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力创新的价值与其自身价值的衡量
“劳动力使用一天所创造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一天的价值大一倍。这种情况对买者是一种特别的幸运,对卖者也决不是不公平。”[1]
根据马克思这一论述,劳动力在生产中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格越高,则生产过程中实现的价值增值就越大。虽然劳动力进行价值创造需要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相结合,但其不能否认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是实现价值增值的主体。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劳动力自身的素质,对于价值增值就非常重要。当前,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和建立劳动者必要的社会保障。
2.工作日的计量
“工作日不是一个不变量,而是一个可变量。另一方面,工作日虽然不是固定的量,而是流动的量,但是它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内变动。我们就得出一个最低界限,即工人为维持自身而在一天当中必须从事必要劳动的那部分时间。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必要劳动始终只能是工人的工作日的一部分,因此,工作日决不会缩短到这个最低限度。工作日有一个最高界限,其取决于两点:第一是劳动力的身体界限;第二是道德界限。”[2]
马克思关于工作日界限的论述提示我们,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为了这个生产目的,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达到劳动力个人与企业利益的统一,一是要依靠国家立法和工会监督,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二是依靠科技的力量,使劳动力在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以此来达到劳动者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双赢。
3.关于效率的论述
萨缪尔森关于效率的论述与当前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并不符合。因为,根据其所说的效率理论,不能很好地解决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物质财富满足与精神财富满足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率与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率、环境污染率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的效率不应该是单指产出的最大化效率,而是指经济在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的前提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需要所处的运行状态。要达到这种状态,显然单纯地依靠市场竞争是无法实现的,而必须由政府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以及其它宏观调控政策才能实现。
1.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对于资本家阶级来说,工人阶级的经常存在是必要的,因此,以G-W为中介的工人的消费,也是必要的。要使资本价值的循环继续下去,要使资本家消费剩余价值,W1-G1行为所要求的只是W1转化为货币,被卖掉。当然,W1被购买,只是因为这种物品是一种使用价值,可供某种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资本主义生产所生产出的商品量的多少,取决于这种生产的规模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而不取决于需求和供给、待满足的需要的预定范围。”[4]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消费相对缩小的矛盾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至于微观主体经营的逐利性,其完全可以在宏观产业政策指导下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微观主体经营利益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相对统一,使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为此,就需要在产业政策上进行指导、协调,使社会生产向着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方向发展;在工资水平保障上,通过制定最低工资法以及加强工会力量等方式,保证民众适当的工资水平,确保他们的消费能力。
2.劳动资料的变革
马克思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产业进步与劳动资料变革之间的关系,其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针对我国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现象,当前要通过发展新型产业如发展服务业的方式来加以消化,充分利用我国充沛的劳动力资源。二是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要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新兴行业以及大力展文化等精神消费产业的方式,来加以解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均衡规律不是万能的,这个规律只会在既定的货币供给量、既定的产品供给结构、既定的各生产要素定价以及产权归宿所导致的既定收入分配结构下所达成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有鉴于此,当前要改变上述既定条件下所达成的供需平衡机制,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最根本目的,关键还在于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改变当前供给与需求既定均衡条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加新兴的适合居民需要的产品如文化等精神产品供给等,最终使市场供需均衡建立在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放任市场根据现有的既定条件,实现自身的供求均衡。
这一论述要求我们当前在进行侧重总需求的宏观调控同时,还应该着力于通过生产要素的培育,推动经济增长,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加强教育、科技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技术在生产要素中所发挥作用的比重,最大限度地发挥可再生生产要素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2.通过技术革新和资源的深加工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等不可再生生产要素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3 .通过对未来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外部条件的塑造,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加强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建设以及诚信等精神文明建设等等。
(4)“他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这整个过程,既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它是以流通为中介,因为它以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劳动力为条件,它不在流通中进行。因为流通只是为价值增殖过程做准备,而这个过程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8]
马克思关于货币转化为资本过程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当前大力加强以劳动力市场为代表的市场体系建设,对于经济发展可以取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相反,假定投到市场上的该商品的总量仍旧不变,然而在较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价值,不能由于较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价值而拉平,以致在较坏条件下生产的部分商品,无论同中间的商品相比,还是同另一端的商品相比,都构成了一个相当大的量,那么,市场价值或社会价值就由在较坏条件下生产的大量商品来调节。”[9]
马克思关于商品价格的决定,是由一定时期内在总产量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那个生产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商品价格所决定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当前实现社会生产目的、向社会提供更多价廉物美商品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力,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决定了通过市场的充分竞争,可以有效地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然,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国家还应该通过加强教育投入、加强科研投入等方式培育高素质的生产要素,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笔者认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专业分工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必须指出的是,在通过专业分工实现高度物质丰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精神层面的提升,如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精神层面得不到有效地提升,过度的专业分工有时对经济的发展反而是有害的。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226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267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45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4]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 88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190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 118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7]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 301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8]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227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204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 94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