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理纯《佛旨正源》认为,老的解释对第十一缘——“生”的解释,出现了很大误解。
《佛旨正源》中质疑道:
“生”的前面的十个因缘都已经是生命中的一些行为的体现,所以人们自然理解这个“生”一定是人的第二生,这个“生”是与后边的“老死”相匹配的第二生,否则怎么可能在已经“生的过程”中又“生”呢?
《佛旨正源》的看法是:
实际上人们在这里发生了一个对“生”的主体执行者的错误认识,前面的十二因缘是与后面的“老死”是一个行为主体,而这个“生”却不是(上述同)一个行为主体,这个“生”是孩子的降生,这个“生”是下一代的出生。
在此新解释的基础上,廖理纯的《佛旨正源》进一步给出了另外十一个因缘的全新解释。(见上表)
(二)解释为“再生”、“转生”的诸多说不通的地方
“生”如果解释为“出世投生”、“转生”,那么将随即产生如下疑问和矛盾:
(1)这个“生”之前的十个因缘,算不算“生”?
(2)如果这十个因缘是“前生”,那前面应该还有一个前生的“生”缘,为什么没有?
(3)如果认为这十个因缘是“未生”的状态,为什么反映的都是人来到世界之后的行为?
婴儿在胎里感受到的“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难道跟他来到世界上的“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是一样的吗?
如果这样,他出生后就是“神童”了,不用再“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了!
可是,历代的对“生”的解释,都是误解为“再生”、“转生”。
由此,给出其他各因缘的解释,就显得极为不合理,也看不出前后各因缘之间明显的关联性。换句话说,十二因缘由此被解释得支离破碎,含糊不清,令人摸不着头脑。
(三)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的对应解释,在语言逻辑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通过仔细研究,我们认为:十二因缘与“三世二重因果”的对应,应该是对“生”因缘的误读而产生的进一步误读。
也就是说,由于把“生”缘理解成为了“再生”、“转生”,自然就会想到与三世二重因果的理论对应起来。即便如此,这一系列的解释仍有一个无法克服的逻辑矛盾。
大家请看,如果说十二因缘是说三世的,那应该是这样一种排列模式:
……死,生……死,生……
前世 今生 来生
即便省略前面的一对“死、生”,那也应该是“死”缘在前,“生”缘在后。可是现在十二因缘的排列,恰恰是倒过来的。也就是说,这种说法在逻辑上是很难成立的。
难道智慧无量的佛祖,说法时竟然会如此逻辑混乱?实在难以想象!
(四)十二因缘是人生十二个阶段
而在新的解释中,这个“生”解释为“生孩子”,是第二代人的出生,而不是前面有十个因缘的那人的“再生”。因为那人还没死哪,怎么会又转生了呢?
这样解释“生”之后,其他各因缘的解释就显得非常浅显,顺理成章,非常有条理。这个条理,就是我们人一生的一个自然过程和各阶段的顺序。
无明:就是什么都不懂;
行:就是会走路;
识:就是会认人,会叫爸爸妈妈;
名色:就是对周围的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认名、感觉色彩……)
六入或六处:意思是有了对周围的进一步认识;
触:意思是开始面临思考问题;(受到情境的触动)
受:是指受教育;(也可作“授”,“受授”之意,就是接受教授的意思)
爱:意思是有了对异性的渴望;
取:应该通“娶”,是结婚;
有:结婚之后如果身体健康当然是“有”,“有”是怀孕有孩子;
生:怀孕之后就是“生”,这个生不是再生,而是生孩子;
老病死:生几个孩子之后就要开始走向老、病、死。
由此可见,《佛旨正源》的新解释更合理、更接近佛祖说法的真实。只不过在这里,我们对此进行了上述更严密的论证。
(五)本章小结
比较而言,对于十二因缘所沿袭下来的解释,是错得最离谱的。先是把“生”缘理解错了,然后把三世因果硬装上去,更是“头上按头”。
虽然说,前人在研读、考证和揣摩时,有种种条件限制,但是只凭自己的理解和揣测来解释,是非常不可靠的,也是不严谨的,还往往容易酿成大错,这十二因缘的解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