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国的这20多年


 我在中国的这20多年

——杰克·潘考夫斯基谈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中国民企的意义

/潘国尧(整理)   

 

编前

美国人杰克·潘考夫斯基是JFP控股的创始人,畅销书《与龙共舞》的作者,他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到中国发展,20多年中,他见证了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奇迹,也经历了包括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新常态”在内的经济发展的起起落落。作为一个创业者,他更是深度融入了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进程,也不遗余力地向世界推介中国的发展成果和经验,应该说,除了语言和人种上的差异,杰克先生已经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创业者了。

作为长期致力于投资领域的资本运营专家,在年前举行的领军企业家年会上,杰克先生以他美国式的直率介绍了自己在中国20多年的创业经历和体会,同时也以他长期在华尔街投行从业的经历向与会者传递和介绍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以下内容摘编自杰克先生在年会管理论坛上的现场直译速录。

 

我今天下午交流两个主要的议题,一是稍微谈一下我的背景,就是我在中国创业、拓展业务学到了一些什么东西,我在中国悟到了什么。第二,我要谈一下资本市场的产品怎么样能够更有效地来服务于中国的中小企业。

我在中国20多年的成功经历

    我本人是美国人,我是美式足球队的队员,后来在哈佛商学院读的MBA,我以班里前5的优秀学员毕业。1973年我毕业于哈佛,然后就直接去了华尔街做投行。我所从事的公司叫Paine Webber。在华尔街投行业有20余年的从业历史,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交易种类,包括私募投资、IPO上市、并购等等。最后我是负责Paine Webber投行业务的负责人,我在投行业也是有所建树。

    当时我决定开拓自己的第二个职业生涯,做一些比较创新的东西,而且是有持续性发展机会的第二职业。这使我关注到了亚洲,然后关注到了中国。我关注亚洲是因为世界上近一半的人口都是主要聚集在亚洲国家,而且年轻人的比例非常高,年轻人消费能力特别强,这些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

    当时我相信亚洲国家会引领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或者成为发展的主要力量。1991年,我去了香港,在那里待了6周的时间。这期间,我访问了中国台湾和韩国。等到我的职业调查结束以后,我就搬到了香港居住,我考虑如何来做事,创业、业务拓展从何开始的问题。

现在当然大家都非常容易地说是中国大陆很有投资前途,但是1991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意见的。当时我在香港,有很多海外的中国生意人,企业界的圈子,大家谈得最多的都是中国大陆的业务发展问题。由于和这些香港的著名企业家接触,我认识到,当时我对中国大陆并不是很了解,我想我应该自己亲自去考察一下。所以在19929月,我第一次来到了中国大陆。

19921993年,可以说中国国内没有金融方面的市场,因为我是做投行的,所以我也是多看一些别的行业。最后我聚焦在汽车零部件,或者是汽车行业上。我本人关注汽车行业也不是因为我是来自于汽车背景,我本身也不是工程师、也不是技术员。我关注汽车行业是因为我认为,从中国国土的面积和它的发展来说,总有一天会在汽车工业上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在那个年代,中国大概年产是50多万辆汽车而已,而且大部分都是卡车、商务车。而那个时候美国已经有1700万辆的规模了。所以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做了这方面的预测,虽然当时数字还是很小,微不足道,我认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应该有很大的增长趋势,一个是因为当时的数字很小,会有很大的增长;第二从中国的版图来说,跟美国也是相差无几的,也一定会走这条路。

    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有这么大的版图,从人的流动到物流、运输等,都会用到大巴、卡车以及其它商用车辆。我的论点也是得到了其他方面的反馈,当时大众已经有两家合资企业了,一个在上海,一个在长春。大众当时清晰地认为,中国将是他们以后单一的最大市场。但是大众也明确地指出了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其中很主要的就是零部件的供应商。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在汽车行业,而且选择零部件行业的这么一个想法。

    当时的理念是在国内要做的事情,可以通过资本的运作来取得成功,在19931月,这一套相对来说已经比较成熟了,我们未来所要谈到的亚新科零部件集团,当时只有三个人。

1993,我们遍访了中国40个城市的百家工厂,从北到南,很多地方。一个地方我们起码都去过一次,因为很多工厂各地都有,传统的工业制造工厂,我们都会亲自地调查和拜访。9个月里,一般我们的日程是每天要看两家工厂。

1993年,中国国内没有什么富余的资本来投资,不像今天,资本不是一个问题。大部分的工厂听他们上级的单位听说有美国投资者,有一个华尔街的投资人专门来建厂来了,大家都也是非常地高兴。因为当时能得到资金给工厂补血发展是非常好的事。所以有人来投资大家都非常高兴。

    每天两家工厂,我们都受到了非常热情的接待,中午一大顿,晚上一大顿,中国人民非常豪爽,也都是愿意用最好的饭菜来招待我们,包括用喝酒来跟你建立好良好的关系。因为大家很多事情都是先喝酒再做朋友,大家都这么在谈。我们亲历而为的调查,使得我们九个多月的时间里有能力定位好我们的战略、业务拓展、方案、战略战术、商业计划。1993年年初,包括圣诞节假期期间的6周内,我就带好我们中国零部件投资计划回到了美国,和我们华尔街的同行们进行了探讨,进行了融资活动,我们就成功地融到了第一笔一亿五千万美元。

