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三农”重大核心问题的十三个独立研究观点》解读(之十二)
中国农业现代化,需要造就一大批农工商跨界企业家
“加大创新改革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现在最需要的是找到可操作、可执行的着力点,找到能用上力又能落地的“抓手”,找到了“抓手”就可能打开突破口。“新企农人”顶层设计体系的发展路径,就是推动企业家阶层进入中国农业主战场。造就一大批农工商跨界企业家和社会企业家队伍,既是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突破性创新,又是依据中国国情和世界粮食市场竞争格局的战略选择。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抓手”理念,造就农工商跨界企业家发展路径是“新企农人”顶层设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更是“因时而创,因势而立”的创造性“抓手”,这个抓手的创新和创造,将为解决 “三农”问题深层矛盾打开突破口。
♛ 新常态下,中国“三农”顶层设计理论——
必须对“工商资本”的偏见正本清源
政策研究主管部门的主流农业经济理论,至今还在谈“工商资本”色变。还在大谈“防止工商资本与农民争地、争利”,还在大谈“扎紧防范资本风险的篱笆”。这是典型的缺乏辨证哲学发展观、没有透彻研究中国国情和世界粮食竞争格局的极端教条错误理论。这个理论严重误导了国家农业产业政策,严重制约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十二五期间,中国主粮产业发展滞缓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受这种错误理论的影响,没能在正确认知、积极推动、建立法规条件下,大力引导工商资本进入中国广大主粮种植的农业和农村。新常态下,中国“三农”顶层设计理论,必须对“工商资本”的偏见正本清源。
现行政策限制的工商资本租赁农民土地,搞“非农化” 和“非粮化”与农民争地、争利的现象过去确实有,也发生过侵害农民的利益,破坏耕地,乱用农业资源,破坏农业自然体系的情况,所以被现行政策限制并以此保护农业发展、农民利益、农村建设,这没有错,但因噎废食,沷洗澡水把孩子都沷出去,就大错特错了。这实际上恰恰是缺乏辨证哲学发展理念的最突出表现,把组织力、精神力、人才力、文化力、市场力、资本力、科技力、模式力等最具创新创造潜能的、可能深刻改变“三农”问题现状并推动中国农业历史性进步的企业家资源、工商资本资源置于从属化甚至边缘化、排斥化……这就是造成中国主粮产业发展滞缓的最直接政策因素。
现代工商资本早已不只是资本,资本的背后还有人才、文化、组织、模式、体制,还有企业家、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组织以及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理念、价值观等多重能动要素。这才是更珍贵、更重要的推动经济和社会协同进步与发展的伟大创新和创造力量。这才是可以承担中国农业千百年来的这个最伟大变革的“新农业主体力量”。
现代投资资本早已跳出马克思当年所说的贪婪的、肮脏的甚至每一个铜版都沾着血迹的原始定义,现代社会的很多经济成就、科技进步以及文化传播、文明建树都得益于资本的助推。资本的属性没变,资本的本质要获利,但资本的运作逻辑却随着时代在不断与时俱进。风投资本就最具代表性,哪里是创新创造的最前沿,哪里就有资本,哪里就有投资家。即使这种投资在相当程度上都蕴含风险。
今天的社会,任何忽视资本,忽略企业家在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态建设上的重要价值和不可替代作用的言论和理论,都不仅是落后于时代的陈腐观念,更表现为无知。之所以还有那么无知的言论出台,是因为“无知者无畏”,遗憾的是有不少伪权威、伪学者在这个无畏者群体中。
打着护农旗号、实则误农误国的排斥工商资本错误理论必须摒弃,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不能再走弯路!
