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陈柳钦
生态是生存之本,环境是发展之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扩大外向度,更需增强内生力。在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良好的生态环境无疑便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腾飞的最强内生力,这是我们的立世之本、发展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20世纪以来,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得人类在地球上的足迹迅速扩张,人类居住环境也因为人类活动加剧而受到广泛的影响。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条件下出现的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并行交叉过程,是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大背景和大趋势。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载入新党章,并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凸显了推进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新思维,是我国党和政府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不同的文明范式特征借由特定的经济发展模式、政治理念、科技功能、价值观念、运行方式等表现出来。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提出,是对工业文明发展范式所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涉及价值理念、目标导向、生产和消费方式等全方位的发展转型。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是解决城市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当前,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单纯地依赖经济总量,判断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越来越多地会考虑到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不仅是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影响百姓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指标,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一个城市最具魅力之处。研究和实践都表明,倡导节约资源,建设高效、安全、健康、人文的生态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的理想模式和现实选择,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之一,是解决我国城市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顺应民意、功在千秋的民心工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提高城镇化水平,必须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正走向生态文明建设,而城市生态化是现今时代的发展特征和过程。人类的文明程度越高,城市的驱动效应就愈加突出。所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重心。习近平总书记席近日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因此,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能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换取所谓的金山银山,决不能以影响未来发展为代价谋取当期增长和眼前利益,决不能以破坏人与自然关系为代价获得表面繁荣,决不能对环保突出问题束手无策、无所作为,对苗头性问题疏忽大意、无动于衷。
生态文明既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建设城市生态文明,不能仅仅局限于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发展理念优化、城市功能提升的高度,建设生态和谐、以人为本、功能多元、独具特色的新型城市,推动城市均衡发展。 加快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最大的民生工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不断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自然和社会达到和谐发展,是当下城市建设的目标追求。为了让城镇化进程符合发展规律,需要确立以生态红线为顶层约束的可持续理念、建设“经济-生态-民生”相协调的城市宜居环境、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效率,以及促进城市与相关利益主体的生态公平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生态文明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高级阶段,顺应了时代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实现美丽中国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如何持续推进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文明城市可以帮助人们寻求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关系,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人们将逐渐实现理想居住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当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二是要增强生态责任意识、发展生态经济、丰富生态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生态保障机制。三是要破除治污不发展的思维定势,树立绿色生态发展政绩考核观,构建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文化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五项主要的生态文明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四是要防治“城市病”,推进现代城市文明建设。在大气污染防治上,要坚持标本兼治和专项治理并重、常态治理和应急减排协调、本地治污和区域协调相互促进,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五是创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制度保障。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创新,必然要求体制机制随之创新,从法律法规、共建共享、资金投入、鼓励创业、人才支撑、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等方面,深化公众参与,鼓励多方主体参与并加强第三方合作,通过各种途径推动多元化的环境监督机制建设,全面贯彻法治理念,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这一全新事业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