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停银行理财资金如何


   14年开始央行六次降息5次降准,目的就是降低市场资金利率,释放长线资金,解决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贵的问题,但是效果依然差强人意,市场依然是资金难求,融资利率依然是居高不下,很多企业融资利率依然大约在8%左右。

什么原因造成市场资金利率居高不下,笔者认为中国市场资金空转依然严重,现在央行释放的又是短线资金,无法与信贷支持实体经济所需长线资金相匹配,只能在银行之间空转套利。

    普益财富与日前发布《2015年银行理财行业回顾与展望》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统计截止日为2015年12月25日),352家银行累计发行的面向个人投资者的人民币封闭式理财产品共82275款。根据已有数据推测,2015年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保守估计将突破20万亿。银行理财业务仍然处于高速发展中。普益财富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1-11月,面向个人投资者的人民币封闭式银行理财产品每月平均发行6856款,全年平均收益率为4.96%。每款产品的平均在售天数为8天,实际平均运作期限为133天。随着央行降息,收益率也出现下降,从年初的5.26%降至年末的4.39%,降幅达0.87个百分点。但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1.5%相比,依然有近3倍的空间。

  在中国理财资金是 “刚性兑付”的,银行理财产品具有极高的安全性,与十年期国债一样是无风险收益产品。笔者记得一位分析师说过16年大盘绩优股要上涨,那就是银行理财资金进入股市,这话不无道理,因为理财资金规模庞大。

  理财资金的本质资金空转,银行存款出来,转了一个圈,重新回流银行,实际上就是存款搬家,但不要小看这一简单的搬家,银行负债端成本也就是资金成本就提高了将近3倍,从1.5%升高到4.39%。

 笔者认为银行存款转一圈重回银行就是资金空转,就是资金套利,虽然不至于导致银行间资金紧张,但银行资金利率已经升高几倍,是典型的资金套利行为。拉高了市场资金利率,拉高了银行负债成本。

  理财资金负面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央行多次降息,目的就是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从而降低信贷成本,解决实体经融资贵问题,但效果多被银行理财资金的高利率所吞噬,央行作用大打折扣,其次市场资金是一定的,一旦理财资金规模急剧膨胀,那么对应银行存款就会减少,而且理财资金期限一般较短,将逼迫银行进行资金期限错配,加大银行风险。也被迫银行资金投向短期暴利项目,从而忽视对长期项目的而关注.由于银行资金利率难以下降,银行怎么可能降低信贷利率,信贷利率难以下降,实体经济融资贵问题又怎么化解,降息刺激经济又成为泡影。

  银行为啥热衷理财产品发行,实际上也是被逼无奈,被互联网金融逼迫所致,没有互联网金融和货币基金高收益诱惑,资金不断流出银行体系,存款急剧减少,银行会抬高自己负债端成本吗/

  只要被曲解的互联网金融存在,银行理财资金也就不会消失只会膨胀,银行负债端成本就不可能降低,实体经济融资贵问题就永远没有答案,现在市场都在指责银行高利润是侵占实体经济的利润,把融资贵问题归咎于银行,这是不公平的,因为银行也是有苦难言,负债端成本无法有效降低,在崇尚新经济互联网经济的人士看来,发展互联网金融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贵与难的捷径,殊不知成为融资贵的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