“十二五”期间,因为战略迷茫和路径模糊,中国主粮产业的体制创新、科技进步、国际竞争力提高等方面都少有进歩,已错失了相当的发展机会,“十三五”期间必须校正。
厘清工商资本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不可或缺价值,从理论上甄除那些仍然视资本为洪水猛兽的无知论调,创造强大的政策支持和舆论推动,造就一大批农工商跨界企业家队伍,是协调解决“三农”发展瓶径、加快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 工业反哺农业才能成就“新农业”
今日中国农业己经进入了一个必须依靠工业反哺才可能实现农业振兴的“新农业”历史发展阶段。
创联新农业智库给“新农业”的准确定义是“工业反哺农业,创造新农业”,更准确定义是“大工业反哺农业,创造新的大农业”。
如果工业、商业不能有效反哺农业,如果工商领域积累、沉淀的多重生产力要素、特别是优秀企业家资源、大企业组织资源以及其携带的人才、文化、资本、体制、模式、管理、理念、价值观等要素不能进入农业和农村,不能带领农户创造从“资源农业”向“资本农业”的全新跨越,则中国农业现代化就是一个空泛的说辞而根本不可能实现,或者说要再等上四十年。
现实情况是,中国等不起,中国的国情等不起,中国的四个现代化等不起。农业现代化不能尽早实现,其它三个现代化也很难实现;农业现代化不能尽早实现,中国广大农村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还会持续恶化;农业现代化不能尽早实现,农业的面源污染和农村自然生态危机还会进一步加剧;农业现代化不能尽早实现,内需拉动就还会相当乏力、国家经济基本面就还会持续低迷乃至出现经济衰退……
这就需要我们清醒审视;怎样才能实现多重能动要素在农村融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依据国情和民情,怎样又好又快的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
为中国工业现代化贡献了三十年的中国农业,己经到了急需工业反哺的非常关头;为中国城市现代化贡献了三十年的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广大粮农也己熬到了一个急需城市资源帮助的非常关头。工业反哺农业,必须在反哺模式和反哺路径上有效落地。必须呈现出高水平的的顶层设计,不能再“天上有云,地上没路”。
♛ 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在农业产业政策上贯穿
五中全会已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同时又进一步强调“要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可是,与五中全会闭幕相隔三天,《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出台,不但没有鼓励优化资本、管理、技术等要素配置,没有对应的融合理念及举措出台,政策解读仍然是5年前的老调子: “一定要防止一些人以搞农业的名义到农村大量租赁土地后搞非农建设、搞“非粮化”,对资本下乡,一定要扎好防范风险的篱笆”。把资本当洪水猛兽,党中央核心领导层的战略理念,在政府高层政策主管部门遭遇肠梗阻,农业政策执行性文件全然我行我素。继续大力排斥资本而不是大加引导,更没有当做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生产力要素去大力挖掘、培育和弘扬。
大禹治水,宜堵则堵,宜疏则疏,这对于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的主粮产业,工商资本不但不是洪水猛兽,反而应成为最重要的创新创造资源,关键在结合点。工业反哺农业,资本不去,人才不去,文化不去,组织不去,拿什么哺?凭什么就认定资本去了就一定以租赁的方式拿地?凭什么就认定资本入农一定搞非农化、非粮化?一定要与农民争利?
为什么不可以在制定出底线约束和法规保障条件下大张旗鼓地鼓励工商资本务农?为什么看不到企业家资源和企业家精神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可能产生的巨大价值?为什么看不到人才、文化、资本与农民土地联结后,通过企业家创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国家整体经济基本面可能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重大创新创造潜质?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视察重庆时强调“要崇尚创新引领发展,注重协调把握大局,倡导绿色回应民声,厚植开放互利共赢、推进共享、殷惠百姓”、“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学习理解五大发展理念,就要落实到执行层面,就需要我们的农业政策理论主管部门下决心革自己的命,彻底根除自己的陈旧思想,否则必然阻碍农业变革,继而影响到广大粮农的幸福渴盼。
♛ “十三五”已开局,中国农粮产业向何处去?
中国农粮产业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顶层设计,必须尽可能的好、又要尽可能的快。必须体现党的核心领导层的创新务实理念,必须能够实现最广大粮农的富裕幸福心愿。必须能够对中国经济基本面产生良好正向拉动。必须能够成为四个现代化的新引擎。
这就是中国农粮产业的发展大道。这就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道。确认这个战略目标,就需要我们对这个战略目标下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进行可操作、可执行的顶层设计。唯有此,战略才能配套落地,才不是空谈。
“十三五”已开局,中国农粮产业向何处去?还要走“十二五“未走完的路吗?还要继续加大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吗?还要在主粮种植领域继续推动100—150亩地的“适度规模”吗?
