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阿里集团公布了2015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第四季度阿里净利润为124.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8%;收入345.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经过调整非美国会计准则下的利润191.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中国零售平台活跃用户数猛增至4.07亿,单季增长2100万人;移动月度活跃用户达3.93亿,单季净增长4700万人。零售平台交易额达9640亿元人民币,移动交易额占比68%,净增长达1260亿元人民币。另外,农村淘宝触及300万个农村家庭、1200万农村人口。在这一季度超过200个全球品牌旗舰店在天猫开张。
财报某种程度展示了阿里巴巴创造利润和现金流的能力以及阿里转型的努力与成效,扣除掉投资收益,在国内经济增速减缓的情况下,阿里营收增速达到在30%以上。另外,数据显示,该财季的阿里修正后EBITDA(扣除利息、税金、折旧及摊销前之利润)利润率为55%。每单价收入从2.7%增加至2.94%。从目前数据显示出,阿里营收较华尔街的平均预期高出4%,而每股利润较市场平均预期高出9美分。这些都证明了阿里的市场占有盈利能力。
“口碑”增长或成新美大潜在威胁 钉钉透视中国企业转型欲望
阿里财报中首次公布了O2O平台“口碑”与钉钉的业绩,从2015年Q4开始,口碑的通过半年时间的发力其营收实现了158亿元,在2015年12月的日均成交已经超过500万单。从这里看出,O2O或是阿里未来新的业务增长点。笔者曾论述一个观点:O2O生活服务领域由于其高频次、移动和用户交易属性,对BAT的战略价值正在放大,BAT都愿意放弃短暂的盈利来换取未来O2O格局的主动权,谁也不愿退让与妥协。而从阿里目前售出美团股份全力扶持口碑可见其战略目的,后续在BAT三大系中,基于自有O2O业务或代理人业务互相封杀的情况则有可能出现。BAT则有可能依靠平台、产品、资本或技术优势发动各种封杀战,未来美团点评需要依赖腾讯等巨头的输血,而背靠阿里的口碑则可以与饿了么合纵连横,甚至在与腾讯与百度的战役中,依靠各自平台、资本等优势发动创业者战队,所以阿里的口碑目前的增长态势来看,未来口碑则有可能是阿里抢夺市场份额谋求利润的先锋产品之一,这是新美大值得警惕的。
阿里财报中对企业业务的亮眼表现,钉钉覆盖超过100万家企业和组织,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126%,连续三季度同比翻倍增长。根据阿里透露的数据显示:”阿里云帮助阿里搭建了全球最大的混合云实践,以公共云与专有云的形式成功运行了淘宝、天猫、支付宝的核心交易,双11系统交易创建峰值达到每秒钟14万笔,支付峰值达到每秒钟8.59万笔。阿里云还帮助中国最大的电视台和12306成功处理非常棘手的挑战。“从中也能透视阿里对企业端的影响力,侧面也展示出中国企业在科技转型上的投资的欲望,而企业转型在驱动消费经济升温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作用。
阿里移动端用户与变现率的增长:人口红利窗口仍在 杠杆效益与规模效应正在彰显
早前有分析师表示,移动端购物的崛起可能有损阿里巴巴的业务,因为从长期看,从智能手机用户赚钱比从个人电脑用户赚钱的难度更大。但阿里移动端数据则呈现另一种走向,2015年Q1,阿里移动端交易额占比首次超过50%。到2015年Q3,移动端交易额达4400亿,占比61.7%。第四季度,阿里移动和PC端变现率在进一步改善。阿里财报数据显示,去年第4季度阿里的移动端成交额占到总商品交易额的68%,高于上年同期42%的比例。
在笔者看来,这种对移动端的担忧更适合以谷歌与Facebook等以广告点击与展示为核心收入的互联网公司,但不适合于阿里这种以电商平台模式为核心业务的互联网公司,因为阿里商业模式带来了杠杆效益与规模效应,加之淘宝天猫聚划算组成的中国零售平台的新业务的扩展,延缓了人口红利窗口期,我们看到,阿里第四季度移动用户季度净增加4700万,这预示者移动端用户增长依然有着巨大潜力,人口红利仍在,目前阿里的移动端增长趋势使得货币化率提升(营收额占总商品交易额的百分比的指标)——从上年同期的1.7%提高到了2.98%,这也算是对这种论调的一种回应。
从GMV转向人均利润贡献 阿里未来增长空间:农村市场与国际化
我们再看一项数据。去年第4季度,阿里巴巴的总商品交易额(GMV)——即通过淘宝和天猫等旗下零售平台所售出商品的价值跃升23%,至9640亿元人民币(合1490亿美元)。从某种程度上说,移动端GMV的高速增长成为推动总GMV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国内经济放缓与人民币贬值的大环境下,GMV的23%的增速相对比较亮眼,但依然略低于华尔街与投资人预期。我们知道,GMV对阿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零售是一个讲究规模推动效率提升的行业。但阿里目前的体量决定了其GMV的盘子已经增长到一定高度,增速放缓在所难免,因此未来阿里巴巴可能会从GMV向人均利润贡献导向转型。
