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预想,在接下来一周里,苹果公司18日凌晨5点推出的APPle pay中国业务将毫无悬念的占据新闻头条。作为苹果公司2016年中国战略的头炮,APPle pay能否真的打响,能否在已经水深火热的移动支付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对于中国市场而言,APPle pay是搅局者还是颠覆者,可供讨论的话题实在太多太多。
Apple Pay到死是个啥技术?
对于Apple Pay的技术,科技界并不陌生,本质上它是基于NFC技术开发的一种移动支付方式。从学术角度来看,NFC是一种近场通信技术,是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及互联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该技术最早由飞利浦半导体(现恩智浦半导体)、诺基亚和索尼共同研制开发,是一种短距高频的无线电技术,与红外传输、蓝牙传输技术类似。在全球范围内,NFC在美国和欧洲最早进入商用阶段,2010年谷歌就把NFC协议加入了Android中,谷歌曾期望借助谷歌钱包推广NFC支付,但由于支持终端过少,效果不理想。我最早接触NFC技术是在2014年,当时有朋友说北京交通一卡通可以通过NFC技术与三星手机绑定,这样乘坐公交时就可以直接刷手机而非公交卡,避免了携带公交卡的不变,但由于我的手机型号不支持NFC技术,因此最终作罢。
作为全球智能手机领导者,实际上,苹果公司早就看到了NFC技术的发展前景,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2014年苹果在其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发布了APPle pay,并于当年10月20日在美国正式上线,据苹果公司统计,Apple Pay 上线不久,就占据了美国数字支付市场交易额的 1%,用户平均每周使用Apple Pay 1.4 次。随后,苹果公司分别于2015年7月14日在英国、2015年7月14日在加拿大、2015年7月14日在澳大利亚上线,2015年12月18日苹果和中国银联联合宣布,Apple Pay将正式登陆中国,正式投入使用后,中国银联卡持卡人可以将他们的银联卡添加到iPhone、Apple Watch以及iPad上,到春节后的2月18日,Apple Pay正式登陆中国。
至于为什么选择凌晨5点正式上线,我猜测可能更多地是公关需要,试想等早上6点人们纷纷从被窝中懒洋洋的伸出手摸出手机,看到苹果自动推送的Apple Pay提醒的那一刻,社交媒体上会有多少人开始第一时间讨论、热议Apple Pay,占据当日的舆论头条,这种以时间为引爆点的传播策划,确实值得称道。
APPLE PAY 搅局还是颠覆?
本质上看,APPLE pay只不过是众多移动支付手段中的一种。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从发展情况来看,1999年,中国移动与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部门合作,在广东等一些省市开始进行移动支付业务试点,从此拉开了中国移动支付的大门。从技术实现手段来看,移动支付主要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所谓近场支付,就是用手机刷卡的方式坐车、买东西等,NFC技术就是最受业界推崇的一种,APPLE pay正是这一技术发展的直接结果。远程支付是指:通过发送支付指令(如网银、电话银行、手机支付等)或借助支付工具(如通过邮寄、汇款)进行的支付方式,如掌中付推出的掌中电商,掌中充值,掌中视频等属于远程支付。从国内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来看,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以银行信用卡、POS为终端的刷卡支付,二是中国移动、联通等倡导的手机钱包支付,三是以支付宝、微信为主的二维码支付,其中除了银行系统的刷卡消费外其余均与手机有关,而Apple Pay 的推出实际上是第四种角色,但又非绝对角色。这是因为,首先从截止来看,Apple Pay只是用苹果手机、watch代替了原来的固态银行卡,实际上还是固态介质的,这也是为什么一经推出就受到中国各大银行力捧的原因所在,也是因为近年来银行的刷卡支付已经被第三方支付打的落花流水时期,银行意图借其挽回颓势的方法;其次与微信、支付宝不同的是,Apple Pay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形态,不具备微信、支付宝那样的通用性,仅适合于苹果手机用户。
所以,在新旧业态胶着发展的移动支付市场,APPLE pay 的出现可以看做是一个搅局者,这将打破微信、支付宝利用补贴、优惠、赠送等形式培养的移动支付用户群结构,争取一部分用户,而且将会是移动支付的方式更多元化发展,支付方式及其相关公司的竞争将更加惨烈。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苹果NFC技术的推出,手机行业领导者三星、华为等将很快入局,争取用户。对于用户而言,可能意味着新一轮的补贴福利,毕竟,面对中国市场,用户占不到便宜,你的东西再好推广也会很难。但从目前的情势来看,Apple Pay不可能彻底颠覆现有的移动支付格局,起码在用户数量上不可能与微信、支付宝抗衡,最终结果只能是并存,也就意味着,一个用户可能既有微信、又有支付宝,还有Apple Pay 。
微信、支付宝、Apple Pay到底在抢什么?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国内移动支付规模爆发式增长,2014年、2015年分别增长141%、78%,规模为29412.40亿元、52570.60亿元。显然,这样的增长规模任谁都不会放弃,有消息称,在美国,Apple Pay与VISA、万事达、美国运通等组织均有合作,收费模式是基于现有的信用卡和借记卡收费结构,从发卡行收取费用,约为交易金额的0.15%或0.5美分。收取交易服务费是移动支付惯常也是天经地义的做法,无论是微信、支付宝还是手机钱包都会走这条路线,但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而言,显性的收益仅仅使其追逐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在于支付本身蕴含的大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用户个人信息数据、行为数据等,通过移动支付平台,这些机构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对用户画像,利用大数据解析结果为用户提供精准服务,从而更促进消费、更促进支付,更提取收益,这才是各方竞争的根本。有分析认为,目前的Apple Pay的支付方式无法记录用户的消费行为数据,应用场景有限,缺乏本地化运营能力,封闭的苹果决定了Apple Pay只能帮它卖iPhone,没有增值,很难形成大数据。在我看来,这种看法有其局限性,实际上Apple Pay上市仅有2天,其战略如何不能就此下结论做判断,但从一家互联网公司或者数据公司的基本特性来看,大数据必将是苹果追逐的根本,追逐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说,Apple Pay的未来除了近场NFC支付,还会有更多可能,如在线支付、第三方电商引入、大数据交易等,而这种可能会逐步出现,值得我们拭目以待。或许,当Apple Pay推广受阻时,类似滴滴/快的的补贴模式就会马上到来。
-
作者:北纬353,媒体人、互联网业者。
-
声明:文章为作者原创作品,转载合作请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