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否已死?--与光谷客隔空扯淡点务实的问题


(一) 光谷客的豪气

看到朋友转发的《从武钢看传媒生态—抄无可抄,新闻已死》一文时,才知道光谷客,才知道这个“自媒体”写了一篇《武钢分流5万人背后,一个普通钢铁家庭的命运沉浮》的文章“很火”,想必是极好的,要不不会有在光谷客看来极好的传播。

实际上,写这篇小文的时候,阿德哥还没看这篇文章,而且,写完之后,我想,阿德哥也是不会去看这篇文章的。倒没有贬损的意思,只是不熟悉这个行业,也就不感兴趣了,更重要的是,从这个标题基本就能想见一个经济时代下的生民之运命。

但对光谷客《新闻已死》的文章,勾起了一些想法,不妨与素不相识的光谷客隔空扯淡几句。

在《新闻已死》一文中,光谷客历数采写之辛苦(历三月之久),非法转载之疯狂(总共只收到了657.69元,而且这里面还有不少是打赏的钱),此现象背后,作者得出了传媒生态—抄无可抄,新闻已死的结论。既痛斥了地主微信的版权不保护政策,又金钢了今日头条、观察者网等无耻的小偷“偷稿”行为,当然还不屑了界面、财经等无赖的不付费“借稿”思维,最后,鲜明地打出了“内容付费”的大旗---禁止无偿转载。

的确得为光谷客的豪气叫个好。因为阿德哥也曾是一个新闻老兵,在新闻一线亦折腾了十余年,也曾经豪气万丈新闻理想铁肩道义社会瞭望;也曾挖过严介和的所谓“BT模式”,也曾断言过“中国雅虎已死”,甚至,基本见证了整个中国互联网历史的沉浮……

如此,新闻特别是财经新闻的烙印早已深入灵魂,以至于光谷客一唤即起。所以也深深知道采写深度报道之辛苦,作品之宠爱。

但是,对于光谷客的“新闻已死”观点却是颇难共鸣。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果再往前一步,或许光谷客的判断就浅显了那么点儿。

姑妄论之。但必须说明,小文界定的“新闻”亦如《武钢》一文一样,仅仅是在财经新闻领域,依阿德哥之前置条件,财经新闻本质上讲是一种商业资讯(PS:不同意这个观点下文无须再看),不是涉及普罗大众利益或者运命的政治或者民生新闻概念。

(二)内容、传播、传播生态

作为同道中人,光谷客想必曾是一个很是上进的“记者”,一定也是想为生民请命,敢向真理呐喊的“醒民”,以内容说话的本事,能见端倪。

那么对于光谷客《新闻已死》一文,自然不应该去一棍子打死,该肯定的也应该去鼓励。

首先,作品是作者及所发布出版单位的孩子,自然是要爱惜羽毛的。基于此,才会激励更多好的作品与内容出现。

所以,内容为王,因为其创新性,这个观点永不会过时。光谷客当然明白这个道理,阿德哥也颇有同感,但出一篇好稿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出好稿,光谷客童鞋,一直出好稿不容易哦。

更重要的是,目前法律维度上的缺失,自媒体人是一种灰色存在,真正要干大资讯,恐怕一个人还是不行的,背后得有组织,得有一票高人。一个人的媒体,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一方面认同内容为王,另一方面却嚷着新闻已死,却也是光谷客矛盾的地方。

再来探讨一下第二个问题,媒体(人)保护版权的问题。

这个有点复杂,一是新闻与传播之间的强关联性,好的内容也需要好的传播,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个道理之于内容也是一样。所以,传统媒体与网络转载之间的“折腾”已至少有几十次了,各种传媒间组织与大会刚出了个纲领,当天就有“叛徒”迅速放开转载的情况重复上演,以至于至今网路上的文字内容几无“版权”可言,一些强势的媒体每年年底的时候,发出律师函,列出部分侵权内容,象征性收一点“施舍性”的版权费倒是有的,绝大部分新闻文字性内容颗粒无收。

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广泛存在,文字、图片、音乐,至今也未较好解决版权问题,倒是视频(特别是长视频)内容,在市场化的角度上,由乐视网挑起的版权保护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日的视频内容领域之腾飞受益良多。

同时,如果没有记错,《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中有规定“新闻报道转载”的除外条款,这也是新闻报道被屡屡侵权源头之一。

具有独创性的商业资讯当然应该受到保护,全国政协委员陈小川也认为“新闻报道是有知识产权的,新闻记者的劳动需要应有的保护和尊重”。

另外,内容被非法转载之后是否取得了收益,收益是否可以明确被确定,是能否获得赔偿乃至定罪的要件,但这一点在现实中却恰恰相当之难。

但光谷客还是离开了传统媒体,并且有了这个公号的呐喊,以及其背后的武汉梦马互动科技有限公司的存在,更是有了“拒绝免费转载”的宣言,这不恰恰证明了内容有价,新闻未死的状态嘛?

如果全部内容生产者群起效之,倒是有了版权运动的革命性,或许这个问题能够得以解决。

第三点,光谷客对于传播生态的观察,不管是否正确,都必须来点掌声,能去观察与评判,本身是传统媒体人的一种进步。

但传播生态发生改变是个技术进步的结果,并不是什么强加的一个结果。不管是网络BBS、博客、社交媒体以及今天的数据化聚合媒体、微信公号甚至朋友圈,都是对渠道的解放,都是对信源的释放,而不是传媒生态出现了问题。

对于《武钢》一文广泛的传播,光谷客拿了微信的阅读数量、网上的转载数量、非法转载的传播量能证明此文的优秀,但是却又声称,“好的内容不需要借助网络媒体平台的传播,也不需要外部的流量”云云。

讲这话说明光谷客对于传播本身还是有点外行的。你恐怕还真的不了解什么叫做社会化传播、圈层化传播、次元化传播吧?

