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富教育的六大误区!


今天的这个话题,有点儿“硬”,也有点儿“现实”。甚至,在很多人看来,有点儿“世俗”,“铜臭”。总之,很不文艺,很不理想,很不高端。

但是,这却是我这些日子一直为之思考,并认为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开始进行财富教育。以及用什么方式,让孩子正确认识金钱、财富、价值、幸福,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开始一条一条地整理分析时,发现当下的财富教育,几乎是错误的。
 
先说说一些中国特有的财富现象吧:
 
很多赚钱不多的年轻人,却过度进行享受型消费,买房买车,购买奢侈品,为什么?

很多人工作努力,拼命加班加点,做到比别人多,过得比别人累,但还是没钱,为什么?

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有才华,却过着窘迫的生活,就埋怨是“怀才不遇”,真实的原因是这样的吗?

很多人觉得,财富和道德成反比,所谓“为富不仁,君子固穷”,难道高尚的人就只能贫穷吗?

很多人认为,拥有财富只能走偏门走歪道,“人无横财不富”,所以,自己没钱是运气不够好,真的如此吗?

很多人认为,发财的人都是傻大胆,敢冒险,自己性格不强势,永远不可能有钱,财富人生可以学习吗?

21世纪的中国,已经实行市场经济几十年了,但很多人对财富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几千年前的封建社会。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我说这些话有些夸大其词,并且危言耸听了。有的人也会说,即便如此,难道就应该从小对孩子进行财富教育吗?实际上,还的确如此。对于今天的孩子,学习科技、文化、艺术的时候,也同样应该进行财富教育,刻不容缓!

用自己的能力,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别人对你的认同,并为之付出货币来购买,通过自己对财富的有效管理,从而过上自己愿意的生活方式。本来应该是人生中最基本的要义,但却在儿童教育中,非常遗憾的缺失和偏离了。

其实,时代发展到这个阶段,这并不是具有专业的经济学背景的人,才应该明白的道理。而是任何一个现代的人,都应该知晓的常识。

这是现代社会最为基本的能力之一,和使用科技产品,用外语进行交流等等一样必须且必要。一样要从小培养,从小教育。

下面,梳理六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富教育误区,请家长提醒下自己,不要给孩子一些误导。
 
第一大误区:观念误区,为富即是不仁,富人都是骗子,购物就是上当,财富积累都是有罪的、肮脏的。
 
我曾经在以教材编写为主业的出版社工作,有不少机会可以看到我国现有教材。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在回忆我看到过的财商教育,遗憾地发现,我们课本里面的财商教育,几乎是错误的。
 
现有课本出现的富人形象大多都负面的,比如半夜鸡叫的周扒皮,年关逼债的黄世仁,比如“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比如政治课本的“资本家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这些令人热泪盈眶的文学作品,的确都是为贫穷阶层代言的。但是,假如我们不想做白毛女、卖炭翁,不想“茅屋为秋风所破”了呢?
 
在这个时候,也许你该将童年时代关于这些为富不仁的价值观给洗白掉,你应该认为你自己、你的孩子长大了该理直气壮过富裕的生活,不仅仅是精神富裕,物质也应该富裕的生活。
 
那么,这时候,你应该尊敬富裕的人,不要把家庭教育的全部篇幅,都用于嘲讽充满铜臭的有钱人,也要花一定的篇幅,去赞美去学习那些富裕而高尚的人,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后者的话。
 
我承认,现在的社会里,仍然有带有原罪的企业家,也有层出不穷的经济案件。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当今的这个时代,主流的趋势,是知识经济。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凭着自己的知识和才干,以及价值观,不仅成就了事业,也获得了丰厚的财富,并且成为影响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
 
我不想举具体的某个例子,也不想为某个企业和企业家背书。但是,我愿意为这个时代的精神背书。我坚定地相信,应该让我们的孩子,看到、学到这一点。
 
靠着正确的价值观,靠着正当的经营手段,靠着尊重知识产权,靠着聪明才智的发挥,靠着具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能够赚钱,还能够赚很多很多钱。
 
第二大误区:贬低甚至抹杀商业和专业技能、专业服务的价值。认为财富应该绝对平均分配。
 
我的父母那辈,有好多心灵手巧、心地朴实的长辈,他们经常说的话是:别去餐馆吃饭,那道菜我也会做,只花餐馆的十分之一的价钱;这衣服都是两尺布,凭什么加个名牌就要卖那么贵;一双鞋子就要一千多,一个包就要几万块,一块表比一辆车还贵,肯定是骗人的;心理医生、律师凭什么和人说说话,就可以收费几百元;画家和作家最会蒙人,随便画几笔、写写字,就可以卖几十万……
 
对于这些企业,就应该打压,收他们更高的税;对于这些企业家,医生律师,就应该教育他们为人民服务,做贡献,多牺牲。
 
这些人,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喝着茶水,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太阳晒不着,怎么能够比那些在酷日下劳动的工人和农民赚钱更多呢?
 
