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为何要跟教育部长讲公平?
今年“两会”即将落幕,但一篇《尊敬的袁贵仁部长:您今年为啥又让河南学子失望了》的文章仍在微博、微信圈热传。该文针对袁贵仁部长“2016年高考,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份还是分省命题”的回答,讲述了河南人民的期盼,讲述了何为“教育公平”,甚至还对袁贵仁部长去年两会结束时“合格”的自我评价作出了质疑。
正像网友“猛犸君”在文章所发问的那样,连中学生都懂的“只有全国一张卷才能真正实现真正的公平”的道理,教育部长难道真的不明白?笔者以为非也。用袁部长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还不到时候。”但就是这样的一句“不到时候”,却将百万考生和家长的梦想砸得粉碎,让教育公平成为了泡沫和幻影。
正所谓“一言正,天下定;一言倚,天下靡。”无怪乎对教育不公平的批评并非河南一地之音,无怪乎教育诟病已经成为了全社会抱怨的话题。既然有人偏要揣着明白装糊涂,既然有人偏要让不平等大兴其事,那也就怪不得网友自己跳出来讲“公平”了。相信公众也会在理性的辨析中读出更多的意味。
“公平”决不是厚此薄彼的地域歧视。正如人没法选择出身一样,人们也没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地。但可笑的是同样一个孩子,出生在北京、上海、天津这样的大城市,与出生在甘肃、山东、河南这样的偏远省份或人口大省相比,考上重点大学的机会要相差几十倍。因为北京考生不足十万人,名校在北京的招生名额却有几千人,而河南考生七十多万,名校招生名额却只有区区几百人。于是原本并无贵贱之分的莘莘学子就这样由于地域之别而被分成了三六九等,不同的试卷、不同的录取分数线亦把河南等地的学子打进了冰冷的深窟,造成了“高考地域性歧视的坚冰何时打破”的天问。难道,这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歧视,就是所谓的“教育公平”?
“公平”决不是无视民意的独断专行。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公平”都是最为热点的话题。娄源功是一位连续9年为河南教有呼吁的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宇华教育集团董事长李光宇也是多年来一直为河南考生鼓与呼,与教育公平死磕的一位代表,他甚至还在去年的“两会”上鞠躬求教育部给河南学子更多机会。而在今年的两会上,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全国高考必须实现统考》的提案更是得到了全国民众的支持,位居“2016提案议案排行榜”的第四位。而颇为令人遗憾的,代表委员们的声嘶力竭并没有撼动有些人的冰冷之心,网络舆论的民意汹汹也没有唤回人性的泯灭沉沦。难道,这种无视民意的独断专行,就是所谓的“教育公平”?
“公平”决不是违背法律的我行我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原本以为有了这个所谓的教育大法,河南等地的考生就属于公民身份了,就可以和其他省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但一句“2016年高考,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份还是分省命题”,却近乎剥夺了河南等地考生的公民身份,让他们重新回到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的劣等层级。难道,拿着法律不当法律、拿着公民不当公民的我行我素,就是所谓的“教育公平”?
“公平”决不是妄尊自大的自说自话。葛剑雄教授曾说,“在我们现在的条件下还存在高校招生地域歧视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有些人的不作为。”而针对这样的评价,有人却并不认同,感觉自己任期内的工作“合格”。乖乖,既然如此,却又为何每每提及教育问题都会导致舆论井喷,每每提到教育公平问题都要搪塞而过?在“2016提案议案排行榜”的前十位中,马秀珍的《提高教龄津贴 让一线教学的教师不吃亏》排在了第二位,朱奕龙的《通过立法加强对校园暴力预防和惩罚》排在了第三位,俞敏洪的《全国高考必须实现统考》排在了第四位,李光宇的《幼儿园应免费 别让家长再当孩奴》排在了第五位,周洪宇的《实行义务教育学生免费午餐计划》排在了第九位。难道,面对这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诸多社会吐槽的问题,就是所谓的“教育公平”?
教育的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关系着全国绝大部分的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着人心向背。这么简单的道理,作为教育部长,难道真的就不知道么?!(李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