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马克思主义论(5)


 

真假马克思主义论(5)

——“列宁主义”批判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概论

第五讲,马克思主义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摘抄与概述。

掌握马克思主义,不仅必须掌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还必须掌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认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本质特征、必然弊病和发展趋势,才能真正懂得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一定要被共产主义制度所取代和如何取代,才能自觉地为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而斗争,才是一个清醒的革命者和共产主义战士。才无愧于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

在阐述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讲清楚什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为这个概念已经被“斯大林解马”彻底抽掉了,并且至今还蒙蔽着一切“马克思主义者”的认识。所以他们从来不讲什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照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甚至给这种生产方式戴上社会主义的桂冠,同时又自认为社会主义已经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其实,究竟什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讲的十分清楚。他说:“商品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的最一般的和最不发达的形式(所以它早就出现了,虽然不象今天这样是统治的,从而是典型的形式)”。[1]“发达的商品生产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2]“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3]

恩格斯也指出:“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4]

这就是说,商品生产的初级形式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发达的商品生产,直至最高形式的商品生产都是资本主义生产。

很明显,所谓发达的商品生产,即以机器和大工业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及其必然随之而来的商品生产的普遍化。

这就是说,商品生产只能是资本主义的或比资本主义更落后的,必然向资本主义发展的生产方式。

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商品生产的发达形式,指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指一切谋取利润即谋取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广义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则包括一切商品生产形式。

这就是说,所谓“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是根本不存在的,是地地道道和指鹿为马、是露骨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

这就是说,那种只搞公有制“形式”,不变革生产方式,不消灭“资本”和价值形式的生产方法,绝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消灭,而是由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来垄断资本,来行使资本家的职能,来取代资本家、来充当“理想的总资本家”罢了。正如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所设计的经济公社时所说:“无论如何,经济公社是为了生产来支配自己的劳动资料的。这种生产是怎样进行的呢?根据我们在杜林先生那里所看到的一切来判断,这种生产是完全依照从前的样式进行的,只是公社代替了资本家而已。”[5]

因此,无论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还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们所产生和存在的一切社会弊病都只能从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中寻找答案、得到说明。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主要包括

1,价值规律。2,商品交换的规律。3,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规律。4,剩余价值规律。5,生产无政府状态即生产盲目性规律。6,生产过剩规律。7,竞争规律。8,分工和人被物奴役的规律。9,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人口相对过剩的规律。10,腐败和犯罪的规律。11,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12,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律。13,资产阶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14,资本主义的分配规律。1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的生产力及其决定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16,资本主义制度一定要被共产主义制度所取代的规律等等。现将马克思主义对上述规律的揭示摘抄或概述如下:

 

1,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规定:在商品世界里,“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那末,它的价值量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尺度。……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6]“商品的价值规律决定社会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劳动时间中能够用多少时间去生产每一种特殊商品。但是不同生产领域的这种保持平衡的经常趋势,只不过是对这种平衡经常遭到破坏的一种反作用。”[7]

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供求关系“保持平衡的经常趋势”是依靠这种平衡关系经常被打破,经常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经常使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的代价的反弹和强制性价值规律来实现的。

2,商品交换的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表现着一种必然的、商品形成过程内在的同社会劳动时间的关系。随着价值量转化为价格,这种必然的关系就表现为商品同在它之外存在的货币商品的交换比例。这种交换比例既可以表现商品的价值量,也可以表现比它大或小的量,在一定条件下,商品就是按这种较大或较小的量来让渡的。可见,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地,却使这种形式成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货币虽然只是商品的价值形式,但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有些东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例如良心、名誉等等,但是也可以被它们的所有者出卖以换取金钱,并通过它们的价格,取得商品形式,因此,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在这里,价格表现是虚幻的,就象数学中的某些数量一样。另一方面,虚幻的价格形式——如未开垦的土地的价格,这种土地没有价值,因为没有人类劳动物化在里面——又能掩盖实在的价值关系或由此派生的关系。”[8]

 可见,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本身已经决定这种生产方式不可避免的包含了不等价交换的必然性。等价交换只存在于总交换的平均数中,只有依靠残酷竞争的强制才能实现商品价值的回归。

3,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规律

 “最初一看,商品好象是一种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样,这种神秘性质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因此,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对于这种社会来说,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特别是资产阶级发展阶段的基督教,如新教、自然神教等等,是最适当的宗教形式。……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诚然,政治经济学曾经分析了价值和价值量(虽然不充分),揭示了这些形式所掩盖的内容。但它甚至从来也没有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一内容要采取这种形式呢?为什么劳动表现为价值,用劳动时间计算的劳动量表现为劳动产品的价值量呢?一些公式本来在额上写着,它们是属于生产过程支配人而人还没有支配生产过程的那种社会形态的,但是政治经济学的资产阶级意识中,它们竟象生产劳动本身一样,成了不言而喻的自然必然性。因此,政治经济学对待资产阶级以前的社会生产机体形式,就象教父对待基督教以前的宗教一样……由于商品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的最一般的和最不发达的形式(所以它早就出现了,虽然不象今天这样是统治的、从而是典型的形式),因而,它的拜物教性质显得还比较容易看穿。但是在比较具体的形式中,连这种简单的外观也消失了。货币主义的幻觉是从哪里来的呢?是由于货币主义没有看出:金银作为货币代表一种社会生产关系,不过采取了一种具有奇特的社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而蔑视货币主义的现代经济学,一当它考察资本,它的拜物教不是也很明显吗?”[9]

“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刻消失了。”[10]

总之,以上论述告诉我们:人类要逃出“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的统治和欺骗,逃出宗教迷信,逃出“生产过程支配人而人还没有支配生产过程的那种社会形态”,就必须消灭商品生产,代之以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待续)

 



[1]《资本论》第一卷99

[2]《资本论》第二卷127

[3]《资本论》第一卷22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663页(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640页(95年版)

[6] 《资本论》第一卷4853

[7] 同上394

[8] 同上120121

[9] 《资本论》第一卷87100

[10] 同上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