而人均利润贡献要看用户价值,用户价值的指标在于人均利润与用户转化率。目前阿里巴巴在中国线上零售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市场份额大约为80%,财报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阿里巴巴移动月活跃用户达到3.93亿,年度活跃买家为4.07亿,两者均占到整个中国网民总数的6成。这种强者愈强的效应依然在释放,目前,阿里巴巴平台年度用户平均价值已经超过180元,移动用户价值超过100元。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分析,虽然阿里总销售额增长有所放慢,但每次点击、每次搜索和每笔订单赚到的利润更多。
而为了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在开发三四线城市、农村等新市场的同时,提升现有用户的人均利润贡献对阿里来说会越来越重要。从另一方面看,目前几乎中国所有的网购客户都是阿里的用户,在三四线城市、农村等偏远的地区,智能机用户尚未普及以及新兴用户快速增长的地区,消费潜力很大,阿里的用户扩张还存在着想象空间,目前,农村淘宝触及300万个农村家庭、1200万农村人口。另一方面是全球化,阿里巴巴已经明确“全球化、农村、云计算和大数据”作为集团未来十年的三大战略。2015年数据显示,众多国家馆、全球知名百货超市、各大国际品牌均已纷纷入驻阿里巴巴。财报数据显示,仅在2015天猫全球双11狂欢节当天,3000万消费者通过天猫国际购买到了全球的优质商品。而阿里将国际市场的通道进一步打开之后,无疑将带来巨大增量空间,单价收入的提高和推动移动端用户的增长依然具备很大的潜力。
华尔街将中国经济与阿里业绩直接挂钩 阿里财报或是对资本市场的过度紧张应的回击
在华尔街看来,阿里严重依赖于庞大的中国国内市场,尤其是城市网络消费市场,新用户的扩张对阿里是难点。有数据显示,国内消费者的支出在阿里巴巴的总收入中占据了高达83%的比例。市场担心中国经济增长的减缓将对消费市场有所打击,一旦国内经济形势放缓,国内消费者购买力下降,那阿里的业绩就受到直接影响。
也就是说,华尔街将中国经济与阿里业绩直接挂钩,但这种看法事实上并不成立。阿里第四季度财报赚345亿的成绩已经足以让这种外界质疑消除。野村证券(Nomura Securities)分析师同样认为,中国消费者稳定的消费趋势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远超出经济低迷对阿里巴巴和其他中国电子商务公司的负面影响。因此,从数字上看,这份财报远远超出了之前分析师的预测中值。
再看投资回报率,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分析,从投资回报率来看,阿里巴巴的投入资本回报率是8%,亚马逊只有-3%。即便营收增速有所放缓,阿里巴巴目前的营收增速也有40%,而亚马逊的这个数字为17%。
另外,我们知道,云计算正在成为新的商业基础设施,阿里财报显示,阿里云在2015年Q4营收8.1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6%,并且连续第三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阿里巴巴在财报中也表示,云计算业务的高速增长得益于阿里云不断扩展国内外市场,并提供丰富的产品和领先的技术。提供云服务的公司很多,也是亚马逊等科技巨头角逐的新的增长领域。在上一季度中,阿里云营收增速达到128%,亚马逊AWS增速78%。分析知道,阿里的诸多市场指标的表现均优于亚马逊,但吊诡的是,享有估值溢价的却是亚马逊。所以,从资本市场的反应看,做空中国的力量或一直针对阿里,这需要阿里未来有足够的警惕并拿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由于对整个中概经济和股市的担心,投资人目前是鸡蛋里挑骨头将负面放大而忽视了阿里的整体利润表现。但另一方面看,阿里必须承受外界的挑刺,它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让其靓丽的数据与业绩被外界看成一种必然,资本市场对其期望也越来越高。从上述分析可知,所谓的中国经济放缓、股市动荡以及人民币贬值诸多外界客观影响不足以对消费者支出产生冲击效应,目前阿里财报也在证明中国新兴消费经济的余热并未散尽,其潜力依然巨大。但中国互联网的用户增长已经放缓已成事实,阿里能不能驱动的消费和服务产业的供应端改革还要看未来阿里的战略执行力。目前的资本市场的过度紧张和非理性的状态还有一个过渡期。但总的来说,阿里财报则是对唱空势力最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