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名泽:美元加息预期下,投资机会出在哪?


                 鲁名泽:美元加息预期下,投资机会出在哪?

 

  12月5日,人民币兑美元为6.8849,从12月2日之后,人民币摆脱下跌趋势进入震荡轨道。美元指数在11月24日短期突破102高位,此后在101左右来回震荡,算是美联储加息前的暂时休息。

 

  1985年,美元指数最高达到165,1992年9月最低为78.19,到2001年,美元指数最高到120左右。从目前的美元指数长期走势图上来看,美元会有一段时间的整固后,如果美联储继续加息,美元指数将继续挑战未来高点。

 

  特朗普的基建计划,牵动美国长期国债利率上扬,十年期国债利率在过去的一个月上升了大约60点。同时美国就业数据显示,12月非农就业新增17.8万,符合市场预期,不过时薪就出现轻微负增长,联储距离十二月加息又近了一步,不过这个应该已经完全反映在价格上,上周五两年期国债利率回落4点。

 

  【A股:去年靠央行,今年靠财政】

 

  记得去年下半年A股大幅下跌的因素之一是美元加息预期 ,因素之二是人民币汇改导致的持续贬值预期。去年8月末和今年年初两次汇率下调,不仅导致A股大跌,连欧美股市也出现大跌。随着去年12月份美联储的加息,A股也曾出现反弹,又被解释为加息靴子落地。下个月美联储加息又箭在弦上,明年加息预计还会延续,A股实际上面临本币贬值和利率走高的双重利空。

 

  影响股市走势的因素很多,如利率水平、盈利增速、资金流向,还有代表监管层态度的股票供给规模等。美联储加息之所以对A股不利,是因为加息导致资金外流、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利率被动提升,故会从流动性和利率这两个方向对A股构成利空。

20141211-78f041e8b5dfb527_580x1300.jpg

  【监管层态度】

 

  代表监管层态度的新股发行规模大幅降低,如今年上半年IPO规模只有800多亿,尽管再融资规模大约有1.3万亿。由于中国股市的主要交易者是散户,散户对于IPO很敏感,对再融资不敏感,所以,IPO节奏的放缓、注册制被延迟、战略性新兴板不再提及等,都可以体现监管层呵护股市的用意,有利于抑制股市供求关系中供方。

 

  【企业盈利】

 

  从三季度的上市公司季报中可以发现,企业的盈利增速总体回升,这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PPI由负转正在时间上基本吻合。企业盈利增速的提升是影响股价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对于提高估值水平和增强投资者乐观情绪都有正面作用。

 

  2015年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速其实是下降的,且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总体的亏损面大幅上升。2015年上半年股市之所以大幅上涨,主要靠央行连续降准降息,尽管降准降息的主要用意是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是为了稳增长,但却进一步强化了经济脱实向虚的趋势。因此,有人称2015年的短暂牛市为“水牛”,即靠央行注水形成的股市泡沫。

 

  【宏观经济】

 

  今年乘用车销量大增,前三季度增速达到13%,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从去年10月1起对小排量乘用车实行车辆购置税减半征收。当然,税收优惠只是财政发力的一种形式而已,财政发力更多是采取大幅增加支出的方式;今年前10个月基建投资的同比增速接近20%,远超房地产和制造业的投资增速,说明财政对基建投资的支持力度空前。当前各大城市都在修建地铁,高铁、高速、机场等铁公基项目都是靠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巨大投入来支持。同时,前10月国企在固定资产中的投资增速超过20%,说明国企以政府信用为背书,加杠杆为稳增长做贡献。

 

  此外,房地产的火爆得益于居民加杠杆,销售额的大幅增加使得投资增速回升。故2016年经济没有出现持续回落,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国企和居民共同加杠杆。实际财政支出如此之巨大,政府与国企和居民负债端的大幅扩张必然对应资产端的大幅膨胀,资产膨胀中的一部分是企业利润的扩张,这构成今年企业利润回升的主要原因。

 

  当然,企业利润上升还有央行的贡献,即今年前三季度利率水平的持续下行,也是央行货币宽松政策的结果,这使得企业的财务成本显著下降,其中最得益的是国企,因为国企所获得的资金成本相对低廉,对利率变化更敏感。

 

  【明年:经济压力大,但局部投资机会犹存】

 

  当2010年中国经济增速达到高点之后,无论是楼市还是股市,都没有出现过普涨的趋势性大行情了。2010年之前,全国楼市涨幅集体跑赢M2增速,2010年至今,M2翻了一倍,全国楼市的平均涨幅不到50%,但北上广深应该跑赢M2。同期,A股主板涨幅跑输了M2,但创业板却大大跑赢M2。因此,我的逻辑就是:经济增速下行,股市只有结构性机会。

  估计今年上游产业的复苏也是短暂的,至多能持续到明年6月份,因为明年下半年会随着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下行,上游产业中钢铁、水泥等行业的需求也会下降,仅靠基建投资拉动上游需求也是独木难支,况且基建投资依赖于政府财政,长期透支未来难以支撑下去。

 

  如果从应对贬值的角度出发,港股的机会应该比A股更大,通过深港通和沪港通投资港股可以对冲人民币贬值的风险。此外,港股的估值优势也非常明显,对A股存在明显的“折价”。更重要的是,由于投资沪港通和深港通取消了额度限制,这可能会导致热钱和机构资金大量流向香港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