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专家谈草甘膦安全性
转自世界农化网
自2015年上半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除草剂草甘膦列为2A级致癌物质(可能对人类致癌)后,在业内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一时间对草甘膦安全性的争论又成为热议的话题。为此,大会邀请了来自欧美的相关专家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和全球监管机构做出的科学评估的角度对草甘膦的安全性问题作了阐述。
英国流行病学名誉院士,职业流行病学医生Tom Sorahan博士在报告中指出应谨慎看待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如果要确定职业暴露与癌症发病的相关性,需要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偏差、混淆以及偶然性因素,但在实际的一些研究中,很多数据是观察得出的数据,并不是在变量控制很好的实验室得出的实验的结果。因此科学可信的结论应该基于试验人员的合理选择、剂量响应的展示、以及一系列的研究中得出同样的趋势和结论。
一项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和国家环境健康科学院支持的用于农业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学的队列研究表明,根据对美国超过5万个农药使用单位的研究发现,随着对草甘膦接触时间的增加,接触超过2678天的人群的罹患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相对风险相比于56天,20天以内的人群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因此可以判断该癌症的发生与草甘膦的应用没有因果关联。
此外,来自孟山都公司的高级毒理学家Kimberly Christina Hodge-Bell 博士谈到,在过去的40年,草甘膦一直都受到全球各机构的关注和严格监管,多次的研究证明,草甘膦具有良好的毒理学概况,它没有急性毒性,不会造成皮肤刺激,不会导致基因突变,也不是致癌物,同时不具有神经,免疫,生殖毒性,不会影响内分泌,不会造成畸形。草甘膦具有独特的代谢途径,且这种途径在人类和动物体内并不存在。此外,草甘膦的生物利用率比较低,会迅速排出体外,草甘膦的暴露量比美国、欧盟和世卫组织等国际监管机构规定的每日摄入量低了100多倍。
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所得出的结论所依据的证据,其实是非常有限的草甘膦对人类影响的证据,他们没有对草甘膦所有公开可获得的长期致癌性研究数据进行审查,所以他们的结论与过去10年来其他监管机构的结论是相违背的。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得出草甘膦可能致癌的结论以后,来自欧美的权威机构都进行了回应,例如欧洲食品安全局和欧盟成员国对现有的研究报告进行了第二次评审,并发布了结论性的报告。这些机构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认为草甘膦对人类致癌不成立。此外,孟山都也就此问题成立专门的独立科学家小组并已得出相同的评估结果,目前正在提交论文的阶段。
原文网址
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114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