就算知识可以创造财富,这些人发明了机器,设计了高楼,教会了学生,医治了疾病,创作了作品。但是,财富应该平均分配给全部的人,不应该让他们独享。
 
我知道,抱有以上观点,或者类似观点的人,肯定不在少数。在这里,我不想用很多的篇幅去阐释其中的道理。
 
我只想说一个事实,当一个社会中发挥带动作用的那些人、那些事,如果得不到相应的价值认可,那么,社会就会因此而停滞和倒退——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这样的社会,会让普通民众因此而过上幸福生活的。
 
第三大误区:道德高尚的人,不应该从事商业活动。或者说,他们应该被奖励很多财富。
 
我们总是认为,有高尚品格的人,不仅不应该获取商业利益,还应该免费甚至倒贴钱给需要帮助的人。
 
高尚的律师,应该免费给人打官司;高尚的医生,应该出钱给医生买药;高尚的老师,应该接送孩子上学;高尚的企业家,应该把全部的钱捐给贫困人群;高尚的作家,不应该拿取稿费,还要把书送给需要的读者……
 
那么,这些高尚的人,自己靠什么生活呢?那就靠奖励,他们都是“感动中国的人”,都是每个行业“最美的人”,那么,就奖励他们住房、职称,安排他们的家属子女工作,甚至,每年免费让他们去旅游区度假。
 
我承认,道德高尚的人,值得全世界尊敬。但是,这个社会,不能靠道德评判来运行。换句话说,那一个人如果仅仅是道德高尚,而丝毫没有劳动技能和专业知识,难道也要给予他奖励吗?就像古代的所谓“举孝廉”,只要孝顺德行好的人就可以做官?!
 
看到极其多的鸡汤故事、极其多的绘本、极其多的民间传说神话,告诉孩子,有一个人,因为一直很讲诚信、很乐于助人,所以后来变得很成功很富裕。
 
二十四孝里就有这么一则“埋儿奉母”的故事。讲述某人家境不好,为了减少开销,更好地供养母亲,就要把亲生儿子活埋掉。就在他和老婆一起挖坑的时候,发现了一坛金子,那是被感动的上天特别赐予他们家的。然后,他们家就富足了,可以孝敬老母,养育孩子。
 
这样的故事真是害人不浅。我要说,道德高尚很重要,很多企业因为诚信越做越好。但我必须告诉父母们和孩子们真相:光品格高尚,不好好尊重经济规律的人,最后都没有取得财富。品格高尚不但不是致富的关键,在中国,还常常成为了贫穷光荣论的借口了。
 
是的,品格高尚可以使财富走得更稳更远更理直气壮,但真正决定财富的核心原因,是智商、视野、信息收集和处理方式、思维方式、判断力和行动力。
 
我们总是给孩子传达乐于分享、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这没有错,这也很重要。但是,我们不能以做好人好事做慈善的方式去要求商业,这会使孩子意识不到商业、专业人士、专业工作的价值。
 
我们不能要求企业以成本价(不赚钱乃至亏本)售卖东西给顾客,也不能要求专业人士用自己的时间精力免费为别人服务……这种恶性循环会让我们所有的劳动都不值钱。
 
对一个人最尊重的方式,就是为他的价值付费,对自己最尊重的方式,是要求别人为自己的提供的价值付费。
 
总是以做慈善的要求去要求商业,这会让这些商业们都做不起慈善。要让孩子看重自己的价值,一定要承认其他人的合理收费都是“值得的”。
 
第四大误区:勤劳才能致富,辛苦才能致富,加班才能致富。没有财富是因为努力不够。
 
勤劳是值得尊重的,辛苦是值得同情的,加班最好还是适可而止。我们编写了很多故事,为了让孩子们不懒惰,不懈怠,但是我们过分夸大了勤劳、辛苦的作用。
 
最愚蠢的是,我们遮蔽了真相,能获取财富需要最多的,是前面已经说的智商、视野、信息收集和处理方式、思维方式、判断力和行动力,没有这些,再勤劳,再品德高尚也没有用。
 
我们看看一些企业里,加班成为了一种文化,更可怕的是,成为了一种要挟。如果每天正常的时间下班,就是偷懒。如果别人还在加班,你就回家,就会感到羞耻。
 
但是,这样把每个人都拖到很疲惫的工作方式,不仅没有创造更多的财富,反而让影响了正常的工作效率——很多人把工作留到加班时才做。
 
最为严重的,还使员工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这些年很多企业都出现了年轻人的亚健康,甚至过劳死的极端现象,就是一个警示。
 
其实,劳动本身不产生价值,只有产品被用来交换才是。所以,一个人付出了一年多时间,造出来一个凳子。那么,这个凳子该值多少钱呢?
 
