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24年由孙中山等人创建的黄埔军校,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世界四大军事名校之一,它不仅是一个学校的成功,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成功,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的标记,成为那个时代人的骄傲,也成为当代人永恒的精神财富。它在九十年前揭开了创建民族革命军、进行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序幕,同时昭示两党在历史上团结合作的友好史实,同时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军事教育的先河,更是为我们当代教育指明发展方向,同时在新时期黄埔人也肩负着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新历史使命。
关键词:黄埔军校;历史影响;人才培养模式;当代启示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目的
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中,黄埔军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独立研讨的内容,亦成为同学们共同热议和普遍关心的话题。同时黄埔军校作为孙中山时期“联俄联共”国共两党合作重要的产物,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对中国近代的深远影响,和对当代的启示及现实作用都是非比寻常和无可替代的。所以在研讨此课题的期间,经过笔者的思考和整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中国黄埔军校与人才培育模式进行个人见解的简略浅谈,本着学习总结和相互交流的目的撰此文,以供大家参考。
1.2 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
论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以及论文主体的构成和内容,第二部分为主体历史事物对象黄埔军校的简介,第三部分是对黄埔军校的历史定位和分析评价,第四部分为黄埔军校对当世的影响和思考。论文以黄埔军校的发展为主线,重点从它所带来的历史性影响和取得成功背后的原因分析,引申到黄埔精神对当代影响及它所开创的育人模式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启示。
2 黄埔军校的渊源和历史发展
2.1 黄埔军校的起源与创建
20世纪20年代前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使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中国共产党人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但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国民党方面势力孤弱不足以对抗强大军阀势力,使得联合民主势力,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成为民族共识。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而根据此前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在一大会议上决议通过要建立“中央军官学校”并选址于广州黄埔。1924年6月16日在广州市长洲岛上学校正式成立,由孙中山担任黄埔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这就是我们后来通称的黄埔军校。学校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以完成国民革命为目的,主要承担为中国革命培养骨干力量和输送优秀人才的历史使命。[1]
2.2 黄埔军校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规模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地区高雄凤山,期间在全国先后设立有潮州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南昌分校、南宁分校、洛阳分校/汉中分校、广州分校、成都分校等八个正式的分校,台湾高雄算是当时成都总部的第九个分校区。黄埔军校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2]
黄埔军校创建时期以孙中山、蒋中正为代表的国家政要首脑为领导,以廖仲恺、李济深、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等大批优秀社会名流出任学校的领导教员,培养出以林彪、陈赓、徐向前、陈诚、左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和抗战时期的军事骨干,形成了军界黄埔之风。赵耀宏、郝琦指出:“黄埔军校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人才,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卓著的功勋,也宣传和传播了革命思想,支持和推动了工农运动”。周兴指出:“黄埔师生出身的国共两党将士在东征、北伐和抗战中的出色表现,共同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一起建树了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历史丰碑”。 在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黄埔人所呈现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军事指挥才能充分展现,影响中国军队的整体风貌,对内镇压反动派和对外抵抗外族入侵都表现出很强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用,极大的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和历史进程。
2.3 黄埔军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黄埔军校在创建初期,主要由政治、教育、训练、管理、医学和补给六个部门学科组成,军校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宪兵、政治等科目,重点以培养学员军事指挥作战能力和政治素养,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埔军校重视学员精神内涵的培养。对在校学员贯穿民族大义,教授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民族情怀,倡导‘忍苦耐劳 、努力奋发’的学习精神,‘一心一意为国家奋斗’的革命精神,为民众利益‘不要身家性命’的牺牲精神,主动活泼的富于进攻的战斗精神。蔡宏俊先生认为:“黄埔精神是一个以中华传统武德为基础,以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为主体,以大同理想为核心的思想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武德内涵和独特的武德规范,而且充满着道德悟性和人生智慧。它是一座既有人格魅力又有思想魅力的精神宝库。”[3]
黄埔军校实行军事教育与政治教育并重的方针。在军校中设有传播革命思想的政治课,培养学生的革命意识,提高学生反帝反封建的自觉性和斗志。同时重视学员的军事素养和实践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实践应用为目的,建设应用型的现代化新式军事学校。
黄埔人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革命情怀。从军校大门的对联中很能体现这一特点,“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也就是说办学的宗旨很明确,我们学校就是为了中国革命培养上战场指挥杀敌的军官的,毕业后就分配上革命前线去;另一方面,学员的求学目的也很明确,我来这也就是为了救亡图存,为了民族大义而革命的人,不是追杀升官发财和贪生怕死的人,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通晓民族大义,态度坚定、旗帜鲜明。
黄埔军校是革命的产物,也是党政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得到国家高度的重视和扶持,由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孙中山亲自担任军校总理,在政策上和财政上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同时通过领导人和国家政党的号召力聚集了一大批当时的社会社会名流,精英骨干担任学校的领导和教员,有很出色的老师队伍和强大的师资力量。
3 黄埔军校在历史中的地位和突出贡献
3.1 黄埔军校对民族和国家的做出的历史贡献
黄埔军校名副其实地堪称世界四大军事名校(中国黄埔军校,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的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以及俄罗斯的伏龙芝军事学院)之一,这也验证和证明了它对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深远影响和它对中华民族的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从孙中山先生提出创建学校,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起,它就注定肩负着不同寻常的历史使命,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