这不是一个思考,也不是一个拷问,这是一个关乎国运昌隆、关乎百姓安康的重大现实命题。去年的粮价已经调低了,调低了仍然不好卖,那今年又会怎样?明年又会怎样?政府能在春天就公布秋天的保底价格,好让老百姓选择当年的粮食是种还是不种吗?面临国际粮价和国内粮价的巨大差距,面临“黄箱”政策的天花板挤压,是创新机制、降低成本、迎接挑战?还是如去年秋天般继续被迫压低收储价格让粮农怨声载道?“十三五”这五年,能给粮农一个靠谱的致富发展方向吗?是能?还是不能?能是怎么能?能说清说透吗?能有实现的“抓手”吗?有清晰的“三农”发展路线图吗?
在“中国农粮产业向何处去?”这个涉及2亿户粮农的重大现实命题面前,一切不符合国情、不符合辨证哲学发展观、不符合实事求是原则、不符合五大发展理念的的陈旧思想和错误理念均应该摒弃!
空话和套话是回答不了如上问题的。从理论上和事实上都可以证明是“富不了农民,救不了生态,强不了国家”的适度规模发展策略和农民合作社发展模式也根本没有底气回答如上问题。
什么是新证法?什么是哲学观?别以为占据了话语权,就真的是权威了?别以为顶着学者头衔,就真的不需要学习了?别以为掌握了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就还真的以为不需要躬着身子好好研究,就凭着一腔陈旧理论就能书写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恢宏篇章了……
党和政府的核心领导层对此有清晰认知,2015年一号文件以《加大创新改革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为题,说明中央核心领导层已将“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感上升为国家战略。
♛“农工商跨界企业家”顶层设计——用企业家的脚走新农业的路
“新企农人”理论体系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造就一大批农工商跨界企业家队伍,中国新农业事业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文化、企业家情怀、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发挥以及创建和打造中国农业巨轮的宏大历史使命、带领农民群体实现体制性富裕的创新与创造,都与租赁农民土地的简单逐利行为有根本区别。
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绝对不仅仅是新增公司注册、大学生和新技术团队创业,也不仅仅是全国各地1600多个创客乐园的新兴创业,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家阶层的再创业和再创新,是上市公司500强级别企业的再创业和再创新,是主要经济实体的内生创新和外延创业,是主要传统产业进行结构改造、整合升级的创业和挖掘新经济增长点、找寻新资本爆发点的创新,这才是能够成就中国经济基本面、拉动新经济引擎并产生重大经济价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键所在。
“农工商跨界企业家”顶层设计通过造就一大批农工商跨界企业家队伍,打造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价值高地,实现人才、文化、组织、资本、模式和体制、理念、价值观等多重推动生产力发展能动要素的交融汇聚。
面对中国农业亟待转型升级的时代焦点, 顶层设计需要站在更高的战略层面上,更理性、更高远地去审时度势。摒弃单纯经营农产品的传统思维,从分散的单纯农产品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的农业产业经营跨越,再从农业产业经营向更高层次的农业资本经营跨越,并且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发展的同时,推动农村社会文化的再繁荣和农民群体与其他先进生产力要素的融合。用企业家的脚走新农业的路,智慧而稳健的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从“资源农业”向“资本农业”跨越的创新发展之路。创造高效生态农业、大美乡村建设和双向价值投资多边多赢,这一定是“三农”协调发展高端战略下的可操作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成为政府推动、农民指盼的新农业“抓手”,可以达到操作有声,落地有响。
今天的中国投资资本、工商资本,今天的中国企业家、投资家,不应仅仅属于工业,属于商业,其创新和创造更应当着眼于整个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关键点,中国农粮产业恰是整个中国经济的短板。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走进农粮产业,企业家走进中国最广大的主粮种植农村,一定是中国农粮产业振兴的大道,也一定是中国经济基本面振兴的大道。
“新企农人”理论体系的农工商跨界企业家顶层设计,所依托的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文化、企业家情怀的发挥!是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担当!是创建和打造中国农业巨轮的宏大历史使命!是带领农民阶层实现体制性富裕的创新与创造!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 造就一大批农工商跨界企业家队伍—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深度挖掘主粮产业土地收益潜力的同时,更深层次提高资源整合能力,通过创新商业经营模式提高主粮种植规模化收益水平,确保当年种植当年收益。将政府政策资源、土地种植资源、经理人才资源、农业科技资源、金融保险资源、农资供销资源,银行信贷资源、资本运营资源等核心竞争资源进行更大程度的整合,跳出单纯经营产品的惯性思维,着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资本承载力,以资本放大资源、强势打造高效生态农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张扬企业未来成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