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街巷里弄的人和事情有独钟


    她是文坛“劳模”,从25岁发表人生的第一部作品到现在,作品已经超过1000万字;她的笔触总是停留在社会基层的民众,描绘众生百态,展现喜怒哀乐;她的作品没有轰轰烈烈的描写,只在细腻生动、柔软平和间映照出时代生活的巨变…… 
    本期《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文艺名家讲故事》栏目对话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

对街巷里弄的人和事情有独钟

范小青: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

每个作家的兴奋点不一样,关注点也不同。我的小说关注的对象始终是社会最基层的人物,农村题材里写农民、农民工,城市题材关注的也都是普通市民。也有评论家开玩笑,说我的小说里没有处级以上的干部。我就是对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感兴趣,非常关注、留心他们。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刚当专业作家的时候,就主动跑到居委会去挂职,后来还曾到区政府挂职,都是为了了解城市居民的生活。记得在居委会挂职的时候,我参加了一次全国性的房屋普查,居委会聘请放暑假的大学生挨家挨户去丈量。我们丈量房屋的过程中,有一家人我记得非常清楚,七八口人住在一个小房间里,一对老夫妻、两对小夫妻,还有两个孙子辈的孩子。怎么住呢?屋里搭了一个铺,男的睡在下面,女的睡上面。当时大家就想,这样情况下,小孩是怎么生下来的呢?这个问题看上去很可笑,其实非常辛酸。老百姓生存的艰难触动了我,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叫做《裤裆巷风流记》,就是写城市改造中住宅的一些问题。

我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一个关于社区居委会的故事。这个题材出发点是因为我们那儿有一位优秀的居委会干部去世了,她是一位道德模范,事迹非常感人。我从她的事迹出发,来写这群在城市基层、为居民排忧解难、为政府搭建桥梁的好同志。同时,我也注意到,在一些社区里,因居住环境、人员管理等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层出不穷,加剧了社区工作难度。而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居委会工作人员收入低、办公经费少、社会关注度低。为此,我除了想写好这方面题材的小说,还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提案中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社区居委会的支持力度,解决人员结构老龄化问题,提高工作待遇等等,而且,要从舆论上引导全社会正确认知居委会的工作。