阿德哥要不是从朋友处转发的信息看到你的内容,那里能知道你的《武钢》一文呢?又那里能知道你光谷客呢?

所以,你必须得感谢今天的传播生态,而不是一口认定这是个畸形、无望的生态。

如果说传媒生态出现了问题,不过是传统媒体的生态出现了问题。牌照管制限制了信源与渠道,那么“记者证”就被限定到了一个很小的群体,技术进步恰恰消解了这个问题,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媒体,内容空前放大,这消解的是传统媒体,解放的却是更多的人,特别是传统媒体人,如果不是渠道的解放,恐怕光谷客君还没那么大的胆量去办一份媒体吧?

所以,作者的“传统的优质新闻内容及其生产者,也已经被这种景象杀死了”的观点不能苟同,这种对传播生态的判断,实际上是传统新闻人对“管制新闻畸世”的一种留恋与传统媒体人的一种自大状态。

没有新的传播生态,恐怕解放不了传统媒体人“白天在天堂晚上在人间”的生活二元现状,更无法实现自已“带着镣铐的理想”;而恰恰是新传播生态的到来,让这个世界更加平等,让信息流通更加自由,甚至,它正在启蒙民主。

当然,信息过剩也是“发展中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社会问题,不是新闻或者是商业资讯应该去解决的问题。

那么,为这样的一个时代叫好是应有的态度,而不是感觉“礼崩乐坏”,更不应去排斥这个大势,尽管,它仍然在存在侵权,它让“减法的信息”更显珍贵,诸此种种,但瑕不掩瑜。

因为,没有这样的生态,恐怕《武钢》一文不是被删除,而是胎死腹中,更遑论如此的传播量能。

(三)狗屁的自媒体

聊聊自媒体的存在,以及解决的办法。

阿德哥是最早的微信公号跟进者之一,微信公号“IT老友记”不仅有11万的粉丝,更是有着超过5万实名互联网人的关注,坚持原创,每日更新,我们坚持了近四年的时光。

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薛蛮子的《蛮子文摘》,这个公号几与我们同步,那时,我们同时在做500人认证,但很快,《蛮子文摘》就已不复存在,具体原因,想必光谷客应该也知道。

所以,必须厘清所谓“自媒体”这个玩意儿,大抵是指采写与编辑、出版乃至运营均是由一个个体去完成的新媒体形态。对于这个定义,阿德哥从一开始就是不认可的。

这种意义上的自媒体,不如说是自媒介。媒介可以依托个体存在,媒体却是依托体系存在。所谓自媒体,如果没有一个客观、公正的基础,没有一个济世、发展的理念,没有一个制约的机制,没有一个合法的商业模式,它终久是,活在边缘的角落,作为一个个人的信息与意见出口,算不上一个媒体。

显然,个体难以胜任以上所有任务的解决。

但即便如此,《武钢》一文仍得以发布,这恰恰不是新闻已死,而是新闻正在兴起;尽管只获得了区区600余元的收入,这也恰恰说明了内容为王,阿德哥很多原创获得的比这点资金更少,但无论多少,也是一种探路,已经是曙光。

我们知道,传统媒体的模式无外乎是发行、广告、活动以及产品化(品牌化)四种,光谷君想走的道路不过是发行路径,延展出来就是“内容收费”的想法。

内容收费与其它路径并不矛盾。甚至,在今日新媒体格局之下,内容营销、电商、社区、真正产品化(创新产品,如阿德哥搞的掌会APP)等更加开阔的道路正在媒体的脚下延伸。

所以光谷客禁止无偿转载这个事情是靠谱且值得喝彩的,但扯什么抄无可抄、新闻已死,就真是有点扯淡了。

如果真的有理想,不妨把这个事儿做得彻底一点,起诉所有非法转载的媒体,就别在意别人要赔你多少钱了,去要一个说法吧。

但光谷客还是在意收入的,《新闻已死》全文不过是在讲“这么牛叉的内容,这么牛叉的传播,我光谷客居然没有收到足够的钱!”

光谷客不但没有搞明白这么好的传播从何而来,也没有去维权,去起诉,却在扯什么“抄无可抄新闻已死”。这不是讲真话,而是在扯犊子。

倘若意淫一下,打着理想的旗帜去获取更多的订户,甚至拓展一下品牌,再冠以一个奇形怪状的帽子,那倒也不失为融入“标题党”的一个好办法。

看到光谷客所创公司武汉梦马互动科技的经营范围,除了设计与技术开发之外,排在第一位的却是网络新媒体推广,似乎就无可厚非了,因为光谷客只不过是说一套,想做另一套,立个牌坊而已。

所以,理想必须走进现实,生存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先期解决的问题,探讨主义没有错误,但必须不说假话,不违规律,这恰恰是新闻不死、内容为王的真谛。

打着正义、情怀、不商业化的旗帜,并不见得比商业化了的、企业化了的内容生产者高尚,更遑论打着非商业化旗帜,暗地里收个高价的实践者们了,不过欺世盗名罢了!

所以,只不过是什么是一样的什么,装上见高低的道理。不信?养几十个同事、员工,再来说你的情怀与正义!不信?听其言,观其行!

所以,不否定《武钢》一文的“优秀”(强调下,尽管阿德哥没有去看原文),但别扯什么“新闻已死”的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