黄埔军校为中国培育了大批人才。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中国国民党,其军事骨干有不少都是出身于黄埔军校的。据不完全统计,在国民党方面,少将军官以上的黄埔师生有255人,其中,上将38人,中将159人;在共产党方面,1955年人民解放军授衔时,10位元帅中有5位、10名大将中3名出身黄埔军校,此外,还有17名黄埔出身的上将和中将。在政治领域,黄埔军校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蒋介石政府中,有俞飞鹏、钱大钧、周至柔、何应钦,陈诚等“黄埔”要员。在共产党政府,则有周恩来、林彪、叶剑英、徐向前等。 李明认为,对社会历史的重大作用是黄埔军校名列世界著名军校的重要原因。黄埔军校培养的学生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大革命时期,黄埔人并肩战斗,东征、北伐,所向披靡;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同学指挥国共两党的军队共同与日本侵略者作战,取得平型关之战、台儿庄之战、反“扫荡”作战、1939年冬季战略性大反攻等战争的胜利,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中,国共两党的黄埔人代表各自的政党在沙场上交锋,最终中国共产党战胜国民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埔军校及其培养的将领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4]
3.2 黄埔军校对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贡献
国际化办学视野,积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办学经验。黄埔军校的教学深受苏联红军影响,无论是编制体制还是军事教育、训练,都不同程度借鉴和吸纳了苏军的优秀元素和基因,既有建立在中国三民主义基础上的特色,又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化办学的水准,是对旧军校、旧军队的一次重大突破,其办学具有时代特征和创新意义。
进行价值观引导,培养民族情怀爱国主义精神。黄埔军校重视学员精神内涵培养。贯穿民族大义,倡导一心一意为国家奋斗的革命精神,为民众利益不要身家性命的牺牲精神,主动活泼的富于进攻的战斗精神,以中华传统武德为基础,以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为主体,以大同理想为核心的思想系统。
坚持贯彻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相辅而行的原则。军校在使学生彻底了解军事学术和军事缎练对于革命意义上之重要的同时,要求学生必须有军事知识,而且身体强健,方能担负将来军队中为革命工作之责任,制定了科学的教育训练科目,分为学科和术科两类,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除了对学生进行学术科的教授外,还定期举行军事演讲,对军事学术科的教育起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相结合,重视实战技能的培养。在当时学校的教学器材、武器弹药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坚持贯彻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学生们边学习边作战,在平定商团武装叛乱、东征讨伐陈炯明及其商团残匪、消灭滇桂军平定刘杨之乱、参加了北伐等一系列实战中不断提高黄埔学生的实战应用能力。
坚持依法从严治校,建立和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和体系。黄埔军校坚持用严格的校规军纪来管理学校各级官兵和各项事务,使学校管理具有法制化、正规化特色。黄埔军校接连颁布了五种军法:《革命军连坐法》、《革命军刑事条例》、《革命军惩罚条例》、《审判条例》、《陆军监狱规则》,除了这些军事法规外,黄埔军校还制定了《学生队学生遵守规则》,规定了军校学员在校期间应遵守的纪律等。黄埔军校的以法治校还表现在对于编制、机构职能、各部官员之权责、各种活动具体事项等方面的规定。在编制、机构职能和人员职权方面,学校亦作了严格的规定,制定《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组织系统表》等.[5]
4 黄埔精神的现实意义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4.1 黄埔军校的精神及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黄埔军校所秉承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心声。黄埔军校所传达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在外敌入侵、国家面临危难之际,黄埔师生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今天,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领土完整,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这不仅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也是黄埔精神的本质要求。
黄埔军校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是历史的产物,要铭记历史使命和教训。它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的整体风貌,和救亡图存,进行民族革命的伟大精神,发扬黄埔精神也有助于整个社会了解黄埔军校和国共合作的历史,有助于增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可以让我们能更好地铭记历史,反思历史吸取经验和教训,只有相互团结,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才能取得长期的发展和社会长久的稳定和繁荣。
黄埔军校是团结全国人民,维系两岸同胞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纽带,它是国共两党友好合作的重要产物和历史见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精神支柱。当今的黄埔人分散祖国各地和不同的岗位,同时也分布在两党人士内部和海峡两岸,当年的黄埔人所代表的精神也对后代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发扬黄埔精神有助于与台港澳及海外广大黄埔同学的交流沟通、累积共识、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不论大陆台湾,不论海内海外,黄埔同学同出一门,黄埔精神是维系黄埔同学之间的情感纽带,也是动员和组织黄埔同学的一面旗帜。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黄埔同学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海内外黄埔同学责无旁贷,和全国人民同心奋斗,努力争取祖国统一的早日实现,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4.2 黄埔军校育人模式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启示
办学要有国际化视野。当今中国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办学经验,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能力,多开展对外学术上的交流和合作,吸取先进元素,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科普文化知识并重。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养教育和时事政治的学习,积极引导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发展,争取早日实现国家统一,形成全民族的共识。
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突出实践应用的作用。除了完善和实施常规的理论教学,更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从理论性教学思维向应用型教学思维转变,重点提高学生的实战应用能力和综合水平。
贯彻依法治校,制度化管理的方针。不断完善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科的体系建设,并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总结教学经验,转化成制度规范,普及全面教育。
参 考 文 献
[1]贺桂萍.略论黄埔军校的创建.中国校外教.2014-11-06
[2]秦立海;阚和庆.近二十年黄埔军校研究综述.汕头大学学报.2005-10-25
[3]邵飞.黄埔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8-04-20
[4]周兴梁.论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苏州大学学报.1994-01-10
[5]王坚.陆军军官学校校史简介和教学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