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中国人精神的避难所
----黄州安国寺探寻苏东坡的心路轨迹
曾祥裕(广州杨公风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3月20日广州开班,电话13766307454)
我曾读过余秋雨的散文《苏东坡与黄州》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加深了我对黄州的印象。我考察过林家大湾后,径直来到黄州,寻访苏东坡在黄州生活的轨迹。
余秋雨设问“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
我想,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有个最明显的转折点,那就是乌台诗案。在他的晚年,从海南遇赦回到大陆之时,他对自己的一生功业作了一个最简洁的总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是苏东坡第一次受贬流放之地。苏东坡在其所作的《书韩魏公黄州诗话》中说:“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陋巷小民,知尊爱贤者。”他谪居此地时,既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流连忘返,又“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如他弟弟苏辙所说的“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
苏东坡因被政敌控告“讪谤圣上,扰乱朝政”而被贬至黄州,幸而死里逃生,让他远离是非之地,沉静下来。人生无常,让他有所开悟,领教仕途之艰险,人心之叵测,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
他写的别弟诗里,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再加上苏东坡一家人初到黄州,过着清贫而恍惚的生活,让苏东坡因个人境遇的改变让家人受累,大有羞愧之意,“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以自新之方”,想到了韩琦曾读书的安国寺,于是,他来到了“韩魏公读书处”。一生不知道游历过多少古刹名寺的苏东坡入得安国寺,就深深吸引住了。不仅在“韩魏公读书处”吟诗填词,达到忘我的境地,还与寺内的高僧、黄州地方的清官结为朋友,并念经说法,于是,自号东坡居士。由此开启了他与佛教的情缘。他写的《安国寺记》表白了心迹: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招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以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余不得辞。
寺立于伪唐保大二年,始名“护国”,嘉祐八年赐今名。堂宇斋阁,连皆易新之,严丽深稳,悦可人意,至者忘归。岁正月,男女万人会庭中,饮食作乐,且祠瘟神,江淮旧俗也。四月六日,汝州团练副使眉山苏轼记。
安国寺座落于黄州城南长江之滨宝塔公园内。据明弘治《黄州府志》载,该寺始建于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由郡人张大用于显庆二年捐地基,由僧人惠立创建,取名“护国寺”。
佛教是中国人精神的避难所。“ 物我相忘,身心皆空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反映了苏东坡学佛心得,表明了苏东坡经过“乌台诗案”的严酷打击后,从佛教中得到了慰藉,思想呈现儒释道融合的倾向。这是研究苏轼思想变化的重要资料。
我重温苏东坡这篇《安国寺记》,更加深理解苏东坡思想之转变的起因,以及佛老清静无为、澄怀无住、虚静定慧等思想对他后期诗作的影响。苏东坡在安国寺还写了《安国寺寻春》、《宋安国寺大悲阁记》、《安国寺浴》、《安国寺寻春》、《徐君猷挽词》、《安国寺谈养生》、《赤壁怀古》等不朽的诗篇。相传,他还为民请愿,改变了当时民间养男溺女这种恶习,并经常将捉到的龟鳖投至安国寺内池中放生,取名“苏子瞻放生池”,刻于石,以示纪念。据说,此碑民国初年仍在寺内。
安国寺因苏东坡而名闻遐迩。北宋末年,金兵南侵,黄州沦为战场,安国寺亦遭厄运,陆游入蜀途中特寻找到安国寺,八年后,再次来到安国寺寻访苏试遗迹,还作《自雪堂登四望亭因访苏公遗迹到安国寺》诗以作纪念。
走进安国寺,我在寻找苏东坡所描述的景观:“茂林修竹,陂池亭榭”,荡然无存,也无寺院那份宁静,更没有找到北宋名相韩琦寄居安国寺的读书处。
我从一则院门走宝塔公园内,一路穿过几座宏伟大殿,给人的印象是新建之寺,古老的安国寺去哪儿呢?
如同其他古刹一样,安国寺的命运也是坎坷。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金兵南侵,黄州多次沦为战场,生灵涂炭,安国寺亦遭厄运。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于乾道六年(1170年)至黄州时,发现安国寺已“兵火之余,无复遗迹,惟绕寺茂林啼鸟,似犹有当时气象”。后又作《白雪堂登四望亭因历访苏公遗迹至安国院》诗纪念。
元朝时,安国寺得以修复。元末战乱,安国寺又毁于兵火。
明朝初年,战乱结束。洪武元年,黄州城由南往北扩展。七年,僧人云亭重修安国寺。
明朝后期,国势衰微,安国寺荒凉破旧无人修复。
清代前期,安国寺再现江淮名刹,寺院规划宏大,除同治寺院外,还有睢阳院(以唐名将睢阳张巡为名)等建筑,有“春草”亭、“竹啸”轩。曾有诗人赞安国寺“曲槛幽榭”与绀宇琳宫相辉映,邑宿之精庐,亦先贤之别业也”。
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五次占领黄州,黄州城战火不断,安国寺被焚毁,直至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住持僧月松四处募捐集资重修,安国寺又呈规模,为十方丛林。
中华民国时期,安国寺逐渐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安国寺仅存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
安国寺自1958年起,先后被学校、部队、机关、工厂、建筑等8家单位使用过。房屋、财产遭受很大损失,菩萨被毁,僧人遣散。“文革”中又一次遭到毁坏。上世纪80年代初,有关部门将安国寺收回后,仅存门楼及三幢殿屋和部份小房,已经非常破旧。
我在新建的大雄宝殿礼佛后,转至后面才看见类似一座四合院的房子,门楣上写着安国寺。我问一位年轻的僧人,这是安国寺的原址吗?他说,是新来的,不知道是不是。
经测,大雄宝殿的坐向为癸山丁向17.5小空。
从几个殿的规模来看, 都没有大寺院的风采。显然这就是劫后余生的那几座殿屋。
我想,中国政局不能乱,一乱,难逃厄运的又是佛教寺院。
从安国寺的旧殿出来,我走到外侧广场上,在古塔下逗留,此塔名叫青云塔。塔为七层,面为八方,高为42.44米,每层有八门,共计56个,按八卦方位定门名,以阴刻楷书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字,西北正门楣上嵌有“全楚文峰”。正对门处石壁上刻有“青云直上”四字。东南兑门可入塔内,内设阶梯,可盘旋至顶。湖北省政府1992年12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云塔的八卦安门的作法,引起我的兴趣。
据了解, 青云塔建于明朝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由黄州郡丞李时芳率一些有钱人兴建的,距今有434年了。当时,建塔的用意是黄州地处长江之北一个平阔地带,常有水患发生,塔建有七层,故有上镇武昌、汉阳诸郡之水口,下催黄州古郡文星之起峰。
古人建塔往往让它身兼两职,一是催文昌,二是镇水口。黄州青云塔就是一个佐证。
我黄州之行,思绪穿越历史,追寻苏东坡的足迹,身临安国寺,心灵也随苏东坡的感悟 “ 物我相忘,身心皆空 ”,谨以此文,纪念苏东坡这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满足易友学习风水的需要,赣南杨公风水培训中心和广州杨公风水传播有限公司将在赣州和广州开办杨公古法风水学习班,学习全过程由知名风水师曾祥裕总负责。
广州班将于3月20日在广州天河区举办。(具体地点视学员人数来定)
赣州班将于4月5日、5月1日在赣南日报社内举办
学习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授五天,师生长期互动,负责学习全过程。详细内容请关注 www.zxyfs.com 、www.gzygfs.com 。
报名方式:电话13766307454,QQ175613195,微信号ZXYFS6146794。 (曾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