    融资成功以后,我们就又回到了中国国内,19942月开始,股权收购一步一步地开始了。我们成立了亚新科工业集团,我们用这些钱收购了十几家企业的股权。应该说在那个年代,这些外资给这些企业注入了非常重要的成长因素,因为当时资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对中国汽车业的估计,90年代初我们并不对它的增长持很大的希望。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国家,全世界才八千多万辆商用车,中国占了27%28%的样子。亚新科到20082009年左右,这段时间一直是中国汽车零部件的领军企业,各个大大小小的生产企业遍布全国。亚新科主要的业务是在八九个省市遍布了十几家生产工厂,有一万两千多员工。他们主要的供货对象都是商用车,包括一些轿车的发动机零部件,包括柴油机零部件。在亚新科,我们主要使用中国本地的管理人员和管理团队,我们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系统。我们先后三次被权威媒介和媒体评为最佳供应商。2008年,我也被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评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汽车行业的30位杰出人物,我是唯一的外国人,我本人对此感到非常地荣幸。

2008年,我在美国出了一本书,主要是谈我在国内的创业和拓展业务,叫《与龙共舞》。我说这些背景,主要还是跟大家交流分享一下我在国内的一些创业和拓展业务的经历。大家可能会想,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发展的业务了解多少?我的意思想告诉大家,本人不是光在美国的华尔街做投资,在中国也是脚踏实地地做企业、做运营的。在很多领域和行业,我在中国踏踏实实做了20年业务,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了解到很多东西。

资本怎么服务中国中小企业

    下面我很快地想跟大家交流研讨一下目前国内经济发展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疑惑,就是怎么更好地发展、拓展金融或者是资本市场。在这之前,我想简单地跟大家聊一聊华尔街的投行业务,因为上个世纪7080年代,我主要是在那里从业。

    我为什么重点要说一说70年代、80年代的华尔街?原因是因为去年半年与那时的华尔街有很多相似点,或者说有很多值得我们回顾,或者回味的地方,和国内的金融市场有相似的地方,有值得探讨的点。70年代主要的指数平平,都是800多点,到尾部也是800多点。而80年代是呈三倍多的增长,80年代末是2800多点。整体来说,70年代,我们关注这部分市场的反应,或者说市场整体的价格表现是比较平平的。这意味着如果你是美国通用电器GE,或者说美国商用机器IBM这样的大公司,或者说巨型公司是没有问题的,而中小公司,这样的资本综合指数表现就说明公司的融资渠道是非常非常难的。这样平平的股市指数的反应,也意味着在70年代,在美国像IPO也根本没有,也没法做,也没有我们现在所说的股权交易、股权投资,私募PE,基本都没有。

80年代就不太一样了,刚才说到了80年代初从200多点到十年以后的大概2400多点,十倍多了,有一个非常好的增长。由于股市的活跃和增长,渐渐地很多金融市场和金融的工具,包括很多公司开始IPO,也出现了我们所说的风投、VC,也出现了我们所说的天使投资,私募基金、PE等等,这些都开始活跃起来。大家可能都听到过的美国黑石这些大的投行,在80年代只不过是三四个人的小铺子、小公司,80年代末,他们已经是有能力去融很大金额的融资了。   

刚才说美国7080年代的特点,我们应该说说中国目前类似的的情况,因为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第二是中国,GDP一个是17万亿、一个是14万亿,很明显的一个是老大、一个是老二。

    你再看银行系统的数字,相对来说差距就比较大了,美国有近6000家银行、组织,或者机构,国内就很少了,不到一千。相对来说前几家银行的数字,或者说主要资产的银行,在美国头十家是70%,而国内前5家就有55%,这个数字相对国内集中度是很高的。

    大家要看到银行所拿的资产,或者说这些存款,存的这些资产所有中国的银行加起来大概很高了,远远高出美国,达到21万亿。银行的存款额是中国GDP的两倍。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是中国的银行存款资产总额比美国也是大出了两倍。

    我当时在国内创业拓展,这些年的发展,国内融资也得到了很多的投资,得到了很多资本的青睐。如果从资金角度来说,很大一部分都是睡在银行里头。这个数字刚才大家作为一个基本的信息知道了以后,我们同时再来看一看真正发展和发达的经济体里头,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其实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中小企业、私营企业,从企业数量、生产总值、就业、专利、出口、税收都是有很大,或者较大的贡献。但是从融资、金融产品、资本的青睐这方面所占的份额是极小极小的。所以重新安排巨大的资金资源,流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议题。前总理温家宝也多次讲过,中国的银行太大,大得借不出钱来,他们只知道怎么给国有企业去贷款,确实不知道怎么给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去贷款。

应该说这也是目前在金融领域,或者说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挑战。这些资金有效地流动起来,特别是能够用到众多的中小企业、私营企业的金融产品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议题,也是一个挑战。在这个领域里头,股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个世纪7080年代,在美国产生了作用,它也将在国内产生一定的作用。今年68月,股市下跌49%左右,2000年左右沪市是2000多点,一直到2014年在这十几年之后,也是平平的两千多点,有点像美国这些年的情况。而这个平平的十几年,中国的GDP大幅度增长了十倍,而股市、上证总体的反应却是平平的,这点很像美国70年代的情况。中国直到今天,股市也没有完全起到应有的作用。

去年11月份,应该说有一系列的刺激股市,包括沪港通,利息的下调等等,对股市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的。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改革,中国还是成功地使得以上证为代表的股市走出了2000点徘徊的情况。我本人觉得,现在应该看到3600点左右,远远拉出了2000点徘徊的数值,和2014年相比,还是有一个上浮的。在座各位的中小企业,应该能够得到更好的来自金融市场的益处。

我们公司就在北京,我本人长期在北京工作,我们从事了一些投行,或者咨询的业务。有机会跟大家来分享和交流,非常荣幸,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跟各位有联系或者合作,我们翘首以待。(根据本人在年会管理论坛上的演讲翻译速录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