法的难度极大,各方面交相关联,牵扯不清。他认为变法不仅增新,而且要除旧,补泻兼施,除旧布新。
严复在《拟上皇帝书》中,向光绪皇帝提出在变法前急须实行的救亡图存,先治标的三项建议。第一,“联各国之欢”,即同各国搞好外交关系,出访各国,对外宣示变法,结交主持公道的国家。第二,“结百姓之心”,就是笼络天下人心,借出访之便,到沿海各地巡视,检阅军队,振奋全国士气。第三,“破把持之局”,即打破贪官污吏盘踞要津,把持政局的格局,对顽固守旧的官吏,进行必要的斗争。
严复在《拟上皇帝书》中,最后概括了自已的观奌:“以上三端,皆未变法之先所宜亟行者也。盖不联各国之欢,则侮辱之事,纷至沓来,陛下虽变法而不暇;不结百姓之心,则民情离渙,士气衰摩,无以为御侮之资,虽联各国之欢,亦不可恃,而不破把持之局,则摇手不得,虽欲变法而不能也。一其事在各国,二其事在万民,而三则在陛下之一心。”
严复在《拟上皇帝书》中,仅仅提出在实行变法以前,应该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他还说:“既变法之时,陛下之所先宜行者四”。“所谓既变法所宜先者,臣请竭其愚陋,继今而言心。”他所说的四条,将要接着说,但是,想说却没说。他是在试探着发表政见,先提些次要问题,后再提出主要问题。但由于当时形势的发展,严复也就再也没有把四条意见发表出来。
当吴汝纶在读到《拟上皇帝书》这篇文章后,在1898年3月20日写给严复的信中,表示:“前读尊拟万言书,……独其词未终,不无遗憾。务求赓续成之,寄示全壁。”(《严复集》第五册1561页)
1898年初,严复又为通艺学堂聘请了一名外籍教习。(《汪康年师友书札》(二)第1719页)
1898年1月2日(十二月初十)和3日(十二月十一),严复连续两天在《国闻报》上,发表《论中国之阻力与离心力》(《严复集》第二册第465页),以物理比附政理。
1898年1月5日(十二月十三),严复拜会了直隶总督王文韶。(十二月十五日《国闻报》)
1898年这一年,严复一改与李鸿章自觉保持距离的清高态度,注重同新任顶头上司----直隶总督王文韶的关系,王文韶后来也多次对严复予以疏通保护。
1898年1月6日(十二月十四)至7日(十二月十五),天津育才馆学生年终大考,严复任主考。(十二月二十六日《国闻报》)
育才馆创办于1895年,在馆学生60名,学习英语、理学诸科,总办为孙宝琦。(1897年10月26日《国闻报》)
1898年1月7日(十二月十五),《国闻汇编》第四册出版,续登了严复的《斯宾塞尔〈劝学篇〉》和《<天演论>悬疏》。
1898年1月8日(十二月十六),北洋大学堂学生开始年终大考。直隶总督王文韶特派严复到堂当主考官。(十二月二十六日《国闻报》)
1895年10月2日,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清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并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在盛宣怀和直隶总督王文韶的参与下,125名新生入学呑纳学院,学院由此更名为天津北洋西学学堂。 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成为近代中国的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1898年1月10日(十二月十八)和11日(十二月十九),严复在《国闻报》上发表《论沪上创兴女学堂事》(《严复集》第二册第468页)。指出:“名既为人,不以男女而异也”,“妇女自强,为国政至深之根本”。
该学堂系由经元善、严信厚、汪康年等创设于1897年11月。“学生以60人为额,教以洋文、汉文、以及算学、绘图、医学、中外艺事等学”(1897年12月1日《国闻报》)
1898年1月13日(十二月二十一),严复再次拜会了直隶总督王文韶。(十二月二十三日《国闻报》)
1898年1月15日(十二月二十三)至17日(十二月二十五),严复在《国闻报》上发表《中俄交谊论》。(《严复集》第二册第471页)
严复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这是因为严复在去年《国闻报》上所发表的反对沙皇俄国代保旅顺、大连的文章,与当时清政府幻想联俄制日的外交政策相冲突,并引起沙皇俄国的敌意,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向《国闻报》施压,为了缓和这方面压力,严复一方面被迫违心地撰写了《中俄交谊论》,在《国闻报》上发表,一方面与日本驻华公使取得联系,试图利用日俄的矛盾,来抵挡俄国的压力。
1898年1月27日(正月初六),清廷开经济特科。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恭亲王奕领衔上奏,对上年十一月,贵州学政严修招“经济特科”人才议案予以支持。光绪皇帝依此批准了这个议案。
1898年1月27日(正月初六)至2月4日(正月十四),严复在《国闻报》上分九次发表不署名的社论《拟上皇帝书》。(《严复集》第一册第61页)
这是严复的一篇长篇议论文章。在这篇洋洋洒洒的万言书中,严复首先指出中国面临着将要亡国的危急形势,举朝无能,上下没有为皇帝出谋画策抵抗侵略者,感到非常痛心。他分析了中国积弱的原因,认为中国的积弱,至今己达到极点,究其原因,“内治”占十分之七,“外患”占十分之三。
严复在《拟上皇帝书》中,明确指出,在外敌入侵的新形势下,继续用过去的办法治国是不行的,必须起用与古初不同的人才,来策外交而辅内理。他强调求財非难,而理财为难;求才非难,而知才实难。严复主张变法,但是,他看到了变法的难度极大,各方面交相关联,牵扯不清。他认为变法不仅增新,而且要除旧,补泻兼施,除旧布新。
严复在《拟上皇帝书》中,向光绪皇帝提出在变法前急须实行的救亡图存,先治标的三项建议。第一,“联各国之欢”,即同各国搞好外交关系,出访各国,对外宣示变法,结交主持公道的国家。第二,“结百姓之心”,就是笼络天下人心,借出访之便,到沿海各地巡视,检阅军队,振奋全国士气。第三,“破把持之局”,即打破贪官污吏盘踞要津,把持政局的格局,对顽固守旧的官吏,进行必要的斗争。
严复在《拟上皇帝书》中,最后概括了自已的观奌:“以上三端,皆未变法之先所宜亟行者也。盖不联各国之欢,则侮辱之事,纷至沓来,陛下虽变法而不暇;不结百姓之心,则民情离渙,士气衰摩,无以为御侮之资,虽联各国之欢,亦不可恃,而不破把持之局,则摇手不得,虽欲变法而不能也。一其事在各国,二其事在万民,而三则在陛下之一心。”
严复在《拟上皇帝书》中,仅仅提出在实行变法以前,应该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他还说:“既变法之时,陛下之所先宜行者四”。“所谓既变法所宜先者,臣请竭其愚陋,继今而言心。”他所说的四条,将要接着说,但是,想说却没说。他是在试探着发表政见,先提些次要问题,后再提出主要问题。但由于当时形势的发展,严复也就再也没有把四条意见发表出来。
当吴汝纶在读到《拟上皇帝书》这篇文章后,在1898年3月20日写给严复的信中,表示:“前读尊拟万言书,……独其词未终,不无遗憾。务求赓续成之,寄示全壁。”(《严复集》第五册1561页)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