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重演日本式崩盘?你太幼稚!


每当中国房价飙升的时候,就有人拿“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教训来吓唬大家。很多读者受此影响,错失了最佳购房机会。

 

315日,住建部长陈政高举行新闻发布会,有记者再次提出了“中国楼市会不会像当时的日本一样发生崩盘”的问题。对此,陈政高这样回答:

 

围绕这个问题,我请教过一些专家。我要说的是:第一,时代不同。日本发生的事情是在20年、30年以前,背景、政治、经济条件和今天都大不一样,甚至是完全不一样了。第二,国情不同。中国和日本的城镇化水平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宏观调控的措施也不同。因此,我要说,不能相提并论。

 

陈部长是个诚实的人,他告诉我们,其实他此前对这个问题也拿不准,所以请教了专家,得出了“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这一看法,跟我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我想告诉读者的是,世界上很多中心城市都出现了高房价,最终演化方式多种多样,东京为代表的“房价崩溃模式”只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莫斯科为代表的“汇率崩溃模式”等等。其中莫斯科的模式,在我多次发表相关研究文章后,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并开始热烈探讨。

 

说句让大家失望的话,中国高房价以日本模式(或者东京模式)终结,对中国来说可能是好事。但问题是,我们可能不配有这样的结果!

 

日本房价模式(也就是高房价以本币方式暴跌)出现的基本条件有以下几个:

 

1、央行没有长期过快发钞,货币在本国购买力没有严重下降,反应到对美元的汇率上还出现了升值。以日元为例,剧烈贬值出现在战败之后的四五年间,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从1941年的大约4.2:1贬值到1949年的360:1。现在是113日元兑换1美元。1949年以后到现在,日元兑美元升值幅度巨大。

 

2、长期通缩。换句话说,钱越来越值钱,大家不愿消费或者买房。这种情况是任何一个政府都不能容忍的,也很难在一个正常国家中出现。

 

3、市场经济发达,全社会信用程度较高。这样,无论你是创业搞企业,还是投资股票、债券、信托、保险等产品,都可以获得跟投资房地产类似的利润率,这样全社会的资金不会集中到房子上追求超额利润。在日本、美国、欧洲都存在这种情况。

 

4、国家激活了全民的创造力,实体经济发达,没有必要过分倚重房地产,所以不会过分托市。

 

5、大部分土地归私人所有,土地市场存在竞争。

 

6、央行、统计部门、财政部门的权力有限,受到制约、监督,无法长期过快发钞,或者无限制购买国债等。

 

7、城镇化率超过75%,甚至更高。

 

可以看出,日本具备其中134567条的条件,第2条也疑似具备。

 

对比一下就发现,中国上述7大条件全部不具备。尤其是,中国的商业银行全部控制在国家手里,央行具有市场经济国家不具备的超级权力,CPI的数据也并非来自独立调查,土地的产权全部归国家所有,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征税、减免征税也极少经过人大讨论。

 

在中国的国情下,通缩很难长期出现。只有在发生全球经济危机的时候,会阶段性出现,但很快可以被货币放水所淹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义货币M2的年增速,曾最高达到过4成。进入新世纪之后,最高达到过27.7%的增幅(2009年),是当年GDP增速的3倍。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如果以货币增速观察,中国一直处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之中。这种做法,在欧洲、日本、美国也基本上没有出现过。

 

所以,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来套中国楼市,肯定会闹出笑话。

 

那么,中国未来会重蹈莫斯科楼市的覆辙吗?所谓莫斯科模式,就是中心区房价在24年里(1991年以来)以旧卢布计算,房价上涨150万倍。以美元计算,房价上涨了150倍,但卢布贬值了1万倍。在这种情况下,北上广深的房价就会出现一个“美元顶部”,但基本上不会有“人民币计价的顶部”。中国房价超高的情况,通过汇率贬值使之合理化。

 

我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未必会有莫斯科那么极端。还有一个巨大的变数,就是未来科技的发展可能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比如VR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可能让1020年之后人们不用天天去上班,甚至可以在家里上学、在家里看病。这样,城市就将不可避免地去中心化。

 

过去5年,互联网技术已经摧毁了商铺的估值体系,目前正在摧毁写字楼的估值体系,未来极有可能摧毁城市中心区住宅的估值体系。

 

但这恐怕还要10年到20年。在这之前,中国大城市普通住宅的房价,仍将继续上涨一段时间(人民币计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