现实的情况,是当这个凳子被当作艺术作品的时候,就可能值几十万;被当作普通凳子被需求的时候,就值所有的凳子的价格,而不会按照你一年的工时来算;而当这个凳子没有人需要的时候,就一文不值。
 
所有,我们不能单纯地鼓励劳动,而是要孩子知道,为什么而劳动。不能因为自己觉得辛苦了,就觉得应该得到回报。如果你的劳动本身不创造价值,那么,也自然得不到财富。
 
第五大误区:社会是狼性的,是竞争的,只有超过别人才能成功,才能致富。
 
致富的真正关键是提供了别人需要的价值,而不是把竞争者打败。
 
很多人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不去研发应该怎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而是整天去琢磨打败竞争者。
 
等他花费了巨大的代价和时间成本,去搞恶性竞争,最终打败了对手。很可能才发现,自己也被市场所无情抛弃了。
 
我讲这个商业上的例子,是想提醒现在的家长,这样的财富观点根源是从哪里来的。以及,如何让孩子不要从小就成为竞争的牺牲品。
 
可以说,中国绝大多数的学校,采用的是“打败别人即是胜利”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在一个班级里,你比其他40个同学考的分数多,那么,你就是前几名;在一个城市里,这个学校的升学率最高,就是名校。
 
于是,为了打败竞争者(注意,不是学生最终的成长),这个学校一天上六节课,那个学校就上八节课;这个班级给孩子留三张卷子,那个班级就留五张卷子;这个同学每天上两个补习班,那个同学就上四个补习班。
 
但是,孩子的成长,不是在学校里终结的。也就是说,学校里的无论多少个100分,在社会中都要从0开始。如果从孩子一生去考量,就更没有必要把最宝贵的时间,用来PK掉同班、同校、同级的那些同学而浪费掉了。
 
在这个社会上,已经是共赢的时代了。就是说,每个人都成功,不以打败别人为目标。每个人都财富积累,不是把所有的事情都一个人做,把别人的钱赚过来。那样的话,就算累死也赚不到多少钱。而应该采用合作、分工、共赢的思路,让所有人都赚取应有的财富。这才是长远发展之计。
 
第六大误区:开展虚假的商业体验
 
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每个成长,划分为单独的阶段。比如,中学前不许自己用钱,以免变得势力和功利;大学前不许学习性知识,会让孩子分心、变坏。总之,高考前,只要是和学习成绩关系不大的,都可以等考上名牌大学之后再说。
 
于是,我们就发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没有生活能力,没有社交能力,没有理财能力……除了考试,都是零基础。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说句不太客气的话,就是一个废物。
 
你不能指望一个人,用了20年只会读死书和考试。等到上了大学,身体也健壮会踢球游泳了,社交也成熟会跳舞约会了,理财也学会赚钱管理了……这根本是天方夜谭。
 
那么,该如何让孩子从小学会正确的财富观念和方法呢?我觉得,就是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去体验,去尝试。
 
我发现一些培训机构,或者一些父母经常发明一些模拟商业体验,让孩子接受财商教育。
 
我要说,其中大多数模拟体验是可笑和虚假的,比如让孩子售卖一张自己画的画,靠熟人或其他大人的同情来购买,让孩子“历尽艰辛”“终于”卖了出去。
 
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商业体验,倒是真让孩子觉得赚钱很艰辛,但最终会误导了方向,也令孩子对获取财富心灰意懒。
 
所谓的真实社会生活,就是当孩子可以沟通的时候,就让他去商店购物付款;当孩子有了自己的零用钱的时候,就放手让他自己去消费和管理;当可以不占用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去赚取报酬的时候(当家长和孩子去寻找,其实有非常多的机会),就让孩子去做一些赚钱的事情。
 
作家连岳就专门跟家里的小孩签了理财合同,让孩子委托他投资,他付给孩子7%的年利率。几年来,这份合同每年都签一次,孩子的收益及每年都新积蓄不停投入,后来已经是一笔不少的数字,连岳感慨地说,“我还记得她的资产到五万时,她那‘真不敢相信’的开心表情。节俭与复利创造财富的力量,她算是有体会了。记住这一点,一生不可能穷”。
 
这不仅让孩子可以很好的认识财富,还可以给孩子带来强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作为家长,要把孩子当作成年人一样信任和放手,而孩子自我成长的能力,也就在真实的生活之中,历练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