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美的标准
从美的产生过程来考察,以及对美的本质来解构。
透过美的现象,来看美的本质及其产生,可以看到美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东西,那就是美的标准。其任一事物美与不美,都是以美的标准为界限划分。
用我总结出的《美的标准产生图》(另附),可讲明问题。当第一运动,这个动力,可以是内因,也可是外因,促使产生第一次需要时,这个需要,就是美的标准,于是,第一次美的标准产生了。用美的标准去衡量事物,就是审美,审美的过程,就有审美经验积淀,这次积淀同第二次需要结合,于是产生了第二次美的标准,再用这次美的标准去衡量事物,于是又有了一次审美经验积淀,这次积淀同第三次需要结合,于是产生了第三次美的标准。这样如此类推。
这是对美的标准的产生的抽象概括,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往往是错综复杂的,比如,每次需要,却受自身利益及外界各种利益的作用及反作用。
美的标准有一般标准及个别标准。这里的一般和个别具有相对性。美的一般标准是由个别标准的总和的平均值。比如,社会、群体、个人,社会美的标准为美的一般标准,而群体相对于社会来讲则是个别,为美的个别标准;但群体对于个人来讲,则为美的一般标准。
下面来分析一些现象、事例。
对于同一事物,有人觉得美,有人觉得不美;就同一个人对同一事物,也有可能有时觉得美,有时觉得不美,为什么会这样呢?某一事物,如果某人需要,则这事物是利益,这个人就会觉得这事物美;如果他不需要这事物则他就不会觉得它美。对于同一人对同一事物,有时觉得美,有时觉得不美,则是需要的改变,导致美的标准的改变,当美的标准改变了,再衡量同一事物,结果也就不同了。
这里有人也许会提出,我需要加班,但我讨厌加班,那加班还美吗?这时,加班对你来讲当然不美,你要弄清楚这是被迫加班,不是你自身需要,只是为换取你所需的条件。所以,你讨厌加班,并不觉得加班美。
一群少男少女在聊天,男孩A觉得女孩B美,但这时来了一个女孩C,突然间显得女孩B不美了,甚至觉得女孩B变丑了。这是什么原因?
这里有二种原因:第一,男孩A的美的标准变了,受到女孩C这股利益,也即女孩C的美的作用,才让男孩A产生了新的美的标准。这种可能性不大。第二种可能,就是我们常见的错觉,其实是美的程度之原因,对于男孩A的美的标准,女孩B的美程度不够女孩C,在程度相差太大,加上其他各种利益的作用及反作用,就会觉得女孩B一般了,甚至丑了。
有关吃饭,是每个人每天不可少的事。很多人都有体会,肚子越饿的时候,吃起来越香;对于天天吃野菜的穷人来说,哪天能吃上一顿鱼肉,那是很美的事,对于天天大鱼大肉的富人来讲,哪天吃一顿野菜,那也很美味!对于饥荒年代的小孩,抢饭吃,对于现在富足小孩,大人逼他吃饭,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是为什么呢?
肚子越饿,吃的越香,对于饥荒年代小孩,抢饭吃。对于富足小孩,大人逼他吃。人都是追求美的,而排斥丑的,需要程度越大,其相对利益就越大,越饿,也就越觉得美味。对于小孩,如果他不需要,即使是山珍海味,他也当粪土。这关键是否他需要,是否是他利益,他是否觉得美。
对一个其貌不扬的人,开始并不觉得她美,但相处久了,逐渐产生了感情,觉得她越来越美了。这是为什么?您可能会说,她心地好、人好,看她顺眼,等等,但这些还不是真正原因啊!同时,也有人会提出,相处久了,并不一定感情好,更不会觉得她美,反而是越来越觉得她丑恶了!而且,离开一段时间,反而想她,小别胜新婚嘛。是的,这些现象也存在,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一个问题是,需要改变了美的标准;第二个问题是,如果还没觉得她美,那是美的标准基本上没变化,如果觉得她丑恶了,那说明美的标准还是变了;第三个问题,由于离开这种方式,促使需要的产生,你需要她、想她,就会觉得她美。这里不要单纯的理解距离产生美,无论你怎样方式,如果对她的需要不产生,那美也不会产生。
经典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其实也是需要产生美,符合情人的美的标准。所以,她符合你的美的标准,那是西施,但对不同的美的标准,在另一个人眼里,可能是眼屎!
林黛玉的众所周知的病态美。这里要分二种情况来讲:第一,病态,一般不是美的,对于林黛玉的美本来是有所折扣的,如果,她身体更健康的话,将更美。但这个要排除下面第二种情况。第二,当某种病态能满足需要时,病态也是一种美。
还有“一见钟情”,对于他/她的择偶对象,也即美的标准,他/她本来就需要这类型,只是一直没有遇到。所以,如果不有事先的美的标准,见一辈子都不会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